淺談北宋「養兵」政策,趙宋官家的「小聰明」還是「大智慧」

溫水歷史 發佈 2019-12-31T13:04:05+00:00

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錢穆先生對宋代的評價很不客氣,「漢唐宋明清,宋是最貧弱的一環。專從制度上來看,也是最沒有建樹的一環。……一切因循承襲。有變動的,只是迫於時代,迫於外面一切形勢,改頭換面,添注塗改的在變。……有形勢推遷,而無制度建立。」

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錢穆先生對宋代的評價很不客氣,「漢唐宋明清,宋是最貧弱的一環。專從制度上來看,也是最沒有建樹的一環。……一切因循承襲。有變動的,只是迫於時代,迫於外面一切形勢,改頭換面,添注塗改的在變。……有形勢推遷,而無制度建立。」

總而言之,按照錢穆先生的話,趙宋一代在政治制度上盡耍了些小聰明,沒有什麼深層次的改變和建樹。錢穆先生的評價當然不無道理,但其中的是非曲直,卻也並非「小聰明」就一語概括了。

趙宋官家在立國之初,所採取的的一應政策,用宋太宗趙光義自己的話來說,叫做「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翻譯過來叫防微杜漸。大白話就是我得防著你們,防著武將、防著驕兵、防著流民、防著地痞流氓,防著一切威脅官家的人和事。

在一個「防」字上,趙宋官家真可謂煞費苦心,而有宋一代的「養兵」政策更是把「防」體現得淋漓盡致

據說宋太祖曾召集趙普等人,詢問「可以利百代」的大事,趙普等人苦苦思索也不能給出趙匡胤滿意的答案。趙匡胤只得自己說了出來,「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飢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生變,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趙匡胤的話,概括了「養兵」的精髓所在。荒年把流民招到軍中養起來就不會造反,豐年即便遇到兵痞子鬧事,也不會有農民捲入其中。通過「兵」與「民」的有條件轉換,實現「兵」與「民」的分隔,把中國歷史上最容易造反的兩個群體隔離了,保證江山不被顛覆



【一】養哪些兵: 失地農民、遊手好閒者、罪犯等「失職狂悍之徒」

秦漢以來,兵農合一的兵制幾乎從未改變。尤其是隋唐確立府兵制,更是將兵農緊緊捆在了一起,其好處就是國家不用花錢養兵。國家要打仗,隨時可以有兵可用,戰事結束又可以將大部分軍隊解散,回家務農從事生產

唐朝中後期,府兵制由於人事敗壞而走向瓦解,為了應對邊疆無休止的戰爭,只能採取國家出錢招募軍隊的辦法,成為「募兵制」。

募兵、養兵,本為防止外敵入侵、拱衛政權,或者開疆拓土、應對戰事,而趙宋官家又賦予了它另外一層妙用,就是前文所述的「利百代」消除反叛因素。而「養兵」到底養的是什麼兵,才能發揮如此奧妙的用途呢?

《文獻通考.兵考》中的記載,「召募之制起於府衛之廢。 蓋籍天下良民以討有罪,三代之兵與府衛是也;收天下獷悍之徒以衛良民,今召募之兵是也……自國初以來,其取非一途:或土人就在所團立,或取營伍子弟聽從本軍,或乘歲凶募饑民補本城,或以有罪配隸給役。一一是以天下失職獷悍之徒悉收籍之;伉健者遷禁衛;短弱者為廂軍。 制以隊伍,束以法令,帖帖然不敢出繩墨。 平居食俸廩,養妻子,備征防之用;一有警急,勇者力戰鬥,弱者給漕輓,則向之天下失職獷悍之徒,今皆為良民之衛矣」。

按照趙匡胤的設想,「養兵」就是把那些「失職獷悍之徒」,統統收羅到軍隊中來。通過行伍對這些人加以約束,用他們的長處為國家效力,國家用糧食銀錢養著他們。

如此一來,平素可以為非作歹、甚至以身犯險的人,都變成了為國家和政府出力的人,反過來保護老百姓安居樂業。當然,最重要的是把這些動亂因素,都收進了趙宋官家的神仙袋,沒法再造反了。

「失職狂悍之徒」都是些什麼人呢?首先當然是軍人子,弟子承父業、弟承兄業。其次是「失職」沒了生計的農民,「凶年飢歲」活不下去的人。再次,就是「獷悍之徒」,違反法紀犯了罪的人,比如《水滸傳》里的宋江、武松,就在臉上刺字發配軍中效力,所謂「賊配軍」。



「凶年飢歲」活不下去的農民,尤其值得一說。因為在宋太祖趙匡胤眼裡,他們是「養兵」政策最主要的對象。因為流民的大量出現,從北宋忠實繼承唐末五代以來的土地和賦稅制度就可以預見,趙匡胤也看得清清楚楚

當時的土地兼并現象依然十分嚴重,賦稅負擔也相當沉重,但趙宋官家卻沒有加以任何改動。不抑制土地兼并,失地的自耕農就會越來越多。不裁撤唐末五代加收的各種苛捐雜稅、徭役,北宋的稅負就是唐朝兩稅制的數倍以上。

然而趙宋官家的解決辦法不是改革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而是為失地農民準備了去處——當兵吃糧。看似有點本末倒置,也就是錢穆先生說的「添注塗改」,但是這種辦法誰都不得罪,在趙宋立國之初不失為一種圓潤的方法,不能不說也是一種智慧


【二】如何「養兵」:唐末及五代的驕兵悍將,成為趙宋官家最深層的憂慮,朝廷用「杯酒釋兵權」解決悍將,用「養兵」安撫驕兵

唐末,募兵制從維護政權走向顛覆政權。當時國家財政困難,募兵的權力逐漸轉由藩鎮和帶兵將領行使,自己籌措經費自己募兵,國家之兵也就變成了藩鎮和將領的私兵。驕兵悍將層出不窮,國家往往受制於他們而不是控制它們,唐末五代猶如過家家一樣的政權顛覆,大多都是驕兵悍將所為。

趙宋的江山,其實也是這樣得來的。趙匡胤這個悍將,帶領著一群驕兵,導演了一場「黃袍加身」的好戲,憑藉手下的兵力奪去了柴氏江山。



作為政權顛覆的領導者、參與者、最大獲益者,趙匡胤內心深深明白,絕對不能再有什麼驕兵悍將,用他的故事造他們家的反

因此,如何消除驕兵悍將、防止他們造反,就成了頭等大事。「杯酒釋兵權」開啟了解除武將直接帶兵權力的道路,又經過一系列制衡之術,基本上消除了悍將的存在。

然而驕兵又如何解決呢? 趙匡胤選擇的是「養兵」,然而要如何養兵才不會把他們養成驕兵和反兵呢?

① 重文輕武,降低「兵」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朝廷在給與經濟待遇「養兵」的同時,又通過種種辦法降低這些「兵」的政治地位。當兵有吃有穿衣食無憂,但你可能永遠只是社會的底層,上面有層層管理壓著,你只有老老實實的當兵吃糧。

② 相互制衡,在駐防空間上形成制衡布局

首先,京城駐軍和外地駐軍之間形成相互制衡。趙匡胤初期,二十餘萬禁軍,京城十萬出頭,外地十萬出頭,達到「內外製衡,無偏重之患」。

其次,京城內外駐軍也相互制衡。城中是親衛諸軍,京城周邊則是其他各營禁軍,也形成一個內外製衡,防止變生肘腋。

③ 兵將互不熟悉,「更戍法」防止為一人一將「養兵」

北宋實行「更戍法」,讓各地駐軍每隔一兩年進行換防,京城-外地互換、南方-北方互換,既鍛鍊軍隊又顯得公平,更重要的是達到「將不得專其兵,而兵亦不至驕惰」的效果。

經過這樣一折騰,北宋一朝幾乎沒有武將造反和軍隊造反的出現,但卻帶來了另一個不好的結果——戰鬥力下降,所謂事有正反!


【三】不能承受之重與不能承受之輕:趙宋官家「養兵」的初衷,決定了養兵規模無上限,而養兵質量又很堪憂

由於趙宋官家的「養兵」政策,初衷重在以「養」彌患,用養兵來消除隱患。這就決定軍隊數量會不斷增長,直至規模大到不能承受。

按照《宋史》的記載,從北宋初期到中期的慶曆年間,從三十七八萬增長到一百四十多萬,幾乎翻了3番。

對於「養兵」費用之大到不能承受之重,《宋史》說「新舊兵所費,不啻千萬緡」。名臣蔡襄也指出,「一歲所用,養兵之費常居六七,國用無幾矣」。國家財政收入的2/3都被用來養兵了,可見費用之巨,「冗兵」「冗費」都出來了

然而花費如此之多,養出來的兵戰力如何呢?答案是不行。

各地的廂軍自不必說,本就不是為打仗而設,戰鬥力不行是可以想像和理解的。然而,被視為精銳的禁軍也疏於訓練、軍紀渙散等,戰鬥力急劇下降。加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禁軍的戰鬥力更是難堪。

從北宋初期兩次北征幽雲十六州,到後來與契丹的對峙,與西夏的連年對戰,直到最後靖康之變,北宋禁軍的戰鬥力一路下滑,終於在金人的騎兵面前潰散,連皇帝都丟了。

這不能不說是「養兵」的悲哀!也是「養兵」初衷的原罪。


趙宋官家的「養兵」,實際上也可以看做重文抑武政策的一部分,養一群吃糧的人,指望的是他們不造反。可是他們也失去了保護趙宋官家的能力,就是所謂物極必反吧。

參考文獻:

《宋史》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宋史十講》

《中國古代經濟史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