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哈爾的移動城堡》:如何與內心和解並成長?

蘇瀟凡 發佈 2019-12-30T12:38:51+00:00

一說起魔幻現實主義(MAGIC REALISM),許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或許就是《百年孤獨》。這部帶著濃郁色彩的拉丁美洲文學狂想曲,至今仍是許多人心中的經典。



一說起魔幻現實主義(MAGIC REALISM),許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或許就是《百年孤獨》。這部帶著濃郁色彩的拉丁美洲文學狂想曲,至今仍是許多人心中的經典。尤其是那個「神一般」的開頭: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雷迪恩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如同時間旅行,魔幻且神奇。

然而其實魔幻現實主義(MAGIC REALISM)早在德國藝術評論家弗朗茨·羅(Franz Roh)的口中已有體現。這是他在1924年的一本評述表現派繪畫作品著作中提到的。畫面與文字,富有想像力的兩種呈現方式,卻同樣帶感。

那如果將畫面賦予動態感呢?這不禁就讓我想起那個說著想要在熒幕上創作一個虛擬世界的老頭——宮崎駿。在他的動畫王國里,更是一場魔幻與現實的碰撞,一次真實與冒險的狂歡。

《哈爾的移動城堡》也是這樣一部作品,在宮崎駿的手筆下,這部充斥著魔法,巫術,戰爭,時空穿梭,自我成長的影片,同樣給了人許多的回味與聯想。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18歲的少女蘇菲,在無意中得罪了荒地女巫,被她變成了一個老態龍鐘的婆婆。於是「甘願變老」的蘇菲離家出走,並且進入了魔法師哈爾的移動城堡。對於我來說,影片《哈爾的移動城堡》,就如同一部佛系少女和傲嬌青年的養成記。對人生毫無盼頭的蘇菲,和內心空洞的哈爾,在相互的扶持和幫助中,漸漸找到了自己和面對現實的勇氣。

正如宮崎駿自己所言:「創作一部動畫也就是創作一個虛擬世界。這個世界慰藉著那些失去勇氣的、與殘忍現實搏鬥的靈魂。」

一、哈爾與移動城堡——美麗外表卻抵不過空虛內心


哈爾是動畫中的絕對男主角。他俊朗、帥氣、擁有超凡的魔法和一棟會移動的城堡。影片中,哈爾俊俏的外型更是讓他受到全城女孩子的歡迎。

然而這樣帥氣的哈爾,同時也成為了許多女子內心的恐懼,因為他是會吃掉姑娘心臟的可怕巫師。

但事實上,這卻是影片中埋下的最大一個伏筆。哈爾,移動城堡和火魔卡西法,是動畫中的一體三面。哈爾是本體,而城堡和卡西法才是他的自由和心臟。童年時的哈爾,撿到了一顆從天而降的流星,並和流星訂下契約,將心臟與流星凝結為一體,誕生了火魔卡西法,並讓卡西法變幻一座會移動的城堡。

隨即,哈爾的內心與身體分離,而城堡也就成為了哈爾心靈的外化。雖然有著極為好看的外表,但為了抵擋沒有心臟的空虛和孤獨,哈爾卻一直在流亡。很想與人親近,但因為沒有心臟,而感到壓抑與感傷。以致自己編出了「會吃女孩心臟」的謠言。將現實世界隔離開來。

而「蘇菲婆婆」的到來,卻成為了哈爾的心靈凈化器。蘇菲來到移動城堡時,裡面,骯髒,凌亂,又黑暗。為了在這裡住下來,蘇菲只好自己動手打掃屋子,擼起袖子,在城堡里開啟了大掃除。一天,蘇菲不小心清理了哈爾的浴室,然而卻傷到了哈爾的發色,引以為豪的美麗外表的破碎,讓哈爾第一次有了外顯的情緒奔潰。

因為沒有心臟,表面強大的哈爾其實內心極其空虛,脆弱,甚至還有些膽小。他的不安全感,令他在屋子裡掛滿了守護的掛件,以此來抵抗荒地女巫的追查;他的空虛,使得城堡內,一片廢墟,毫無生氣;他的脆弱,令他發色一改,就奔潰昏迷。

或者,換一句話說,哈爾的「自我」形象,更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雖然有著美麗的外在,他卻只能利用謠言,將自己封閉起來,因為他沒有安全感。虛妄的內心,令他忘記了撿起流星的初衷,而只是隨處流浪。

在現實中,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外表上,築起一座城牆,關心外貌多過自己的內心世界。然而當他們忘記了自己是誰,忽視真實的「自我」時,他們是否也如同「哈爾的城堡」一樣,在世界中亂走,直到迷失?


二、「蘇菲婆婆」——蘇菲的自我及映射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作:投射自我,也就是「鏡中自我」,它指的是「我」意識到「我」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及他人對該形象的評判,並由此產生的驕傲與屈辱感。


如果說,城堡中的「空虛和髒亂」是哈爾內心的投射的話,那麼因魔法而變成90歲的蘇菲婆婆更是蘇菲內心對自己的否定和厭棄。

18歲的蘇菲是一家帽子店的長女,除了做帽子,她好像沒有別的事情可以做。在外人看來,蘇菲是繼承家裡生意的不二人選,而且,蘇菲自己也是如此想的。

當其他年輕姑娘都在梳妝打扮時,蘇菲穿著樸素、老氣的衣服;當城裡女孩都在討論帥氣的魔法師「哈爾」時,蘇菲在認真地做帽子。

女孩的外在雖然年輕,但「內心」卻蒼老,對生活也了無生趣。在她看來,生活如同一灘死水,一眼就足夠望到頭。所以,當蘇菲發現自己愛上搭救了她的「哈爾」時,她首先感到的就是屈辱和自卑

也是「自我」的蒼老,讓蘇菲在荒地女巫的魔法下,一夜變成老太婆;同樣是由於「自我」的荒涼,讓蘇菲立刻接受了自己老太婆的身份,並開始了流浪。

帽子店的長女蘇菲,利用「自我的戕害」,塑造了一個承擔者,變成了家裡的支柱,卻少了青春的夢幻與理想。而在我們的周圍,又有多少蘇菲正在重演。他們擔負著父母的騏驥,長輩的厚望,卻始終不敢做自己。

正如史鐵生所說的那樣:

用自我委屈釀製自我感動,那不會有別的結果,那只能是自我囚禁、自我戕害,並且讓「不可能理解」的人眼睜睜地看著一個自虐者自虐而束手無策。

或許在成為「全村的希望」之前,我們還得問一問自己,「究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問「你想讓我成為什麼樣的人?」在成為別人之前,必須先要有成為自己的勇氣。


三、愛——讓人類有了直面人生的勇氣


在宮崎駿的動畫中,總是有不同變幻著的主題,比如《風之谷》的反戰,《魔女宅急便》的勇氣,《千與千尋》的成長以及《哈爾的移動城堡》之「愛」。

這些動畫中的角色和人物,有著他們鮮活的靈活,所以他們是如此的真實,弱小又強大。他們有著小人物的平凡,奮鬥,困境,慾望和成長。這也正應證了宮崎駿自己的那句話,

「自己想做的動畫,是在大眾內心尋找共情與迴響。」

影片當中的蘇菲和哈爾,一直在不斷變得強大。而正是因為有了需要守護的人,因為內心開始有了「愛」,他們開始有了盔甲,變得堅強。

從前的蘇菲對世間的一切漠不關心,但這一刻,她卻可以為了守護哈爾,來到皇宮和沙麗曼據理力爭;她會在穿越到哈爾的少年時,對他說「等我」。為了讓哈爾不再孤獨,不再孤軍奮戰,蘇菲開始正視「自己」,變得勇敢、堅強和果斷。也逐漸驅逐了內心的蒼老與荒涼,變回了18歲的女孩——蘇菲。

在影片的最後,哈爾對蘇菲說:「我已經逃避地太久了, 現在終於等到了一個願意讓我誓死守護的人,就是你。」為了守護蘇菲,哈爾也開始正視「自我」,選擇面對殘酷的現實,而不是一味地逃亡。

卡爾維諾曾經說過:

「有時一個人自認不完整,只是他還年輕」。我們都是由不完整在尋找自我完整的過程:最初的自我分裂――自我否定――自我鬥爭,直到最後,自我和平,這就是我們整個人生。


「愛」讓蘇菲和哈爾,彼此成長,開始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渴望。他們從自我分裂的城堡和「婆婆」,逐漸與自己講和。最後,蘇菲的自我變回了年輕的「女孩」,而哈爾的城堡也因為有了「愛」而重新煥發了動力。這或許也正像我們的人生,在不斷的鬥爭中找到自我平衡一樣。

蘇菲和哈爾的成長,可以說是現代人通過童話的一次自我救贖。動畫也像在一次次地詢問著觀眾:在生活中,逐漸變得麻木的心,有多久沒有正視過自我?

正如哲學的首要目標是認識自我一樣。人類生存的三個層次也不過是:

1.自我肯定

2.自我成長

3.自我消融


我想宮崎駿動畫之所以受到這麼多成年人的追捧,也正是因為他動畫中的現世鏡像。在魔幻與冒險世界裡,映照現實中的「困境與慾望」,讓我們能夠不斷窺探和審視自己內心——最後,找回自己,找回面對生活的勇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