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收藏 | 據說它能「呼風喚雨」賞析春秋戰國玉器中的「龍」

收藏天下電視節目 發佈 2020-03-03T03:49:12+00:00

扁平圓弧形,兩端琢成對稱的變體夔龍,背中部鑽一小孔,兩面均以雙線陰刻手法琢相互勾連的「S」紋,線條流暢,形制規整。鏤雕龍螭珩戰國中期後段殘長5.3厘米,寬1.7厘米,厚0.33厘米 荊州秦家山出土,荊州博物館藏 乳白色,一端有殘,但可看出兩端是對稱的。完整造型為兩條橫置背向雙龍,

《說文解字》認為:「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中國人的文化思維來說,龍能興風作雨,遨遊天地;龍有千變萬化、風姿多彩;龍的精神奮進向上、勢不可擋。龍由被信奉、崇敬的圖騰,逐漸內化為中國人精神的象徵,指導了中國人的風貌。

從1987年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蚌塑龍圖,到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再到紅山三星他拉村玉龍以及商周、戰漢等器物中的龍紋,可以清晰看到中國龍的形象一脈相承,進一步證明中華龍文化的源遠流長。


西水坡遺址蚌塑龍形


二里頭 綠松石龍形器


紅山玉龍 國家博物館藏


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言:「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肇始的象徵,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精髓的所在。」對於中華民族而言,龍的精神是團結統一、多元融合的精神,是精進自強、創造求新的精神,是天人和諧、寬容並包、誠信義勇的精神。

龍的形成記錄了古代民族發展的聚合過程,起著維繫和向心的作用。龍文化已成為東方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民族有著極強的凝聚力與團結統一的優良傳統。


博物館玉龍欣賞



S紋玉璜

春秋 長5.25厘米,寬0.7厘米,厚0.3厘米 1986年嚴山吳國玉器窖藏出土,春秋時期佩飾,現藏於吳中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扁平圓弧形,兩端琢成對稱的變體夔龍,背中部鑽一小孔,兩面均以雙線陰刻手法琢相互勾連的「S」紋,線條流暢,形制規整。


鏤雕龍螭珩

戰國中期後段 殘長5.3厘米,寬1.7厘米,厚0.33厘米 荊州秦家山出土,荊州博物館藏 乳白色,一端有殘,但可看出兩端是對稱的。完整造型為兩條橫置背向雙龍,龍上頜尖長,與一螭相銜。下方中間有一同首雙身螭。龍頸飾綯索紋,龍身飾人字形節紋和渦紋。螭身陰刻平行線紋,兩龍尾之間的長方塊中飾網紋。

龍鳳佩

戰國早期後段 高12.7厘米,寬9.1厘米,厚0.4厘米 荊州熊家冢墓地南殉墓出土,荊州博物館藏。青白玉,龍身高度彎曲如U形,首尾向上內卷並靠近。長角呈截頭狀,橢圓形目。龍身飾不減地淺浮雕,捲雲紋和蝌蚪紋各有十來個,余為谷紋。龍身附飾和凸飾複雜,共有四隻鳳鳥與簡化鳳首,龍尾也為簡化鳳首形。以尾背上的倒立鳳鳥最為具象,此鳳喙為鉤狀,飾綯索紋頸圈,頸胸部飾一條縱向綯索紋,腹背有鱗狀羽毛,尾部有長翎三股,腹下有足。尾尖上的鳳鳥飾二條縱向平行線。

無足玉龍佩

戰國中期前段 長13.5厘米,寬1.4厘米,厚0.5厘米 荊州院牆灣M1出土,荊州博物館藏。青白玉,龍身細長,呈W形。龍回首,橢圓形目,尾端作截頭狀。龍身飾不減地淺浮雕,紋飾絕大部分為谷紋,少數捲雲紋和蝌蚪紋。


龍形玉玦春秋時期 直徑5厘米南陽市桐柏縣月河鎮左莊村墓M1出土,現藏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說明:青白玉,溫潤細膩,質密微透。均有黑漆古。片狀,為團屈龍形。背面光素。玉龍橢圓形目,有角,侈紋,長舌上卷,尾屈卷與口相對。兩器為一玉對剖。其一身飾五個龍頭,一個簡化龍頭。另一殘,身飾四個龍頭,一個簡化龍頭。從短處紋飾不連貫推知,為器未琢成時斷裂。

龍紋玉環春秋時期 直徑3.9厘米 南陽市桐柏縣月河鎮左莊村墓M1出土,現藏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說明:黑色。雙面飾紋。橫斷面為橢圓形。正、背分別飾五個、四個簡化龍首紋。器體琢有凹槽。槽兩側紋飾不整。器體有一小段琢出凹槽,通過對比同類玉器,知其原當鑲嵌、環襯以其他材質,如金、銀等。

戰國 舊玉瓏

全器作龍形,以口銜尾,呈首尾相連的環形,龍尾側出一小龍。雙面同紋,均飾幾何紋。寬11.07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玉龍紋珮

玉質,色灰白,有赭斑。器作一龍,龍首尾相接而成環形,正反面均有凹線琢示龍首、龍尾。厚0.65公分 徑5.7公分 最大孔徑3.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龍形玉珮

青玉泛黃,有赭斑,表面多處白沁。尚有玻璃光,琢作S形龍,穀紋排列規整。上緣刻一「百」字。長16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龍形珮

淡綠玉,質尚潤。雕一龍,略呈S形。體上琢排列不太規整的穀紋。長15.2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穀紋龍形珮(一對)

碧玉。為利用製作圓璧所剩的邊料,再琢製的一對龍形珮。作工並不細緻,拋光亦不佳,應屬隨葬之物。最長15.3、15.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穀紋龍形珮(一對)

碧玉。為利用製作圓璧所剩的邊料,再琢製的一對龍形珮。作工並不細緻,拋光亦不佳,應屬隨葬之物。最長15.3、15.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至漢代 龍紋玉嵌飾

玉質中等,局部夾石質。作一蹲獸,昂首,作吼叫狀,後肢微抬,尾部向上捲翹,神態自然。獸腹下有凹槽,以供插嵌。雕工好。高3.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 玉龍紋觿

根據《說文》,「觿」是一種佩帶的角形器,末端尖銳,可以用來解開結。此件玉觿白玉透褐黃,色純而溫潤,刻成側身龍形,尾端尖而卷,眼、耳間穿一小孔,便於懸掛、佩帶。全器形態流暢婉約,器身外緣陰線刻出外廓,刻工細膩,屬戰國時代的精品。長9.9公分 寬2.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註:圖片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