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紙上園林:先有大觀園後有《紅樓夢》,曹雪芹是一位邏輯高手

紅樓夢邊人 發佈 2020-03-03T03:40:59+00:00

心裡突然覺得開了竅一樣,被這個想法鼓動著,「按圖索驥」,再讀《紅樓夢》,竟然絲絲入扣,不僅讀起來順暢,而且自己的大腦似乎也立體了起來,眼睛讀著的文字竟四維動畫般在腦海里活了起來,那些樹木,那些花草,那些亭台樓榭,那些山石水溪,那些楹聯匾額與環境的契合,很是入境,很是痴迷。

小說家長著一顆邏輯思維嚴謹的大腦。他們虛擬了一個空間,然後在這個空間裡綻放他們的形象思維,養寵物般伺弄著他們的人物,讓讀者傻子似地跟著跑,曹雪芹就是這麼一位高手。

2016年,在撰寫「紅樓夢與中國園林」展覽大綱時,我手裡正拿著大觀園的圖紙,俯視圖紙我突然靈光一閃,園林是立體的,曹雪芹的思維也是立體的,他如何能夠做到敘事的線索猶如一面鋪開的大網,綱明目晰,縱橫交叉,而又井然有序,在200多年前就能做到所謂「網絡式」敘事結構的呢?難不成他是手裡也是拿著、或者牆上掛著大觀園的圖,然後根據人物之間的關係來給人物「分配住房」,來鋪陳演繹故事情節的?

心裡突然覺得開了竅一樣,被這個想法鼓動著,「按圖索驥」,再讀《紅樓夢》,竟然絲絲入扣,不僅讀起來順暢,而且自己的大腦似乎也立體了起來,眼睛讀著的文字竟四維動畫般在腦海里活了起來,那些樹木,那些花草,那些亭台樓榭,那些山石水溪,那些楹聯匾額與環境的契合,很是入境,很是痴迷。

我並不想從理論上去論證這種可能性,我討厭把原本有趣的事挖地三尺,拆解整合,用枯燥的的語言去論證它的可能性,我更喜歡趣味性,只要這趣味性符合邏輯,符合人性。

一般來說,長篇小說的創作對人物、人物的歷史、人物之間的關係、人物之間的交集、活動場所,都要有一個事先的設計。如果倒過來,我們先把人物活動的場所安排好,再往裡邊安置人物和活動,似乎更容易調動作家的生活積累、更容易調動人物,這個時候作家更像一個導演、一個率領著千軍萬馬的將軍,從容有序,鎮定自如,張馳結合,收放有致。

可以定義、可以度量的都可以有維度,我們說園林就是一個立體的空間,這個空間起碼是三維的,至於第四維、五維,那要看你的靈敏度、感受度。在園林中通過點、線、面、時間、溫度,構成五維空間也能說得通。曹雪芹正是用他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特殊的感知力,為小說的主人公先行營造了一個園林空間,又根據人物的關係、性格給他們各自分配了適宜的生活空間,然後在不同的園林空間裡讓人物命運交集、碰撞,作者這樣鋪排,可令故事情節宛轉曲廻、順暢清晰,可以一目了然地讓多頭緒的人物、事件、情緒、時間、環境「接榫」,同時便於推敲、修改。因而我們可以說「先有大觀園,後又紅樓夢」。

紅學研究者在研究《紅樓夢》里大觀園的時候,總是有「大觀園到底有多大」的困惑。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十六回寫到:借著東府花園起,轉至北邊,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蓋省親別墅了。大觀園的規模真的一共只有三畝半大嗎?那如何放得下那麼多組建築?現實中我們看到的北京大觀園,占地13公頃,將近200畝;上海大觀園是100畝。但是曹雪芹用了「煙雲手法」,就書中描寫的園林體量,在寫作的過程中,肯定與他原來的設計的有接不上的地方,而曹公並不刻意去修改,他是用這樣方法告訴讀者,大觀園是一座紙上的園林,是他的藝術創造。

關於大觀園的體量,其實也沒必要搞得一是一、二是二的,曹雪芹出生在江南園林的環境裡,遊歷過諸多江南小巧的士人園林,回京後又有機會進入恢宏的皇家園林,他了解南北園林風格的迥異,這讓曹雪芹辨識、思考,從而對中國文化、中國園林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最後成功塑造了南北風格兼而有之的《紅樓夢》中的書中大觀——這是一座藝術的園林。

曹雪芹生活的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後一個繁榮時期。其時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特別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已經成熟,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建造藝術已臻於頂峰。他在北京生活時期,正趕上乾隆皇帝大肆營造清漪園。

中國古典園林有基本的營造模式,曹雪芹根據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設計思想、建築布局、植物配置、裝飾陳設、楹聯匾額等手繪了「大觀園圖」,把自己設計的人物安插其間,通過作品第五回設計了人物的命運走向,於是他手下的人物就在各自命運軌跡上,於設定的大觀園空間活生生地演繹了起來,生動再現了清代貴族的園居生活。正是四時不同的園林景觀與小說主人公性格命運的跌宕起伏,共同構成了《紅樓夢》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我們不可能找到曹雪芹手繪的大觀園圖,就像到目前為止,「紅樓熱」得快「化了」,而我們連曹雪芹的親筆手澤都沒有見到過,就連他的親爹還有爭議一樣,我們只能從一個寫作者的角度去揣摩了。

但我堅信這個說得通的邏輯:先有大觀園,後有《紅樓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