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呼喚的「網紅主播」!95歲清華老教授張禮直播平台開課

麥可思研究 發佈 2020-03-03T08:52:36+00:00

張禮笑言,「嘉仲是非常優秀的實驗物理學家,有他加入,這堂課突破了理論物理的研究層面,引入了實驗物理的角度,變得更前沿、更豐富,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我們『搭伴兒』,挑戰無極限!

張禮(右)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胡嘉仲的

協助下上網課。(清華大學供圖)

2月20日上午9:20,背著電腦包、戴著口罩、騎著電動車,32歲的清華物理系助理教授胡嘉仲出發了。

不一會兒,來到目的地。幾聲輕叩,95歲的清華物理系教授張禮笑臉盈盈地打開門。

房門左側便是張禮的書房。

書房不大,略有年代感的家具靜默無聲,五斗櫥上還貼著字跡娟秀的英文,註明用途。張禮的書桌緊靠著窗戶,上面壓著玻璃板,一個老式的檯燈,幾本全英文的專業書籍,最中間一台簇新的電腦格外醒目。

「成功登錄!」張禮拿起自己的手機,輕輕一掃,笑著說。

這是清華大學春季學期課程《量子力學前沿選題》的在線課堂現場。再過一會,清華園裡教齡最長的張禮將和剛剛入職一年的胡嘉仲聯手授課,和身處天南地北的學生在「雲端」相會。

「同學們要敢於想大問題,才能出大人才」

離上課還有一小段時間,張禮和胡嘉仲已做好調試、設置鈴聲、蓄勢待發。

「張先生,在線上課您緊張嗎?」

「哈哈,不緊張,有嘉仲在,我就放心了!我把軟體、硬體都交給他。」張禮笑言,「嘉仲是非常優秀的實驗物理學家,有他加入,這堂課突破了理論物理的研究層面,引入了實驗物理的角度,變得更前沿、更豐富,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我們『搭伴兒』,挑戰無極限!」

《量子力學前沿選題》,這是張禮整整講了22年的課,也是胡嘉仲從教生涯的第一門課。「挑戰」,則是教了71年學的張禮一直踐行的「教學黃金法則」。

「張先生的課不像一般基礎課程,所有內容都可以在書本里找到,先生的課有很多內容是前沿的,需要不斷學習和鑽研,這讓我們覺得非常有挑戰。」十年前,還是學生的胡嘉仲就曾坐在課堂里聽得如痴如醉。

「在線上課對您來說是一個挑戰嗎?」

「最大挑戰可能是我的年齡讓思維沒有年輕時那麼敏捷了!」張禮的笑聲洪亮又充滿底氣,很難相信,坐在記者面前的他竟然已經年逾九旬。

這對「師徒+搭檔」選擇了「雨課堂」+微信群的方式挑戰在線教學。

「這種上課方式對學生尤其有好處!」張禮說,傳統課堂學生們都「不敢」提問,而在網絡課堂,同學們通過微信群隨時提問,老師們及時解答,所有問題一目了然,還能互相交流,促進獨立思考。

「同學們要敢於想!敢於想大問題,才能出大人才!」張禮反覆強調。在他看來,善於思考,敢於質疑,是科學家必備的素質,對培養年輕研究者尤為重要。

現在,經過幾次試講,張禮已經完全適應了在線上課的教學方式。

此前試講時,出現了幾次網絡卡頓情況,胡嘉仲及時提醒他,網絡課堂聲音可能延遲,PPT切換頁面時要停頓一下、再翻下一頁。張禮牢記著。他們還想到了一個互相配合的好辦法——張禮講課的時候,胡嘉仲用另一台電腦打開「雨課堂」,選用「學生視角」時刻「監聽」著網絡音質是否穩定,並打開手機微信群,隨時關注著同學們在群里提出的問題,做到全面掌控、時刻把握、及時回應。

「即使熟悉,也要認真考慮怎麼講

能夠讓學生更好接受」

9:50,隨著鈴聲響起,張禮和胡嘉仲立即投入到緊張的課堂中。

「同學們,能聽到我們的聲音嗎?沒有聲音請在微信群里反映一下。」胡嘉仲說。

「老師們好!」同學們熱情地回應道。

「同學們上午好!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量子效應里非常重要的內容——超導,讓我們先了解一下BCS wave function。」張禮打開全英文的PPT頁面。

95歲的張禮隨性自在地靠在椅背上,手邊的講義放在桌前,其他再無任何文字材料。他其實並不看講義,有時看電腦,有時乾脆望向窗外,那些略顯艱深的超導理論的延展及故事像泉水一樣,自然地汩汩流淌出來。窗外初春的陽光灑在他臉上,猶如蒙上一層溫煦的光。

「這門課張先生講授了不知多少次,但他依然每年親自準備講義,這次聯合授課,他主動找我就課堂的內容設計又討論了不知多少回。先生的精神,可敬、可佩!」作為教師「新人」的胡嘉仲感慨地說。

從1998年開設這門課開始,張禮就是這麼做的。

每次課前,張禮要用至少一個下午加一個晚上備課,課程所用的PPT都是他親手製作的。「即使是我很熟悉的東西,也要再認真考慮怎麼講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張禮說:「講課是很活的東西,不是每堂課都一定能講好。」於是,哪一堂課講得好了,下了課後張禮就會感到「說不出的高興和滿足」,而萬一某個問題沒講清楚,心裡就會「非常彆扭」,「我回去就會琢磨,等下次上課前再講一遍。」

除了備課,張禮把大量時間花在了看文獻學習上。

在張禮的辦公室里,柜子里、桌子上全都堆著滿滿的列印裝訂好的文獻資料,而他的電腦桌面上,也存著密密麻麻的文獻資料。「前沿當然因時而異,課程就必須不斷加入新的內容,所以我也可以活到老、學到老。」

「好教師要把探索求知的科學精神傳授給學生」

一個半小時的講授酣暢淋漓,讓同學們大呼過癮。

「張先生講課思路嚴謹,邏輯清晰,善於從歷史的角度娓娓道來;胡老師十分了解現在的科研前沿、實驗技術和很多新的思想,兩位老師相互結合,讓這門課程內容更加充實豐富,也更容易理解。」家住山西晉中的清華物理系大四學生張中弛激動地說:「課堂之外,我也感受到了一種尊師重道的傳承,長者傾囊相授,學生傳承、反哺老師,學術道路才能越來越通暢。」

而71年的教學生涯中,張禮起初希望讓學生學懂知識,後來他發現,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的興趣和鑽研課程的動力。在這方面,他有過刻骨銘心的教訓。

張禮在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做理論物理研究生時,發表了關於「電子-正電子系統的定態及其湮沒轉變」的論文,國際知名的多電子原子理論創始人之一福克院士對論文很滿意,希望他在這個方向上繼續突破。為此還給了他一年相當於博士後的職位。然而當時的張禮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工作進一步深入的重要意義,於是只計算了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交了差。十幾年後,一位美國教授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了凝聚態的多電子系統,並由此創立了「正電子湮沒譜學」。

「而我當時,甚至連這個任務都沒有意識到,空把時間浪費掉了,這不是一個科學家的思維。」回憶起這段經歷,張禮連連搖頭嘆氣:「在學生時代,討論、爭辯、質疑的過程我都沒有訓練過,我可真不希望學生們將來重複我的教訓!」

於是,張禮在授課中總是希望能夠儘量讓學生理解,一種思想的創始者是怎樣想到這個問題,又怎麼解決問題的。

「自己知道1、2、3,就教給學生1、2、3,這不是一位好教師。教師必須要把對於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科學精神傳授給學生。」張禮感慨地說。

「教了這麼多年書,有想過退休的那一天嗎?」

張禮堅定地說:「除非有一天我的腦子糊塗了,看不懂東西了,那我不講課了,就養老了。只要腦子還行,我就不會放下!」

來源:光明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