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中國人錯過的不是大航海,而是對當時世界的理解

澎湃新聞 發佈 2020-03-03T01:38:21+00:00

由於航程遠,路途風險大,歐洲人只能帶著黃金白銀去亞洲進貨,再加上舤船上帶著火炮,時不時搶一把,強收買路錢,這才對得起這一趟又一趟的遠洋冒險。

誰發現了誰

達伽馬1499年率領船隊回到葡萄牙,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完成發現印度之旅。據說,回來之後有一位伯爵向他打聽:都弄到一些什麼東西?要用什麼跟印度人交換?達伽馬回答:從印度帶回來的有胡椒、肉桂、生薑、琥珀、麝香等等,他們想要我們的黃金白銀。伯爵聽後,不禁反問:這樣的話,豈不是他們發現了我們?(歐洲有不少人覺得金銀是財富之本,拿去換一些古怪的亞洲貨,是讓亞洲人賺了便宜。)

十九世紀葡萄牙畫家Veloso Salgado筆下,初到印度的達伽馬晉見古里王的情景。達伽馬對古里王吹噓葡萄牙金銀多的是,但是船上卻只帶著一些不起眼的物品,讓印度人心生狐疑

遠洋印度航道的開通在西方歷史上意義非凡,歐洲從此可以直接進口亞洲的貨品。特別是與此前西班牙資助的西行探險相比,葡萄牙更是得意不已。哥倫布在中美洲海島上只找到茅草屋,達伽馬在印度卻發現了繁華的商港,珍貴的香料。

但是,光鮮背後其實也有難言之處。葡萄牙舤船上載著歐洲出產的銅盆、蜂蜜、牛油、帽子等等,進入印度洋之後,從東非到印度一路遭人恥笑,更是被人當作盜賊防範。儘管印度的胡椒比歐洲便宜許多許多,可是靠著賤賣歐洲貨品得到的那幾個錢,買到的胡椒裝不滿船艙。這趟首航前後耗時兩年,出發時的四艘帆船回來只剩下兩艘,船員更是損失四分之三,其中還包括達伽馬的親哥哥,卻只落得個半載而歸。

歐亞直接接觸後,歷經三百年時間的不平等貿易:亞洲有許多貨物讓歐洲人垂涎,歐洲卻沒有亞洲人想要的農產或是手工製品。由於航程遠,路途風險大,歐洲人只能帶著黃金白銀去亞洲進貨,再加上舤船上帶著火炮,時不時搶一把,強收買路錢,這才對得起這一趟又一趟的遠洋冒險。

歐洲缺乏與亞洲貿易的本錢

人們通常印象之中金銀是財富之本,拿金銀去購買別人的物品是虧本的買賣。其實,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金銀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不夠堅韌,無法撐起大梁;無法用來改善合金的性質;導電性能很好,卻比銅貴出太多;化學上沒有多少活性,起不到催化作用。只是黃金白銀相對稀有,光澤閃亮,不易腐蝕,易於鑄成各種形狀,因而成為顯示身份高貴的裝飾品,又進一步成為大家公認的儲值貨幣,也因此在人們心目中有特別的位置,成為財富的象徵。在紙幣流行之前,金銀的短缺意味著銀根的收緊,通貨緊縮的出現,對經濟造成嚴重的制約。

十五世紀葡萄牙與西班牙進行航海探險時,歐洲正面臨著金銀的短缺。由義大利人主導通過地中海與穆斯林之間進行的貿易,到此時已有近四個世紀。儘管地中海是內海,航程不遠,可以運送糧食、木材、礦物等等大宗貨品,甚至可以將黑海周邊的白人賣去中東當奴隸,但是總體來說這些出口還是抵不過進口亞洲貨物(特別是香料)的價值,逆差得用貴金屬來填補。葡萄牙人在撒哈拉以南,西班牙人在美洲可以弄到一些黃金,但是數量有限。印度通道打開之後,與亞洲的遠洋貿易運不了大宗貨品,只能以貴金屬換香料,金銀流失加速,能維持多久不無疑問。缺乏出產的歐洲缺乏與亞洲進行貿易的本錢。

意外獲得的美洲白銀

沒有想到的是,這一難題卻由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陸的誤打誤撞得到解決。就航海探險來說,在伊比利亞半島上比鄰為伴的葡西兩國是一對老冤家。葡萄牙是小國,在歐洲諸侯爭霸之中沒什麼位置,集中精力沿著非洲西岸搗古近一個世紀,終於找到去印度的航道。西班牙卻是大國,先在伊比里亞半島上完全趕走穆斯林,又在義大利半島上與法蘭西爭霸,而後又將勢力延伸到北歐的德意志,在歐洲本土已經有太多事情要忙,對海外探險一直是三心二意。看到葡萄牙在非洲外海有所收穫,忍不住插上一腳。資助哥倫布西行探險也是典型的投機,為此還差一點與葡萄牙打起來。

哥倫布首航加勒比海島回來之後大吹大擂,號稱自己到達印度,卻既沒有找到香料也沒有找到商港。後來漸漸摸清那根本就不是亞洲,西班牙也懶得費勁去管理,只是交給散兵游勇在新大陸四處燒殺搶掠,國王從中抽成。偶爾遭遇像阿茲特克(墨西哥)與印加(秘魯)這樣的土著帝國可以大搶一把,卻無法形成穩定的賺錢模式。西班牙對海外帝國的經營,遠沒有葡萄牙跑亞洲的那份認真。

玻利維亞境內的波多西(舊時屬於秘魯)曾是世界最大的銀礦,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最有價值的發現。銀礦至今仍然在開採之中,但是因為過度開採,已失去舊日的光輝

前後折騰半個世紀,才在墨西哥北部與秘魯南部各發現一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型銀礦,簡直就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這一回輪到葡萄牙羨慕西班牙,根本不用跑遠洋貿易,直接從地下開採白銀,源源不斷運回去,當作軍費送往西班牙在各地開闢的戰場,經過僱傭兵與軍需商之手,注入歐洲經濟。原本缺金少銀的歐洲,這才具備大量進口亞洲貨物的本錢。

鄭和缺乏探險與征服精神嗎?

說起西方的這些航海探索,不難聽到現代中國文人感慨萬分:以當時鄭和下西洋的技術與財力,完全可以發現美洲大陸;只是中國人缺少探索與征服的精神,只惦記著宣揚皇帝的德威;而鄭和死後,中國人的身影更是從海洋上消失,錯過了大航海。

問題是歐洲人進行大航海,為的是前往盛產香料的南洋。中國人需要尋找去南洋的通道嗎?從廣州或廈門去新加坡,不過也就是三千公里左右的距離。走南中國海,經過馬六甲進入印度洋,沿途有許多落腳之處,各地之間的貿易在鄭和之前已經存在有上千年,哪裡需要等到近代才去探索開拓?

從西方的歷史記述來看,葡萄牙人在非洲西邊大西洋沿岸的摸索前後花了近一個世紀,但是來到非洲東邊的印度洋,不幾年時間就把海域摸得一清二楚。從南中國海到非洲東岸,商船往來多的是,雇個導航就有了,根本就不需要探索。十六世紀初,葡萄牙人首次遭遇華商是在印度洋東邊的馬六甲,進入南海更是發現那裡的貿易由中國帆船主導。到十八世紀,還是運往中國的香料多於運往歐洲。所謂中國人海上身影的消失,只存在於現代中國文人的想當然,與西方水手留下的記錄根本對不上。

在十六世紀歐洲人眼裡,香料的確有一份格外的珍貴,但是那卻是因為歐洲的偏僻與匱乏,得之不易的香料不但味道特別,食用起來還可以顯示身份的尊貴。在亞洲,香料並沒有什麼特別,東南亞與印度是主要產地,其它地區通過貿易不難買到。西方人到達亞洲之後,很快就發現華商的絲綢、瓷器,印商的棉布,在東南亞比金銀都搶手,很容易換到香料。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東西,也就長頸鹿讓國人覺得新奇,其它的物品有哪樣是特別希罕的?

歐洲人那份征服探索的勇氣,說白了是因為香料倒回歐洲特別值錢,他們手頭除了金銀之外,拿不出亞洲人想要的物品,九死一生跑一趟也的確不容易,這才有去征服的必要與慾望,也才值得去拚命。如果路途不是那麼艱難,貿易不是那麼不平等,倒手回歐洲沒有那麼大的暴利,何必去炮轟、去搶劫、去殺人放火?和氣生財不是普世的道理嗎?鄭和正是這一道理的體現,一路下去帆船夠大夠威風,只要宣揚皇帝的威德,人家就願意跟你貿易。這要是現代的美國人會說是「軟實力」,怎麼在我們有些人眼裡,變成缺乏征服精神了呢?

美洲輪不到亞洲人來發現

將美洲擺在中間的世界地圖

要說美洲,那還真是輪不到中國人來發現。拿一張將美洲放在中心的世界地圖看一看,單從目測就不難看出美洲到亞洲與美洲到歐洲的遠近之別。橫跨大西洋,短的距離也是三千公里左右,哥倫布從北非外海的加那裡群島出發,在洋上只漂了三十天就到達加勒比群島。橫跨太平洋,從中國東岸到美洲西岸卻要走近一萬公里。

其實,從亞洲去美洲最方便的是從日本出發,沿千島群島往東北方向去阿拉斯加,如果季節對的話基本上一路順風,沿途也有不少島嶼,只是這些小島到現代都還是沒有什人煙。美洲西岸山勢崎嶇,北邊天寒地凍,南邊卻是與沙漠比鄰,到墨西哥北部沙漠更是擴展到沿海。在有鐵路之前,這也都是荒無人煙的地帶。到達美洲的帆船,要到墨西哥中部才能遭遇人口較多的阿茲特克。回程卻要繼續往南走到赤道附近,乘那裡的東風在大洋里漂上一萬三、四千公里到菲律賓,再往北走回日本。

北太平洋的這個大圈子基本上就是麥哲倫之後,西班牙人花了近半個世紀摸索出來的航道,將墨西哥的白銀運到馬尼拉,又北上福建沿海買下絲綢與瓷器,再進一步走到日本的緯度順風漂回美洲。航道從1565年開通後一直運作到1815年墨西哥獨立,只是其貿易量遠不能與繞過好望角的航道相比。帶回美洲的物品,要運去歐洲還得兜過南美南端不太好走的麥哲倫海峽,根本就不划算。絲綢與瓷器大多留在當地,給墨西哥與中美洲的殖民地上層人士享用。跑船的水手也基本出自墨西哥,因此菲律賓名義上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實際上就其所受文化影響來說,卻與墨西哥相似。西班牙對這一條航線並不支持,覺得白銀流往中國,對母國無益,多次下令禁止。但是就墨西哥的船員來說,把中國貨倒回美洲有暴利可圖,雖說因為航程遠,歇腳的地方少,喪生大洋的幾率通常在三、四成之間,壞的年頭失去六、七成也並不少見。

他們能夠花這麼大力氣,經歷這麼長時間的折騰還得有兩個前提:一方面是知道亞洲有俏手貨品,有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則是之前在美洲已經折騰半個世紀,想找一條去亞洲的捷徑沒找到,卻在美洲大陸挖到白銀。換成日本人果真走東北方向探險,走得到美洲卻不一定回得來,回得來也帶不了什麼值錢的東西。日本人想要絲綢、瓷器、香料,直接往西南去中國、東南亞就好了,沒有冒死在太平洋里兜圈子的必要。

其實哥倫布也不是最先登陸美洲的歐洲人。在他之前五百年,駕著小船的北歐海盜已經到達加拿大的紐芬蘭,還在當地住了下來。只是因為天寒地凍,沒什麼油水可撈,與北美土著交手也占不到便宜,最後只得放棄定居點,留下的遺址要到現代才在考古挖掘之中被發現。探索與發現得有一定的條件,脫離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感嘆什麼勇氣與精神,只是事後諸葛的臆想而已。

四處流動的美洲白銀

大量美洲白銀開採出來,卻沒有改變當時歐亞貿易的格局。從十六到十八世紀,一艘艘西方帆船載著金銀前往亞洲採購貨品,美洲白銀的大部分也因此流入亞洲。根據現代學者的估算,大致是三分之一流入印度與中東,三分之一流入中國。僅在剩下的三分之一之中,一部分在歐洲,一部分留在美洲殖民地,還有一部分沉入海底。的確,銀子是由西班牙人在美洲挖出來優先運回歐洲,最後的結果卻是歐洲人只得到小頭。若是進一步算上亞洲各地之間的貿易,日本、印度與中東也是以白銀購買中國貨品,那幾個世紀世界白銀開採量的一半最後流入中國。現代的我們總是批評明清的閉關守國,固步自封,以天朝自居,熱心搞什麼「萬國來朝」的面子工程。但是如果從白銀的走向來看,明清的中國還真是世界經濟的中心,不需要動兵動武,不需要跑遠洋搞殖民,就算時不時來個海禁,照樣享受「萬銀來朝」的地位!

前邊說到,白銀本身並沒有實用價值,只是增加貨幣的流通。中世紀剛開始,瑞典的維京海盜經俄羅斯南下到達中東地區,拿著寒冷地帶特產的動物皮草與沿途捕獲的白人奴隸,賣給穆斯林賺下許多銀幣。帶回北歐之後,天寒地凍老林子裡的經濟相對原始,根本用不上那些銀幣,只能埋在地下存起來,以至現代考古學家時不時就在北歐挖到大量的中東銀幣。

美洲白銀流入歐洲還是刺激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加大錢幣的使用與商品的流通。只是歐洲經濟增長趕不上白銀的進口量,以至十六、十七兩個世紀出現嚴重通貨膨脹,價格成倍增長,在西方史上稱為「價格革命」。由於經濟消化不了這麼多白銀,歐洲貴族家中興起使用銀器的喜好,以白銀製作壺盆、杯碗、叉勺,至今在西方的富裕階層仍然有人在餐桌上用銀器來顯身份。

早期現代歐洲價格革命期間,物價上漲的情況。(數據來自D.H. Fischer, The Great Wave.)

價格革命也帶來政治麻煩,國王的收入貶值,財政周轉困難,加稅又引起貴族與商人的不滿。十七世紀中期,英格蘭發生內戰的起因在稅收爭執,推翻國王的革命就鬧過兩回。法蘭西發生投石黨之亂,同樣有貴族不滿賦稅過重的因素。西班牙以美洲白銀的支持到處開戰,最後竟然花費過度,財政破產導致反叛四起,失去霸主的地位。德意志也以貴族反叛開頭,引發極為血腥的三十年戰爭。這些政治動亂的背後,白銀大量流入造成嚴重通貨膨脹是重要原因之一。

與歐洲形成對比的是中國,現代經濟史對十六、十七世紀的研究沒有發現「價格革命」的現象,儘管就美洲白銀的流向來說,中國拿的那一份遠大於歐洲。在中國,以白銀製作器皿的風氣並沒有出現,現代考古也沒有挖出囤積的銀幣,明清反倒時不時還有「錢荒」的現象。種種跡象說明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的增長足以消化大量白銀的湧入。

經濟擴張的另一項重要原因是人口的大幅增長,也與美洲的發現有關。歐洲商船不但給亞洲帶來白銀,也帶來美洲的新作物,包括玉米,番薯,土豆,菸葉,辣椒等等。就作物的交換來說,歐亞之間也是不大平等,美洲作物在亞洲很快就流行開來。但是對亞洲的香料,歐洲人卻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才搞清種植方法,而且搞清之後在氣候偏冷的歐洲還是無法種植(所以在歐洲人要搞殖民莊園,種植甘蔗,棉花,咖啡,菸葉等等植物。又由於當地條件艱苦,歐洲百姓也不越意漂泊海外。所以,只好販賣黑奴,不是把勞動力,而是直接把人當成商品)。玉米、番薯與土豆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在荒地山坡上都可以種,糧食產量的增加致使許多地區都出現人口大幅增長。以具體數字來說,從1500年到1800年,歐洲的人口從0.7億變成1.7億,增長1.5倍。同一時期,中國的人口從1.0億變成3.1億,增長兩倍。人口是當時經濟的第一要素,美洲作物帶來的增長也是在中國更為顯著。

中國沒有錯過大航海

因此從大航海的結果來看,不論是白銀的流向,經濟的擴張,還是人口的增長,都是中國的得益大於歐洲。回到本文的開頭,那位葡萄牙伯爵講得不無道理:大航海是歐洲人發動的,結果卻是他們被亞洲人發現。那時的歐洲在經濟與技術上都落後於亞洲,渴望亞洲的出產,卻拿不出東西來交換。美洲白銀的開採讓他們有了與亞洲貿易的本錢,但是並沒有改變他們落後的狀況。一直到十八世紀,西方帆船還是以跑遠洋販運為主,冒著生命危險輸出白銀,買亞洲貨運回去,再從其他歐洲人那裡賺其中的巨大差價。

讀歐洲人的航海探險,不難看到其中一層中國因素。哥倫布本人深受馬可·波羅那一本遊記的鼓舞,首航時特意帶著一封西班牙國王致「契丹大汗」的國書,不知道元朝早已被明朝取代。美洲大陸東岸漫長的海岸線摸清之後,還是不斷有人想找到一條進入太平洋的海峽,期望開闢西行前往中國的航線。麥哲倫往西南繞過美洲南端,走起來不大方便,其後還不斷有人想繞過美洲北端,找一條「西北通道」。美洲白銀髮現的時候,正好趕上明朝有鑒於元朝發行紙幣失敗,改以白銀為貨幣,因此中國對白銀有巨大的需求,成為美洲白銀的最大買主,也順帶造成歐亞之間貿易的大幅增長。

只是「萬銀來朝」的時候,我們的老祖宗卻不知道外在形勢的變化,不知道在萬里之外歐洲與美洲發生的事情,竟然對中國會有這麼大的影響。不過,在這一點上我們也不好苛責古人。翻一翻現代流行的書籍文章,看一看那其中對近代歐洲航海探險的讚頌與感慨,捫心自問一下,生活在資訊發達的當下,我們又有多少人意識得到,歐洲人的大航海竟是讓中國成為最大受益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