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制度和貴族影響角度,分析為何秦國吸引人才最多?制度保障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3-04T10:41:52+00:00

制度保障戰國時代,諸侯爭霸,戰爭四起,這是對國力的比拼,也是對人才的考驗,時勢造英雄,在戰國這個大爭時代,整個社會的人才產量還是很大的,畢竟那樣的年代裡,人才有用武之地,尤其是謀臣和武將,這些人在亂世當中的價值遠遠大於在和平年代的價值,所以說,整個戰國時代,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人才

導語:戰國時代,七雄並立,為何秦國吸引人才最多?從國家制度和貴族影響角度,分析為何秦國吸引人才最多?制度保障

戰國時代,諸侯爭霸,戰爭四起,這是對國力的比拼,也是對人才的考驗,時勢造英雄,在戰國這個大爭時代,整個社會的人才產量還是很大的,畢竟那樣的年代裡,人才有用武之地,尤其是謀臣和武將,這些人在亂世當中的價值遠遠大於在和平年代的價值,所以說,整個戰國時代,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人才寶庫。

我們通過分析整個戰國時代歷史也可以看出,無論是諸子百家也好,還是在國家的發展過程當中也好,各類的人才是層出不窮,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學等大家,各類精通軍事的將領,各類能夠把握天下格局變化的縱橫家,也在變換的時局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戰國時期,秦國為何吸引人才比其他國家要多很多?

縱觀戰國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人才選擇進入秦國的幾率,要比去山東六國的幾率大;同時,他們能夠在秦國找到一席之地的機率,也比在山東六國安穩發展的機率要大,那麼為什麼在整個戰國時代,那些能人異士們大多選擇了進入秦國呢?為什麼他們在進入秦國之後,普遍擁有較好的發展呢?

要知道在戰國時代,秦國並不是一開始就強大的,秦國需要一個需要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的,而在秦國發展中,外來人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篇文章分析一下,為什麼秦國能夠給予他們立足之地?看一看這些能人異士,選擇秦國原因到底是什麼?

國家的實力影響人才引進

我們首先來看一些國家無法吸引人才的原因,對人才的爭奪比較均衡的時代其實是戰國前期和戰國中期的前半段,在這兩個時期雖然有一些國家比較強盛,但總體來講還算是相對實力均衡的階段,各國也都處在發展階段,所以,它們對於人才的爭奪能力也是比較平均的。

在這個時候,對吸引人才數目有影響的,主要是這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國家實力的影響;就如同我們上述所說的秦國那樣,它本身的實力發展比較薄弱,與其他國家的競爭力比較小,所以這樣的國家,其實是很難有大的作為的,並不能給人才寄託什麼一統中原的希望,甚至在一場非常普通的戰爭當中都很難取得勝利。

  • 韓國實力弱小,吸引人才少而不精

又比如說韓國,它的占地面積非常的小,國家的發展實力比不上其他的國家,那麼它其實缺少對人才的吸引力,缺少能人異士發揮的平台,因此它也就不能夠吸引太多真正的大才,即使在戰國期末進入到韓國的申不害,其實也並不能稱之上是一個徹底的法家人士,雖然他在韓國進行過一場變法,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改變了韓國的某些薄弱環節。

我們綜合來看,申不害變法是一場弊大於利的變法,他將法治扭曲成了術治,並沒有將法令的概念推廣到整個國家,反而讓法令成為了變相去壓迫臣民的一種手段,讓法令成為了君主手中的一把利器,而申不害所定訂立的那些法律條文,基本上都是通過揣摩君主的心思來確定的。

  • 韓國申不害變法,不是徹底法治變法,是術治變法

韓王在任用官員時,表面上來看是公正無私的,但事實上也沒有排除主觀意識的影響,簡單來講就是誰跟他走的近,誰的官位就高,誰跟他走的近,訂立的法律就比較傾向於誰。所以,申不害不僅沒能夠讓韓國迅速的強盛起來,反而讓這個國家成為了一個崇尚陰謀權術的國家。

韓國各個王公大臣不再通過正當的途徑來爭取自己的未來,反而是爭先恐後的去揣摩君主的心思,不停的阿諛奉承,以此來謀取一個更好的前途;所以,像韓國那樣實力發展比較薄弱的國家,是沒有辦法吸引大量的人才,它在發展當中其實是少了一些運氣的,唯一入韓申不害,還是沒有能夠給韓國帶去巨大利益的人,因此我們說,綜合實力的問題是造成人才收納率降低的一個關鍵因素。

國家制度對人才的制約和影響

第二個原因我們要從制度方面來進行分析,有些國家無法收攬人才是有制度的橫加約束的;比較明顯的是燕國和楚國;燕國是一個崇尚王道政治發展的國家,它對於祖宗留下來的治國理念是深信不疑的,並且歷代的燕國國君受到王道的影響非常深遠,這就導致了這個國家的治國理念是根深蒂固的,不容易被改變也不能夠被改變。

  • 燕國固守王道政治,吸引不來變法改革方面的能人異士

可是在整個戰國時代深度較量的其中之一,就是比制度的先進性,如果想要制度更加的先進和完善,那麼就必須要進行改革創新,在改革發展的過程當中尋找更有價值的治國方式,可是燕國備受王道傳統的影響,讓這個國家根本就沒有辦法進行思辨。

如此一來,那些要通過變法來強國治國的方式在燕國根本行不通,這也就導致了以變法為主流學說的能人異士,根本沒有辦法在燕國進行發展,所以,燕國在整個戰國時代,都沒有進行過一場真正觸及到基本制度的變化改革,即使是讓燕國短時間內強盛起來的燕昭王變法,也只是改變了一些發展上的形式,可謂是換湯不換藥的。

  • 楚國實行分治制,人才受到貴族排斥

而楚國是因為在分治的制度影響之下,國家的權力大部分都分給了大貴族,貴族的發展讓楚國的利益紛爭變得異常複雜,各個世家大族都在為自己權力的提升絞盡腦汁,這就導致楚國整個權力其實是分散給各個貴族的。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任何一個貴族不會允許另一個貴族出現把控巨大權力的人,所以,他們會進行掣肘,在各自發展的同時,也在各自製約著彼此的發展,保持著一種相對來講的平衡,也就更不會讓外來的人才,在楚國掌握巨大的權力從而威脅到他們的統治。

所以,當吳起進入楚國想要進行變法改革時,就被貴族聯合給殺害了,當楚國內部所孕育的人才屈原想進行變法改革時,也被各大貴族聯手趕回了老家;同時,在那個時代的變法基本上都是針對貴族的影響提出的,目的就是要革除貴族權力的崛起對於君主權利的影響,所以說,由大貴族來把控的楚國是絕對不會允許這種情況出現的。

因此,楚國無法收容大量的人才有著制度上的強加約束;再者,一些君主對於人才的態度也會影響這個問題,比如說魏國的魏武侯和魏惠王,他們在人才的任用上面就顯得比較狹隘,對於臣子的疑心太重,對於那些沒有強大背景的人嗤之以鼻,所以很多人在進入魏國之後並不能達到預計的高度便紛紛選擇離開魏國。因此我們才說制度方面也是影響人才收納的一個關鍵因素。

國家風氣影響人才的引進

再次,就是一個國家的風氣對於人才的影響比較嚴重;比如說趙國是一個非常崇尚武力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崇尚強辯的國家,所以,在趙國比較吃香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在戰場上有絕對的軍事才能的人,另一種就是比較擅長於爭辯的人。

前者就是像廉頗這樣的人,而後者大多數都是一些詭辯之人,日常會爭論一些白馬非馬這樣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話題,來獲得統治者的好感,而對於那些真正在文治方面有著才能的人並不是多麼看重,所以像是張儀、尉繚這些人在楚國是沒有一席之地的。

這種現象在楚國、燕國也存在,這兩個國家都墨守成規,很多流派的人才,根本就不能受到統治者的重用;齊國思想相對開放,且君主尚賢,齊國為了吸引人才,專門設置了稷下學宮來招攬百家流派人才,為朝廷所用。所以,一個國家的風氣對於人才是否能夠在這個國家發展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筆者認為,在戰國前期,能夠收納人才的國家並不多,而受那個時段的環境影響,縱橫家的作用還沒有被完全的體現出來,即使在戰國前期,所出現的驚世大才並不多,而我們上述也說到的,在韓國的發展歷史當中少了那麼一絲運氣,而秦國則就很好的避免了這一點。

當然也不是完全的因為運氣的作用,本身秦孝公的治國理念就非常的先進,他給予了來到秦國的人才很大的發展空間,讓在魏國不得意的商鞅感受到了契機,同時,秦孝公有非常的支持對於貴族的削減,秦國也沒有制度上的強加阻攔。

因此,君主和臣子之間的這種配合是相當默契的。所以才能夠讓一個發展實力比較弱小的國家慢慢的進行改善和強盛;為何秦國能吸引這麼多人才呢?並且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做出了重大貢獻。

秦國吸引人才眾多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進入秦國的人才多半發展的比較好的原因。一般來講,人才有多少用武之地取決於國家的實力和國家的制度;秦國在商鞅變法時,確立的是法治的基本方針和路線,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秦國治理天下有一套完整的標準,在這套標準的支撐之下,人才其實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進入到秦國都有著一席之地。

  • 秦國完善的制度為人才提供保障

也就是說,就是進入秦國的人不僅要依據君主的思維來進行發展,還可以受到所訂立的制度的好處,這也是他們進行發展的一種保障;而秦國的實力發展是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推進的,到了戰國中後期時,秦國已經發展成為了整個戰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一個強盛的國家對於人才的需求量自然比薄弱的國家要大。

因此,在這個當口裡,秦國本身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撐,自然也就會給他們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除此之外,秦國並不是戰國時代非常具有歷史底蘊的國家,它是東周的開國諸侯,如果單純的去分析秦國,我們會感覺它的歷史也是很悠久的,可是比起燕國、楚國、齊國,這些國家來講其實屬於一個新型諸侯國。

  • 秦國歷史底蘊不深厚,更容易變法改革創新

沒有很深的歷史底蘊,也就不會受到過多的文化影響,這讓秦國在創新改革的道路上走的比較輕鬆,那些通過發展變革的方式來發展國家的能人異士就比較容易取得一席之地,通俗來講,就是比較容易被秦國的君主和臣民們所接受,也讓商鞅的變法實施起來才相對容易,張儀的連橫和范雎的遠交近攻也沒有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阻礙。

可是,其他的國家與秦國的景象完全不同,它們本身的國家實力並不是很強大,也不像秦國那樣有著對於人才發展的支撐和保障,很多能人異士在進入這些國家之後,是去、是留只能夠依靠君主的決策。

因為戰國七雄,除了秦國之外,其他國家治理天下時是依靠人的,人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有著非常大的不確定因素,畢竟人有著非常強的主觀意識,因此,當沒有制度上的保障的時候,這些人的發展也就沒有了保證,前途也就比較的渺茫

  • 商鞅變法徹底革除貴族階層對國家發展的影響

再者,秦國因為在商鞅變法時,革除了貴族的統治對於國家發展的影響,對於那些沒有強大實力背景的人來講有著相應的安全感,沒有了大貴族的阻攔,秦國對於這些人的出身也就不會過多的計較,同時在他們進行變法改革時也不會受到諸多的陷害。

同時,當貴族的實力被壓下去,一個國家選取人才的天地也就變得廣闊起來,反之,對於人才的收納就會比較狹隘;就如同山東六國一樣,每一個國家都有著對於貴族的相應支持,這也就讓它們在選取人才的時候,大部分的輸出地都是世家大族,可是一個家族能提供多少人才呢?

而且大多數的貴族都是將自身家族的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的,又怎麼能給予真正對國家發展有作為的人才呢?所以說,秦國面向的是整個中原地區,自然也就能夠招攬到真正具有才幹的人,再有秦國的制度作保障,這些人的發展自然會比較的安穩的。

綜述

筆者認為,一個國家在發展道路上是否順利,取決的因素是很多的,它們對人才的收容率以及它們能夠提供給人才的發展空間,也是受很多方面的因素所影響的,在這其中就有那些能人異士自身選擇的原因,也有個大諸侯國本身發展實力的原因。

當然。我們分析人才政策的時候,也要看到一個客觀問題,那就是其他國家並非沒有能人異士,而是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強大的實力影響之下掩蓋了他們的光輝,比如說趙國的李牧、趙奢、廉頗等人,他們的才幹難道不高嗎?並不是,只是因為趙國的發展實力比不上秦,也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這些人的發展空間,讓他們並不能被天下人或者後來人所知曉。因此,當我們在分析一個歷史現象的時候,還需要完整的去看待。

但毋容置疑的是,當一個國家明確創新發展策略的時候,當它們發展不墨守成規的時候,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就會相應地變得強大,所吸引的人才也會擁有更高的質量;當各種制度都非常完善的時候,對人才的利用也就越充分,人才所做的貢獻就越大,這個國家發展的就越好,這也是我們在現在的發展歷史當中所需要注意的。

參考文獻:《說文解字》、《漢書》、《戰國策》、《吳越春秋》、《國語集解》、《史記》、《呂氏春秋》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