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來了解一下

妖呀妖歷史 發佈 2020-03-03T06:56:22+00:00

大家七嘴八舌說出許多理由,劉邦聽過都不滿意,他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大漢開國,劉邦登基當皇帝。一日在南宮大宴群臣,酒興正濃時,劉邦提出讓大臣們總結一下他能革命成功的原因。大家七嘴八舌說出許多理由,劉邦聽過都不滿意,他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劉邦這番高見一發表,大臣們都心悅誠服。於是後世皆稱張良


漢初三傑之 張良

張良,字子房,出身於戰國末期的韓國貴族家庭,富家子弟。他的祖父與父親都是韓國的國相,曾輔佐過五位國君。父親去世後韓被秦所滅,張良因當時年齡小,還來不及為官,韓國就滅亡了。

張良家非常富有,他把家中三百奴僕全部遣散,家產變賣,拿著一大筆錢去尋找刺客,連弟弟夭折了也不厚葬,只簡單地安葬了事,要花錢買兇殺秦始皇,為韓國報仇。

秦始皇第三次巡遊,張良與刺客埋伏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刺客拋鐵錘誤中秦始皇副車,行刺失敗。於是,張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今江蘇睢寧)躲藏起來。下邳圯(橋)上,偶遇一老者,「圯橋三進泥中履」得到老先生授予的奇書《太公兵法》。從此,張良在隱居地專心研讀揣摩兵法,等待時機。

十年後,陳勝吳廣起義,吹響了推翻秦王朝的號角。張良聚集了一百多人,也出來革命。一遇、二從、三歸劉邦,不但推翻秦王朝報了韓仇,還助劉邦一統江山,立下蓋世之功。


一遇沛公,相識相知

初起時,反秦武裝甚多,張良聚集的一百多人難成大事,聽說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紮在留縣,張良打算前去投奔景駒。半道上遇見了沛公劉邦,當時沛公手下有幾千人,張良與他合兵一處,奪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根據《太公兵法》多次向沛公獻策,沛公很賞識他,經常採用他的計謀。張良也認為「沛公是上天授予人間的奇才」。於是,張良沒去見景駒而跟隨了劉邦。

劉邦當時的實力也不強,掛靠到了項梁的旗下。項梁立楚王后裔熊心為楚懷王,張良趁機建議項梁恢復韓國,立原韓王后裔韓成為王,項梁同意了。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速歸韓地輔佐韓王成。

張良隨韓王攻取韓國原來的領地,曾奪得幾座城邑,但隨即又被秦軍奪了回去,韓軍只在潁川一帶往來游擊作戰。

二從沛公,西入秦關

沛公受楚懷王派遣引兵向西路過韓地,與張良配合奪得轘轅險道,繼而擊破秦朝楊熊軍,打下十餘座城池。沛公讓韓王成留守陽翟,向韓王提出借用張良的要求,韓王答應了。借調張良到劉邦集團協助工作,戶口糧食、工資檔案及組織關係仍保留在韓國。

張良從沛公西向秦關。過南陽,南陽郡守呂齮逃跑了,退守宛城。劉邦急於搶時間,想趕快入秦關爭做關中王,不戰而繞行。張良諫說:「如果現在不攻下宛城,那麼宛城的敵人從背後攻擊,前面又有強大的秦軍,這是很危險的啊!」沛公聽了,連夜率兵從另一條道返回,把宛城緊緊圍住,收降呂齮。解除後顧之憂後才繼續西進,此後所經過的城邑就沒有不降服的。

到達武關,沛公用張良的計策,先派人去遊說秦將,誘於財利,然後再乘秦將鬆懈戰備之機偷襲,攻下了武關。接著乘勝勇戰,在藍田徹底打敗了秦軍,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向沛公投降了。

進入咸陽,劉邦看到秦宮室瑰麗豪華、奇玩寶物、美女數以千計,就想留宿宮中享受一番。樊噲勸諫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聽。張良再諫:「現在剛剛攻入秦都,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不能安享其樂,希望沛公能夠聽進樊噲的意見。」沛公這才回軍駐在霸上。

盟軍項羽北上救趙,「破釜沉舟」艱苦奮戰,擊破了秦軍主力,也率領諸侯軍西進,想要進入函谷關。可是劉邦派兵守著不讓進,項羽就派黥布等強行攻關,到達戲水駐紮在鴻門。此時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去對項羽說:「沛公要在關中稱王,讓秦王子嬰做丞相,把秦宮所有的珍寶都據為己有。」項羽大怒,下令犒勞將士,準備次日和沛公會戰。這時項羽的兵力有四十萬,號稱百萬;沛公的兵力有十萬,號稱二十萬,實力遠不及項羽。劉邦危矣!恰巧項羽的叔父項伯是張良的好朋友,要救張良,不讓他跟沛公一起送死,趁夜來沛公軍營見張良。通過張良,劉邦與項伯相見,求他向項羽做了一番解釋,項羽這才作罷。次日沛公帶了百餘名隨從來到鴻門見項羽,向他道歉。項羽設宴招待劉邦,這就是著名的「鴻門宴」。宴飲間,項羽的軍師範曾想要殺了劉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情勢仍然十分危急,是張良、樊噲全力保護,劉邦才得以脫身返回軍營。

項羽進入咸陽,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王,將劉邦封到巴蜀地區做漢王。張良把劉邦賜予的黃金珠寶轉贈項伯,使項伯代劉邦請求,又得到了漢中地區。幾個月後,各諸侯王離開關中到各自封國去,張良也該告別漢王返回韓國了。臨別之際,張良告訴劉邦,要燒斷所經過的棧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來的決心,以此穩住項王的內心,漢王照做了。

三歸漢王,謀奪天下

張良回到韓王身邊,可是楚霸王不肯派韓王到封國去,把他帶到彭城,廢為侯,不久又殺了他。在彭城張良對楚霸王說了兩件事:一是漢王燒斷了棧道,已經沒有返回的意思了。二是說了齊王田榮反叛之事。項王由此不再擔憂西邊的劉邦,而起兵北上去攻打齊國。

韓王被殺後,張良從彭城逃跑,抄小路隱秘地回歸漢王。這時漢王已平定三秦,正率部東征楚國。漢王封張良為成信侯,從此他就沒再離開過劉氏集團。

下邑劃策,確定用人方向

漢王率五諸侯軍,一路順風,占了項王的國都彭城。項王在齊地聽到這個消息,親自率三萬精兵向南從魯縣穿過胡陵直奔蕭縣,把占據彭城的漢軍打得大敗。漢軍戰敗而歸。行至下邑,漢王下馬倚著馬鞍問張良:「我打算捨棄函谷關以東等一些地方作為封賞,誰能夠同我一起建功立業呢?」張良進言,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的猛將,同項王有隔閡;彭越與齊王田榮在梁地反楚,這兩個人可立即利用。漢王的將領中唯有韓信可以託付大事,獨當一面。如果要捨棄這些地方,就把它送給這三個人。於是,漢王派隨何去遊說九江王黥布叛楚,又派人去聯絡彭越,再遣韓信北伐魏、代、趙、燕、齊、等國的領地。最終擊潰楚國的,就是這三個人的力量。

借箸籌策,止封六國後裔

楚漢相爭,項羽把漢王圍困在滎陽,漢王驚恐憂愁,與酈食其商議怎樣削弱楚國的勢力。酈食其建議重新封立六國後裔,以削弱楚國的勢力。漢王同意趕快刻制印信,去封立六國後裔。張良從外面回來謁見漢王。漢王正在吃飯,他把酈食其的話告訴了張良。張良借用他面前的筷子籌劃一下形勢,認為八不可,最後說:「假如恢復六國,擁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後代,現在跟隨你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們的主上,伴隨他們的親人,返回他們的舊友和祖墳所在之地,誰同陛下一起奪取天下呢?」聽到這裡,漢王飯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罵道:「這個笨書呆子,幾乎敗壞了你老子我的大事!」下令趕快銷毀那些印信。

勸封齊王,安撫戰將韓信

韓信攻下齊國後,派使者向劉邦求封為代理齊王,漢王大怒。張良在旁踩了劉邦一腳,勸告道:「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封他為王,讓他鎮守齊國,不然可能發生變亂。」漢王醒悟,即刻派遣張良前往韓信軍營冊封齊王,安撫韓信。

固陵獻計,徵調各路大軍

楚漢鴻溝議和,項羽率軍東歸。這年秋天,漢王追擊楚軍到陽夏南面,戰事失利,退到固陵堅守營壘,諸侯原已約好前來,但都沒有到。張良向漢王進言:「楚軍快被打垮了,但給予韓信、彭越等人分封的領地還沒明確,所以諸侯軍不來。只要君王與他們共分天下,就可以徵調各路大軍立刻前來。」漢王採用了他的計策,各路諸侯才都到來,對項羽形成合圍之勢。「四面楚歌」逼得項羽烏江自刎,劉邦終於奪取了天下。

勸封雍齒,制止將軍造反

漢六年(前201),皇上已經封賞大功臣二十多人,其餘的人日夜爭功,不能決定高下,還未進行封賞。一些將領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議論,圖謀造反。留侯張良說:「先封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人,這樣讓大家對自己能受封就堅信不疑了。」於是,皇上便擺設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並催促丞相、御史評定功勞,施行封賞。群臣們吃過酒後,都高興地說:「雍齒尚且被封為侯,我們這些人也就不擔憂了。」

勸都關中,打牢漢朝根基

開國建都是百年大計,劉敬勸告高帝:「要以關中為都城。」皇上對此心有疑慮。左右大臣都是關東地區的人,多數勸皇上定都洛陽,他們說:「洛陽東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險要和城郭的堅固足可以依靠。」留侯說:「洛陽雖然有這樣險固,但它中間的境域狹小……不是用武之地。關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的建議是對的。」於是高帝當即決定起駕前往西關,定都關中,打下漢朝根基。

薦山商四皓,保太子之位

皇上想廢掉太子劉盈,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很多大臣進諫勸阻,都沒能改變高帝確定不移的想法。呂后很驚恐,就派建成侯呂澤去請留侯出主意,留侯認為,如今天下安定,由於偏愛的原因想更換太子,這些至親骨肉之間的事,再多的人進諫也無益。原本不想管這事的,但經不住呂澤竭力請求,只好說:有四位博學多識的前朝老人隱居山中,稱為「商山四皓」,太子若能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品,迎請這四個人來輔佐,或許有用。太子照留侯說的做了,皇上最終沒有更換太子。

功成身退,始終未傷毫毛

張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在群臣爭功的情況下,劉邦要給他三萬戶的封賞,他「不敢當三萬戶」只要封為留侯就極為知足矣;他稱病杜門不出,行「道引」、「辟穀」之術;他揚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處處表現得急流勇退。所以,在漢初「三傑」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張良卻始終毫髮無傷。


漢初三傑之 蕭何

蕭何與劉邦都是豐邑人,他們是老鄉。劉邦還是平民時,不太遵章守紀,弄了幾次犯法的事,都是蕭何救的他,蕭何熟悉法律,多次憑著官吏的職權保護他。

劉邦為吏當泗水亭長的時候,蕭何在縣裡做功曹,主吏掾,算得是老同事。同事期間蕭何也常常幫助他,劉邦以吏員的身分到咸陽服役,官吏們都奉送他三百錢,唯獨蕭何送他五百錢。

農民起義開始後,蕭何就帶領全族的人參加了劉邦的起義軍,是老戰友。從起義到劉邦當皇帝建立大漢王朝,蕭何有五大功勞:

一、擁立沛公,拉起反秦隊伍

農民起義開始後,沛縣縣令,面臨選擇,要麼成為秦帝國的替罪羊,被殺,要麼來一個華麗轉身,可以保全自身。沛縣縣令想起兵,保全自己。找人商量,蕭何、曹參都不同意。他們提出要召回逃亡在外的劉邦,縣令就召劉邦。後來縣令改變主意想殺蕭何、曹參阻止劉邦入城,兩人早早出城去與劉邦會合,殺了縣令。蕭何、曹參等人擁立劉邦做了沛公。成全劉邦登上人生的第一個舞台,拉起了反秦武裝的隊伍。

二、收取秦朝文獻資料,為統一天下創造條件

劉邦率軍進入咸陽後,將領們找最有錢的衙門搶錢,忙於爭分金帛財物時,唯獨蕭何首先進入宮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條文、地理圖冊、戶籍檔案等文獻資料,並將它們珍藏起來。後來幫了劉邦的大忙,由此可詳盡地了解天下的險關要塞,家庭、人口的多少,各地諸方面的強弱,民眾的疾苦等,掌握全國情況,既方便收稅解決了戰爭中錢從哪裡來的問題,也解決了何處可以徵調民夫兵員的問題,為統一天下創造了條件。

三、舉薦韓信,國士無雙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進入褒中,燒絕棧道,如何跳出來呢?得有領軍人物。「蕭何月夜追韓信」向漢王舉薦了國士無雙而出身低微的韓信當大將軍。韓信為將,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定三秦;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徇趙、脅燕、定齊;東殺龍且,南摧楚人之兵,功無二於天下。

四、鎮國家,撫百姓

沛公做了漢王,任命蕭何為丞相。自此蕭何不僅做了大量的具體工作,而且很多地方都能從宏觀的戰略著眼,制定法令、規章,建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為建立政權以及大漢王朝後來的昌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給餉饋,不絕糧道

整個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屢戰屢敗,但是蕭何經營了大後方三塊地,關中、漢中和巴蜀,不斷地向前線補給糧草和兵員。劉邦能多次轉危為安,堅持打到最後,蕭何建設後方根據地功不可沒。


天下平定,論功行賞時,高帝認為蕭何的功勞最顯赫,封他為酇侯,給予的食邑最多。群臣爭功,高帝說:「打獵時,追咬野獸的是獵狗,發現野獸蹤跡,指出野獸所在地方的是獵人。而今大家僅能捉到野獸而已,功勞不過像獵狗。至於蕭何,發現野獸蹤跡,指明獵取目標,功勞如同獵人。」群臣才不敢再言語了。

由此可見,蕭何與劉邦這「三老(老鄉、老同事、老戰友)」關係不一般,很鐵很實在。但俗話講「伴君如伴虎」,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卓著,但又時刻提防蕭何反叛。蕭何功高,不被宰了算是萬幸。蕭何不像韓信那樣倒楣,但也是一路走來,如履薄冰戰戰慄栗,在高人指點下採取具體的防範措施,三次解除劉邦疑心;但因為民請命,又遭牢獄之災,最後是王衛尉替他說了好話才得到赦免。司馬遷這些描寫,生動地刻畫出了蕭何與劉邦維妙關係的特點:

一釋王疑,子孫昆弟悉詣軍所

漢三年(前204),漢王與項羽對峙於京縣、索城之間,漢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勞丞相蕭何。有個叫鮑生的人對丞相說:「漢王在前線風餐露宿,卻多次派使者來慰勞您,這是有懷疑您的心意。」於是,蕭何聽從了他的謀劃,派遣子孫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前線軍營中為劉邦效力,漢王才高興了。

二釋帝疑,讓封勿受家私佐軍

漢十一年(前196),陳豨反叛,高祖親自率軍到邯鄲平叛,尚未結束,淮陰侯韓信又在關中謀反,呂后採用蕭何的計策,殺了淮陰侯,高祖聽說淮陰侯被殺,派遣使者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並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國的衛隊。召平對相國蕭何說:「禍患從此開始了。皇上風吹日曬統軍在外,而您留守朝中,未遭戰事之險,反而增加您的封邑並設置衛隊,這是因為目前淮陰侯剛剛在京城謀反,對您的內心有所懷疑。」於是,蕭相國聽從了他的計謀,辭讓封賞不受,把家產、資財全都捐助給軍隊,才博得了高帝的歡心。

三釋主疑,強買田產自污其身

漢十二年(前195)黥布反叛,高祖親自率軍征討,多次派人來詢問蕭相國在做什麼。蕭相國因為皇上在軍中,就在後方安撫勉勵百姓,把自己的家財全都捐助軍隊,和討伐陳豨時一樣。有一個門客對蕭相國說:「您滅族的日子不遠了。您位居相國,功勞數第一,還能夠再加功嗎?您當初進入關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民眾都親附您,您還是那麼勤勉地做事,與百姓關係和諧,受到愛戴。皇上之所以屢次詢問您的情況,是害怕您震撼關中。如今您不如多買田地,採取低價、賒借等手段來敗壞自己的聲譽。這樣,皇上的心才會安定。」於是蕭相國聽從了他的計謀,高祖才放心了。

為民請命,蕭相國遭牢獄之災

高祖征罷黥布軍隊回來,民眾攔路上書,說相國低價強買百姓田地房屋數量極多。高祖回到京城,相國進見。高祖笑著說:「你這個相國竟是這樣『利民』!」高祖把民眾的上書都交給相國,說:「你自己向百姓們謝罪吧。」相國趁這個機會為民眾請求說:「長安一帶土地狹窄,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已經廢棄荒蕪,希望讓百姓們進去耕種打糧,留下禾稈作為禽獸的飼料。」高祖大怒說:「相國你大量地接受了商人的財物,然後就為他們請求占用我的上林苑!」於是就把相國交給廷尉,用鐐銬拘禁了他。幾天以後,一個姓王的衛尉侍奉高祖時,為蕭何說了許多好話,高祖才派人持節赦免釋放了相國。蕭相國上了年紀,一向謙恭謹慎,入宮見高祖,赤腳步行謝罪。


漢初三傑之 韓信

韓信是淮陰(今江蘇淮安)人,少時貧窮,又沒有維持生活的技能,經常去別人家蹭飯惹人嫌惡,亭長夫人「晨炊褥食」讓他趕不上飯點。在護城河邊釣魚,看到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就去討吃的――「乞食漂母」。淮陰市井少年有意侮辱他,曾「受辱胯下」。

後來在反秦起義中仗劍從軍,先投奔項梁,項梁死後隸屬項羽,皆默默無聞。秦朝滅亡後逃離楚軍,歸附劉邦。在楚漢戰爭中為劉邦打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

韓信的一生,大起大落,留給後人無盡的話題。他的官爵稱謂也起伏如過山車:「執戟郎中、連敖、治粟都尉、漢軍大將軍兼左丞相、大將軍兼相國、齊王、楚王、淮陰侯」,「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他是中國古代軍事家,歷經暗渡陳倉、京索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垓下之戰等經典戰役,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

現今人們還在使用著不少來源於韓信故事的成語典故:「胯下之辱」、「一飯千金」、「蕭何月下追韓信」、「國士無雙」、「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戰無不勝」、「功高震主」、「鳥盡弓藏」…….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秦朝滅亡後,項羽封劉邦為漢王。漢元年(公元前206),劉邦入蜀,韓信脫離楚軍歸順漢王。因為沒有什麼名聲,只做了「連敖」(接待賓客的小官)。後來犯法判處斬刑,同夥十三人都被殺了,輪到韓信,他抬頭仰視,正好看見滕公夏侯嬰,就大聲說:「漢王不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功業嗎?為什麼要斬壯士!」滕公感到他的話不同凡響,見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韓信交談,很欣賞他,把這事報告漢王,漢王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漢王並沒有察覺他有什麼出奇超眾的才能。

韓信多次同蕭何交談,蕭何也十分賞識他。蕭何多次在劉邦面前舉薦過而漢王也不用,韓信就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去追趕韓信。軍中有人向漢王報告「丞相蕭何逃亡。」劉邦大怒,如失左右手。過了一兩天,蕭何回來了,劉邦且怒且喜,罵蕭何為什麼逃跑,蕭何說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韓信。劉邦又罵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蕭何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劉邦表示自己也想向東發展,絕非甘居漢中,定要取天下。在蕭何的極力勸說下,漢王終於同意了蕭何的要求,不僅同意讓韓信當大將,還同意擇良日,齋戒,設壇場,以隆重的禮儀拜大將。

韓信拜將後,為劉邦謀劃部署各路將領暗渡陳倉,還定三秦,一直向東挺進占領了項羽的老巢彭城。項羽反攻,劉邦兵敗彭城,韓信復收潰敗之軍與漢王在滎陽會師,阻擊楚追兵,大敗楚軍於京、索之間,使漢軍得以重振旗鼓。這時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王田榮和趙王歇也反叛並與楚媾和,魏王豹以探母病為由回到封國後,就封鎖了河關,切斷漢軍退路,叛漢與楚約和。漢王派酈生說服魏豹不成,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擊魏,虜魏王豹,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掃平北方戰場,功績顯著,劉邦封韓信為齊王。漢五年(前202),漢王和諸侯軍共同進攻楚軍,與項羽在垓下決戰。齊王韓信率領三十萬大軍與楚軍正面對陣,大敗楚軍於垓下,項羽烏江自刎,楚漢戰爭,劉邦全勝。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以齊王韓信熟悉楚地的風俗為由,改封韓信為楚王,建都下邳。漢六年(前201)十二月,有人上書告發韓信謀反。高祖採用陳平的計策,假裝巡視雲夢澤,在陳縣召見諸侯,楚王韓信來迎接,就趁機拘捕了他。十多天後,到了洛陽,高帝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為淮陰侯。韓信知道高帝畏忌自己的才能,從此,日夜怨恨,在家悶悶不樂,常常託病不參加朝見和侍行。

漢十一年(前196),鉅鹿郡守陳豨反叛,高祖在邯鄲討伐陳豨還沒有完畢,韓信家臣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韓信準備反叛。呂后想要抓捕韓信,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相國謀劃,令人假說,從皇上那兒來傳捷報,陳豨已被擒獲處死,列侯群臣都進宮祝賀。蕭相國親自登門誆韓信:「這樣的大事,即使你有病,也應該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韓信想他是自己的恩人、知己,平時對自己不錯,他的話必須聽。於是,韓信隨蕭何進了長樂宮,一入宮門,武士抓住韓信,綁進鍾室,在裡邊殺了他。所以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野史講得更生動:韓信被綁起來後大喊:「高祖當年曾許諾過對我『三不殺』,看你們誰敢殺了我!」武士聽了不敢動手。呂后問蕭何「為之奈何?」,蕭何出主意:「所謂三不殺,即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為今之計,可以將其裝入框中,蒙上布袋,懸吊於鍾室,既不見天,也不見地,再用竹籤或木棒來行刑,也就不見鐵矣。」呂后曰:「善!」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在一次劉邦和韓信閒談各位將領才能高下的對話中,引出了一句名言:「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確,韓信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以後,很快就表現出自己的軍事天才,歷經十大戰役,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路凱歌。

最精彩的是井陘一戰,展現了韓信卓絕而奇特的軍事才能,這是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韓信北伐,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襲安邑、虜魏豹,破代兵、禽夏說閼與之後,韓信的精銳部隊被漢王調走,開往滎陽去抵禦楚軍,只剩下些老弱病殘和新補充的兵員。這時,漢王命令韓信和張耳要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韓信長途行軍,兵少而疲,他挑選了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持一面紅旗,說:「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旗,立漢赤幟。」並傳令今日破趙會餐。仗還沒打就預料必勝。他不僅具體布置騎兵的行動計劃,連敵軍「空壁逐我」也肯定無疑,難怪將士們都不相信。接著他又派出萬人的先鋒隊,「出,背水陣」。顯然萬人的先鋒隊伍,背水布陣是不合常規的,是違反兵書戰策的,所以連敵軍也「望而大笑」。隨後豎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然而兩軍相接,趙軍果然傾巢出動攻擊韓信的軍隊,韓信詐敗,拋旗棄鼓,等到他的騎兵乘虛沖入趙軍營壘,換上漢軍赤幟後,韓信率眾拚死反撲,迫使趙軍想退回營壘,「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這一戰為何「背水為陣」,韓信解釋道:「『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這是韓信知己知彼,善於將兵,據實靈活運用戰策的結果,足見其胸中韜略之一斑。

濰水之戰。韓信奇襲齊歷下軍,追逐齊王時,項羽派楚將龍且率領二十萬兵馬前來救援齊國。龍且與齊王合軍一處,進兵與韓信夾濰水布陣,韓信「壅水上流,引軍半至,擊龍且,佯不勝,還走。」等到龍且率軍渡水,追韓信時,「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使得龍且軍大半淹死水中,激烈的戰鬥中殺死了龍且。這一戰充分表現了韓信的智慧,韓信總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作戰部署,讓敵方作出錯誤的判斷,以智取勝。同時也反襯出龍且不聽進諫,倨傲而又剛愎自用的個性,最終只能自取滅亡。


韓信之死,反乎冤乎

兩千多年以來,直到今天,關於韓信之死都有兩種看法:一是謀反被殺;二是冤殺功臣。

第一種認為他該死。認定謀反被殺的重要依據是《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的策反陳豨事,進而推演出韓信謀反該殺。

第二種認為韓信沒有謀反,是劉邦冤殺功臣。為什麼從古至今都會有人認為韓信是被冤殺的?一是因為韓信功勞太大,功高震主引來殺身之禍;二是因為韓信死得太慘,博得世人同情;三是因為韓信的軍事才能太出色,死了可惜;四是劉邦後來還殺了一批諸侯,如彭越、英布等。

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最終死在西漢政權的屠刀下,確實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話題和追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