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有多少人參加長征,到抗戰爆發前還有多少人

東海之王 發佈 2019-12-30T11:26:09+00:00

1934年10月前後,面對敵軍的屢次重兵圍剿和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工農紅軍的幾支主力部隊生存艱難,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他們離開幾塊核心的根據地,向西部地區進發,最終先後來到陝北地區,史稱二萬五千里長征。

1934年10月前後,面對敵軍的屢次重兵圍剿和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工農紅軍的幾支主力部隊生存艱難,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他們離開幾塊核心的根據地,向西部地區進發,最終先後來到陝北地區,史稱二萬五千里長征。1936年10月,紅軍的三個方面軍終於在甘肅會寧會師,這一事件標誌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在次年經過改編,他們正式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去。



當時,工農紅軍的主力主要為:中央紅軍以朱德為代表,主要部署在以江西為中心的南方地區,加上地方部隊擁有近10萬官兵;湘西地區的紅軍以賀龍為代表,和肖克的紅6軍團會師後,很快發展到近兩萬人;川北大巴山附近的紅軍以徐向前為代表,即紅四方面軍,擁有不下8萬人;鄂豫皖地區的紅軍以徐海東為代表,即紅25軍,經常保持在3000人以上,7000人以內。

我粗略統計了下,工農紅軍在鼎盛時期大約有30萬人,前後殲敵數十萬人。但是敵軍前後投入上百萬官兵,並且屢屢圍剿主要的幾塊紅色根據地。同時,國民政府對這些根據地進行了嚴密的經濟封鎖。這幾塊紅色根據地很快資源耗盡、兵源枯竭、部隊缺衣少糧,藥品和彈藥也特別緊缺。在這個嚴峻的形勢下,這幾支部隊只好離開根據地,準備開往別的區域開闢新根據地。



1934年10月前後,中央紅軍先是派出紅7軍團6000多人東征,以吸引敵軍的注意力。接著在夜色的掩護下,中央紅軍的主力五個軍團加上直屬縱隊合計86789人離開了贛南蘇區。在當時全軍有4萬多支槍,不到100萬發子彈,許多人只好拿著大刀長矛去衝鋒戰鬥。渡過湘江前,全軍已經損失不下2萬人,但是沿路補充了一些新兵,所以仍有7萬人上下。隨後,湘江戰役爆發了!

在湘江戰役中,由於一些中央負責人的機械指揮,加上捨不得扔掉那些輜重和罈罈罐罐,中央紅軍很快被幾十萬敵軍堵在江邊。經過近十天的血戰,只有不到4萬人渡過了湘江。據說,當面的敵軍一共損失了不到2萬人。接著,餘下的部隊歷經曲折來到川西和紅四方面軍的主力會師。此時的中央紅軍,缺衣少糧、彈藥匱乏,只剩下1萬多人。不過,他們的士氣依然非常高昂。



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很快因為路線問題分手,獨自北上來到陝北地區。據統計,只有不到7000人來到陝北,其中還包括紅四方面軍撥過來的部分官兵,例如張仁初、胡炳雲、楊國夫等人。會合了陝北當地的紅15軍團以後,陝北的紅軍終於達到一萬人以上。1936年春,紅一方面軍東征山西,先後擴充不下6000名新兵。就這樣,隊伍發展到了近兩萬人,並且逐漸恢復元氣。

湘西邊區是賀龍元帥的老家,南昌起義失敗後,賀龍回到湘西,很快創建了著名的湘鄂西根據地,同時組建了紅3軍,也就是紅2軍團的前身。1934年10月月底,紅3軍和肖克的紅6軍團在川黔邊區附近會師。整編以後,兩個軍團一共有8000人上下。隨後,兩個軍團一起來到湘西,先後殲敵數萬人,自身則發展到近2萬人。賀龍改任紅2軍團軍團長,肖克擔任紅6軍團軍團長。



面對近30萬敵軍的圍剿,湘西的紅軍主力被迫離開根據地,轉戰黔西北地區。部隊來到川西地區以後,在甘孜附近和紅四方面軍的第88師會合。接著,紅四方面軍把麾下的紅32軍1000多人劃給了賀龍的部隊。在這個時候,紅二方面軍終於成立,下轄紅2軍團和紅6軍團,還有羅炳輝的紅32軍。但是出了草地來到甘陝邊區以後,這支部隊很快遭到敵軍的圍攻,損失了上千人。

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來到甘肅會寧,和紅一方面軍會師。此前,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已經會師於會寧。此時,紅二方面軍約有1.1萬人。抗戰爆發後,這支部隊被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全師共1.4萬人上下。賀龍和肖克分別擔任正副師長,關向應擔任師政訓處主任,周士第擔任師參謀長。很快,這支隊伍來到晉西北地區開展抗日鬥爭,後來發展為八路軍晉綏軍區。



至於紅四方面軍,主要活動在川北地區。由於川北地區的資源已經枯竭,兵源也基本斷絕,按照一些老人的話來說,根據地已經乾枯了。在這個背景下,方面軍主力先是對陝南地區展開進攻,但是未果撤退。隨後,建設川陝甘根據地的計劃也失敗了。於是,紅四方面軍的主力開始向川西進軍。據統計,全軍有8萬多人,加上勤雜機關和一些隨軍的百姓,共有不下10萬軍民。

1935年6月,紅四方面軍和中央紅軍的餘部在川西地區會師。9月,中央紅軍第5軍和第32軍被編入紅軍左路軍,後來跟隨紅四方面軍行動。紅四方面軍在到底是北上還是南下的問題上,和中央紅軍產生了一些分歧。結果南下以後,遭到了敵軍的重兵圍攻。紅四方面軍主力北上以後,出了草地,此時剩餘4萬人上下。會寧會師時,徐向前的部隊大約有3.5萬人以上,不到4萬人。



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後,紅四方面軍的主力奉命渡過黃河,殺向河西走廊。由於遭到敵軍第25師等部的堵截,有兩個軍共1萬多人人渡河失敗,隨後來到陝北。至於渡過黃河的2.2萬人,很快遭到西北馬家軍的瘋狂圍攻,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幾千人,或者回到陝北,或者輾轉回到老家,或者流落在西北各地。餘下的1萬多人後來被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即第二野戰軍的前身。

介紹完了以上三個方面軍,我開始介紹著名的紅25軍。1932年秋,紅四方面軍的主力離開鄂豫皖地區,後來轉移到川北。吳煥先等人帶著部分部隊和地方武裝迅速重建了紅25軍,繼續在大別山地區堅持武裝鬥爭。1934年11月,這個軍大約有3000人奉命開始長征,軍長是程子華,政委是吳煥先,副軍長是徐海東,參謀長是戴季英,政治部主任為鄭位三,副主任是郭述申。



紅25軍路過鄂豫陝邊區,開闢了鄂豫皖根據地,由鄭位三和陳先瑞等人負責,並且留下一批官兵。抗戰爆發前,這個區域的紅軍已經發展到2000人上下,後來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留守處。紅25軍的主力繼續北上,於1935年9月和陝北紅軍會師。隨後,紅25軍和陝北紅26軍還有紅27軍,合編為紅15軍團。全軍團有6000人上下,後來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

卻說紅一方面軍的餘部不到7000人,和紅15軍團合編為新的紅一方面軍。此時的紅一方面軍達到1.3萬人上下,下轄紅1軍團和紅15軍團,由彭德懷擔任司令員。會師後不久,紅一方面軍在陝西直羅鎮附近,圍殲了東北軍的一個師又一個團,從而鞏固了陝甘根據地。隨後,紅一方面軍又先後向周邊地區進行擴張,抗戰前已經發展到2萬人上下,後來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



1936年10月,三個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接著,紅四方面軍的主力約2.2萬人渡過黃河,向河西走廊進發。未渡河成功的1萬多人和友軍,一起來到陝北地區。到了陝北以後,一共有三個方面軍,每個方面軍下轄兩個軍。加上地方部隊和直屬部隊,在抗戰爆發前,陝甘寧邊區的紅軍已經發展到6萬人以上。至於南方的紅軍游擊隊,還倖存不到一萬人,後來被改編為新四軍。

嚴格來說,經歷了長征,還剩下的部隊為:中央紅軍約7000人,紅25軍不到3500人,紅四方面軍不到1.5萬人,紅二方面軍不到1.2萬人,合計為不到4萬人。但是,陝北紅軍有3000人上下,鄂豫皖地區還有上千紅軍。所以說,全軍合計約有4萬人。抗戰爆發後,這些部隊被改編為八路軍和陝甘寧留守兵團,合計為約5萬人。這些部隊是我軍最核心的隊伍,也是民族的希望。



補充下,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翻閱了許多資料和老幹部的回憶錄。可能是年代久遠吧,有各種各樣的數字,所以我只選用了其中比較一致的說法。不到4萬人來到陝北,陝北和陝南合計有近5000名官兵,西路軍有不到5000人回到陝北。經過了一年的擴軍,西北地區的紅軍發展到6萬人以上,有7.4萬人這個說法。當然,約5萬人被改編為八路軍,還有不少部隊留守在後方。

當然也有別的說法,在1962年有一位領導人回憶過,只有不到3萬人來到陝北。彭德懷元帥則回憶過,不到3.5萬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和八路軍留守兵團。在此統計下,20多萬紅軍參加長征,途中又補充了不少新兵,合計在30萬人以上。但是只有不到4萬人來到陝北,加上西北地區的其他部隊,也就在4萬人上下。經過補充,在抗戰爆發前,西北紅軍已經發展到大約7萬人。



南方的紅軍游擊隊,應為十四省二十一個游擊區。主要為鄂豫邊、皖西、湘鄂贛、湘南、閩西、浙西南、閩東、贛粵等根據地,總兵力不下5萬人。加上在抗戰爆發前補充的兵員,前後有近10萬人。我也統計過,大約有1萬人被改編為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由葉挺和項英擔任正副軍長。有約3000人被地方軍隊收編,還有上千人拒絕下山,拒絕下山的部隊很快全軍覆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