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人工智慧研究生培養規模

光明網 發佈 2020-03-04T06:11:54+00:00

3月3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共同印發《關於「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究生將擴大招生規模。

光明日報記者 姚曉丹

疫情期間,在一線病房,有一支這樣的隊伍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它們就是人工智慧機器人。一個指令,它們送藥送飯,「使命必達」。

3月3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共同印發《關於「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究生將擴大招生規模。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國人工智慧高層次人才培養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雙一流」建設高校相繼成立人工智慧學院、研究院,或通過其他創新機制,將人工智慧相關學科建設列為重要建設任務,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此次《意見》印發,勢必集中發力,將行業推往縱深發展。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說,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在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原創算法、高端晶片和生態系統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學科交叉融合亟待深化,人才培養導向性亟待加強。「總之,為推動『雙一流』建設,為我國搶占世界科技前沿,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加快培養勇闖『無人區』的高層次人才。」

記者注意到,《意見》指出,未來將以解決人工智慧重大理論和實踐應用問題為牽引,促進人工智慧基礎理論研究,加快人工智慧領域科技成果在重點行業領域的轉化應用。以產業行業人工智慧應用為導向,拓展核心技術和創新方法,實現人工智慧對相關學科的賦能改造,形成「人工智慧+X」的複合發展新模式。

《意見》還提出要「跨界融合、精準培養」,「深化人工智慧與基礎科學、信息科學、醫學、哲學社會科學等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不斷豐富完善人工智慧主幹知識體系和跨學科核心知識體系。」這位負責人表示。

擴大招生規模,首要解決的是師資問題。《意見》指出,要加大對優秀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穩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具有發展潛力的人工智慧領軍人才。要構建多類型、高質量、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涵蓋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研究,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產業創新、國家安全等方面的人才。「鼓勵人工智慧龍頭企業根據產業技術的最新發展和對人才培養的最新需求,提供試驗實踐環境,對高校教師開展培訓。」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圍繞學科建設、教學科研評價體系等接一系列問題,《意見》給出的方案是「打組合拳」。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意見》的「亮點」在於「特別重視多維融合的推動策略」。

學科建設強調「融合發展」,健全學科設置機制,以學科重大理論和實踐應用問題為牽引,促進人工智慧方法與技術向更多學科滲透融合;

人才培養模式強調「複合培養」,探索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大力提升研究生創新和實踐能力;課程體系建設強調「精密耦合」,以「全鏈條」「開放式」「個性化」為目標,打造人工智慧核心知識課程體系和應用模塊課程;評價機制強調「組合創新」,以成果評價為突破口,科學評價論文、專利、軟體著作權等多種成果形式,推進不同類型研究生的分類評價機制。

人工智慧專業學生,培養質量如何檢驗?擴招會不會帶來「培養質量下降」?這位負責人表示,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據悉,三部委將根據《意見》開展一系列創新舉措,促進「雙一流」建設高校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提高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生培養能力。

首先,將健全以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和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學科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有條件的高校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以自主試點、先行先試方式,自主設置人工智慧交叉學科」。其次,《意見》還將支持高校與人工智慧領域骨幹企業、產業化基地和地方政府設立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建立任務驅動的跨行業跨學科導師團隊,促進科研協同創新發展和博士生聯合培養。

《意見》還指出,將設置國家人工智慧產教融合創新平台,聚焦人工智慧重大問題和突破方向,實行聯合科研攻關和融合育人。

當然,最重要的,是健全學位質量保障機制,讓培養質量不滑坡。「我們將設立跨學科評議專家組,設置專門的評議要素,鼓勵高校開展自我評估,支持學會、行業協會開展第三方評價,合理借鑑國際評估。教育部還將加強政策措施統籌協調,成立人工智慧高層次人才培養專家委員會,指導高校實施人才培養專項計劃,及時總結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和做法。」這位負責人最後說。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04日09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