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結束,杜甫寫下人生最開心的詩,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慶余 發佈 2020-03-04T20:29:05+00:00

但是杜甫卻通過「即從」、「穿」、「便下」、「向」等動詞,將本來相距很遠的四個地方,營造出了一種彈指之間,就回到故鄉的感覺。這恰恰是杜甫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的體現。總的來看,杜甫這首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因安史之亂結束,得以回鄉的無比喜悅的心情。從寫作手法來看,它一氣如注,不見句

古人說:「詩言志」,但詩更傳情。古典詩詞中,收藏著一代代中國人的喜怒哀樂。「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亡國之愁,「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登科之喜,「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北伐之苦;「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悼念之哀。它是我們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本文就讓我們透過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去感受那個戰亂年代好不容易的還鄉之喜。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史朝義兵敗自縊,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多年漂泊他鄉的杜甫,聽聞這個消息後,便不禁驚喜欲狂,脫口而出了這首七言律詩。因為此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詩人無比喜悅的心情。

所以它被後人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也歷來被世人所推崇。尤其詩中的千古名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道出了千千萬萬因戰亂不能回鄉的人的喜悅之情。即便是在千百年後的今天,我們讀來也依然能夠感受到字裡行間溢於言表的喜悅之情,可謂是處處滲透著「喜」字。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杜甫的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首聯「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便傳達出了杜甫因突然收到捷報而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之情。它的意思是說,我在四川忽然收到了唐軍收復薊北的捷報,不禁喜極而泣,淚水浸濕了衣衫。「劍外」,即劍門關以南,這裡指杜甫暫住地四川。「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地區,唐代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頷聯「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即我回頭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憂愁的樣子,只見她們胡亂地捲起詩書驚喜欲狂。雖然杜甫沒有去說,安史之亂的八年里,他是怎樣的顛沛流離。但從妻子的反應來看,不能回鄉的痛苦是壓抑了她們一日又一日。所以才會表現出這樣急切收拾行李想要回鄉的動作。而妻子之喜,也就是杜甫之喜。

頸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則是承頷聯中的「喜欲狂」作進一步描寫。它的意思是說,我不僅要在晴朗的日子裡放聲高歌,痛飲美酒,還要在鳥語花香的春天裡與妻子和孩子相伴著回鄉。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杜甫出自胸臆,奔涌直瀉的喜悅之情。它就如同李白的「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尾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也就是說,我要立即動身啟程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從穿過襄陽後便直奔洛陽。值得注意的是,杜甫這裡並沒有動身,而是他聽聞捷報後的狂想。但是杜甫卻通過「即從」、「穿」、「便下」、「向」等動詞,將本來相距很遠的四個地方,營造出了一種彈指之間,就回到故鄉的感覺。這恰恰是杜甫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的體現。

總的來看,杜甫這首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因安史之亂結束,得以回鄉的無比喜悅的心情。從寫作手法來看,它一氣如注,不見句法字法之跡,屬於典型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