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阿里雲落地智能測溫系統,VivaLNK讓測溫進入物聯網時代

動脈網 發佈 2020-03-03T06:53:38+00:00

在智能體溫監測系統落地的病房,醫護人員不需要採用原始的「記、查、存、抄」測體溫流程,智能體溫監護系統利用可穿戴設備完成無線的體溫實時監測、信息共享、高溫自動報警,從而提高診斷及救治效率、大大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

2019年農曆年底,全國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給公共衛生系統帶來了極大的考驗。硬幣的另一面,此次疫情也成為醫療產業變革中的加速器。AI、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在社會治理的各方面成為戰疫主力之一。

以河南鄭州的「小湯山」醫院——鄭州岐伯山醫院為例,它的硬核之處不僅在於短短10天工期驗收移交,提前五天交付,它還是一座智能「雲運行」的醫院。

1月27日,鄭州「小湯山」醫院在籌建之時,就與阿里雲合作,搭建了基於阿里雲公有雲環境為主體承載醫院核心業務的系統,並以阿里雲專有雲敏捷版為備份機制的解決方案,引入了新冠病毒AI輔診助手、智能體溫監護系統、智能配送機器人等多項智能化設施。


動脈網獲悉,其中的智能體溫監測系統來自醫用級可穿戴設備供應商VivaLNK(維靈)。在智能體溫監測系統落地的病房,醫護人員不需要採用原始的「記、查、存、抄 」測體溫流程,智能體溫監護系統利用可穿戴設備完成無線的體溫實時監測、信息共享、高溫自動報警,從而提高診斷及救治效率、大大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

在應急狀況下,VivaLNK如何攜手阿里雲及其他生態夥伴,讓醫院的體溫監測系統從紙質化時代在短時間內進階到物聯網時代?面對突然湧入的流量和醫院、社區、企業不同場景下的體溫監測需求,VivaLNK如何應對?動脈網採訪了VivaLNK CEO李江,嘗試解決上述問題。

高熱成為COVID-19重要指征,電子皮膚實現連續監測

在武漢疫情早期,物資緊張,新聞報導一個畫面讓人動容:武漢醫院ICU的一名護士為了節省一套防護服,選擇待在ICU病房中久一些,持續為患者記錄體溫。此次新冠疫情一個重要臨床表現就是高熱,對患者體溫的緊密監測和持續監測至關重要。

更長時間待在ICU病房中,無疑增大了醫護人員感染的風險,這樣大無畏的精神讓人動容,也讓人惋惜。

VivaLNKCEO李江表示:「在這場戰役中,必須要通過科技手段來降低一些不必要的傷亡,一些低技術、高費時的事應儘量交給智能設備去做。特別是在基礎測量和護理上,我們希望能為醫護人員能解放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軟體系統或者智能設備暫時沒辦法代替的工作中。」

從1月22日起,VivaLNK的部分員工已經開始春節休假,但在了解到疫情的嚴重性後,他們立馬投入到支援一線的過程中,VivaLNK聯合生態合作夥伴(義金健康、桂花網科技)共同打造了針對疑似及確診住院患者的智能體溫監護系統。

召回員工的過程是自願的,但杭州的員工都悉數回歸到崗位配合援助準備,技術人員連夜趕回杭州。

「大家能夠自發行動,因為我們都知道在疫情面前,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1月28日,VivaLNK及合作夥伴,已經在浙江和上海公衛成功部署疫情防治體溫監護系統。隨著疫情愈演愈烈,2月1日,VivaLNK的工作人員又冒著風險帶著300多套連續體溫監測產品前往疫情中的又一重災區——河南。

這時全國各地已啟動一級響應,每座城市被隔絕成為孤島,城市功能幾乎停擺。如何將物資快速送到疫區成為難題。

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團隊決定選擇開車去鄭州。2月1日凌晨5點,VivaLNK的一線團隊驅車超過16個小時,跨越了近1000公里,帶著300多台產品和配套設備,安全順利到達鄭州。

到了鄭州「小湯山」醫院,親臨一線團隊還是被「鄭州速度」震撼到了。

「現場工作的5000人來自五湖四海,170餘台機械晝夜不停,一同空降在醫院施工部署,但是整個現場井井有條,高效嚴謹。對於醫護人員來說幾乎沒有人能夠準時吃飯和休息,它們就像不停旋轉的陀螺,不斷有突發情況等著他們去處理。如果不是親臨現場,真的難以體會那種震撼。」

鄭州「小湯山」醫院短短五天的工期也為設備安裝帶來了挑戰。安裝人員在現場遇到了更多難題:現場施工環境惡劣,配套組件無法買到,硬體無法調試,一個個難題接踵而至。現場的工程師克服萬難,因地制宜,在醫院基建都還沒有完成的當下,最終還是完成了硬體調試,沒有電沒有網的情況下,利用充電寶給設備供電,共享手機WIFI熱點,趁著臨時來電通網的當口,完成緊急系統聯調及部署。

2月3日凌晨一點,院方希望緊急增加某個功能,溝通確認需求後。VivaLNK和合作夥伴(義金健康)一起熬了一個通宵,並在第二天早上上線了該功能,完成布署,完成醫院的緊急需求響應。


如今,VivaLNK和合作夥伴開發的智能體溫監護系統已在上海公衛、河南「小湯山「等10餘家疫情收治醫院進行投放,並取得了良好的反饋。


智能測溫系統減少感染,實現21天持續監測

對於傳統的體溫監測方式來說,體溫計、體溫槍等方式需要醫護人員連續記錄,頻繁監測增加了醫護人員工作強度,患者體溫數據也無法快速共享。

智能體溫監測系統用電子皮膚、物聯網、雲計算的方式解決了這些問題。從能耗上看,維靈柔性體溫貼,採用電子皮膚及無線低耗藍牙等關鍵技術,充電一次可連續使用21天,覆蓋了14天的隔離觀察期。只要患者按照指引正確佩戴柔性體溫貼,醫護人員就能直接在醫院護士站顯示大屏上看到當前病區所有患者的實時體溫情況以及患者的歷史體溫曲線,同時這些體溫數值自動同步到HIS系統,體溫單、護理單、電子病歷等可以共享這些體溫數據,實現一處採集多處共享

VivaLNK開發的這款體溫貼經浙江省醫療器械檢驗院檢測,並通過了南京、無錫2家三甲醫院的臨床測試,順利拿到NMPA(原CFDA)證書及生產許可,該產品也通過FDA,CE等多個權威機構的認證,拿到二類醫療器械證書。

在感染病房,患者突然高熱很常見,除了實現即時監測,智能體溫監測系統還可以做到異常自動報警。

智能體溫監測系統讓體徵數據共享更加暢通。在以往的場景中,護士站往往有一塊白板,上面手工記錄著患者信息。而在智能體溫監測系統中,患者佩戴的傳感器在收集信息後,體溫貼的充電盒就是藍牙信號中轉器,將體溫貼發出的信號中轉途經藍牙網關,發送給工作站。充電盒位於病床床頭,藍牙網關遍布病區,保證信號安全傳輸。此外,病人的主管護士、搭班護士、護士長、管床醫生都能實時獲取最新數據。


從醫院到社區、企業,開發多種解決方案


維靈(VivaLNK)誕生於矽谷,自主研發了顛覆性的電子皮膚(eSkin®)技術。在醫療領域應用上,VivaLNK將eSkin傳感器技術結合醫療雲人工智慧數據分析能力,通過醫療級可穿戴設備實現醫療物聯網領域多生命體徵監測和分析,幫助各解決方案提供商豐富並落地健康管理、患者監測、遠程看護等綜合性解決方案。

VivaLNK企業願景是減少醫護人員的基礎護理及體徵監測上的工作量,可以把重心放在其他護理項目上。並且讓偏遠的醫院及患者也能相對低成本的用上高精度、高質量的智能化生命體徵實時監護系統。

火速馳援一線後,VivaLNK意識到抗疫不只是醫護人員的戰爭,醫院之外,社區和公共辦公場所的日常體溫監護升級才是打贏持久戰的關鍵。

針對社區防控場景,阿里雲攜手維靈的連續體溫監護系統(柔性體溫貼、APP及醫療雲),結合阿里雲計算及IoT技術背景,打造了針對社區居民居家隔離場景的智能體溫遠程監護方案——「溫控寶」,連續的體溫數據實時展示在佩戴者手機、小區監控中心、社區及更高級行政、防疫監控中心。讓社區管控工作更為高效,減少感染風險。

隨著越來越多企業陸續復工,員工體溫趨勢監控是員工自身及企業、疫情指揮中心等都需要關注的硬指標。義金健康攜手VivaLNK的體溫貼打造了企事業單位開工健康保障神器——體溫實時監測平台。

當佩戴好可穿戴體溫貼,企業可以在體溫工作站掌所有員工的體溫數據。讓短暫體溫監測變成連續體溫監測,員工在家時也可以監測到體溫變化情況。

用體溫監測打贏了病毒的包圍戰後,最後還要徹底狙擊COVID-19,智能體溫監測系統可以為臨床專家提供可視化數據幫助醫生完成合理用藥。

醫生通過回顧使用不同藥物的患者的歷史體溫數據進行判斷,來確定現有藥物對病毒的抑製程度,在幫助患者合理用藥的同時總結經驗。接下去,維靈柔性體溫貼及配套產品,將配合藥物廠商、疫苗廠商、CRO公司等在藥物、疫苗臨床試驗中發揮重要作用。

可穿戴傳感器實現了數據可以在不同平台、雲端流動,也讓病人的數據更加立體和全面,這些都將是智慧醫療體系中重要的部分。

截止目前,VivaLNK 柔性心電貼產品(心電圖、心率和呼吸率等)已經拿到美國FDA、歐盟CE等二類醫療器械證書,NMPA正在審核中。在未來,VivaLNK將來會進一步增加自動採集基礎生命體徵的範圍。會在同一個設備里陸續包含醫療級精度的動態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



李江說道:「從疫情防控到今日已有一個月的時間,這也是維靈最值得驕傲的一個月,以往的解決方案在此次疫情中得到實現。我們希望在未來讓科技力量成為戰疫中的主力軍,最大地減少醫護人員感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