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回憶》:每個人都可能是兇手

青春一二 發佈 2020-03-04T02:20:53+00:00

《殺人回憶》是由奉俊昊執導,宋康昊、金相慶等主演的犯罪懸疑電影,於2003年5月2日在韓國上映。該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講述韓國一個小鎮上,出現了一系列的連環殺人案,小鎮警察和從首爾來的警察共同辦案的故事。

《殺人回憶》是由奉俊昊執導,宋康昊、金相慶等主演的犯罪懸疑電影,於2003年5月2日在韓國上映。該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講述韓國一個小鎮上,出現了一系列的連環殺人案,小鎮警察和從首爾來的警察共同辦案的故事。獲得第40屆韓國電影大鐘獎、第24屆韓國電影青龍獎、第1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等諸多獎項。

該片講述的是,在1986年,在韓國的田野邊發現一具女屍,發現時爬滿了螞蟻,唯一可證實的是這具女屍生前被強姦過。兩個月後以相同手法的先後殺人案相繼出現。不過警方對這類連環殺人案苦無頭緒,導致人心惶惶。結果,警方決定成立調查小組去調查這一系列棘手案件。

小鎮警察朴斗滿和首爾來的蘇泰允接手此案, 線索的嚴重缺乏讓毫無經驗的朴斗滿和搭檔曹探員只憑粗暴逼供和看對方眼神推斷,幾次將嫌疑人屈打成招。而蘇探員客觀冷靜,據理分析,幾次排除嫌疑,警察內部為了證明與推翻矛盾不斷,然而無辜女子還是接二連三被殘忍殺害,他們只好達成共識一起合作。

《殺人回憶》精彩之處絕不局限於故事情節。在電影中,我看到更多的是關於人性的思考,因此,今天我換個角度,本文從「人物形象的塑造、電影語言的處理、情感隱喻」這三方面,從微觀到宏觀來解讀這部電影里的魅力與價值。


01、人物形象的塑造:小鎮警官,武斷破案無果求助迷信,在人性善惡碰撞之中,讀懂影片對於人性的洞察和哲思

這部反映社會現實題材的電影,以真實展現社會現象和連環殺人案的劇情折服觀眾,讓人大呼韓國電影真的敢拍,欽佩韓國敢於面對真相,敢於揭露自身的弊病。這部分內容,我將從朴警官、蘇警官兩個人物來解讀。

  • 小鎮的朴斗滿警官,嚴刑拷打逼供,斷案敷衍了事,使人深思當時公信力的不完善

朴斗滿是韓國小鎮的一名刑警,他負責破獲一起殺人案。在抓到疑犯後,便誘導疑犯回憶殺人經過,根本不管這人是不是真兇。在尋找真兇過程中,他將犯罪嫌疑人鎖定在一位智障兒身上,將他帶回警局,其搭檔曹警官對其拳腳相加,逼迫他承認自己是殺人兇手,希望可以儘早結案。

當朴警官聽到老婆說光號喜歡死者,因其平時瘋瘋癲癲的,被人們視為是傻子、怪胎。由此進入警察的視線。而朴警察的武斷和立功心切,讓朴斗滿認定了傻子就是兇手,於是製造偽證,錄音,逼嫌疑人認罪,後被蘇警官推翻。

破案無門的朴斗滿走投無路,後選擇了求助於神婆這種封建迷信手段。矛盾的心裡豐富了人物形象,有句台詞說:「別試圖賣給我那個符咒。」嘴上說不信,可是卻很誠實的買了神婆說的符咒,並很虔誠地按照神婆指示的去做。

在我看來,朴警官的暴力審案,得出結論再去尋找證據是否傻子就是嫌疑人。這種本身的做法就是不對的,反應出當時小鎮的刑偵手段還比較落後。知識文化也很匱乏,只憑武力和直覺,這樣很容易冤枉很多無辜的人。


  • 城市來的蘇泰允,邏輯思維縝密,善於推理證明,使觀眾心中燃起了破案的希望

蘇泰允是漢城大學畢業的高級探員,他對朴警官的武力的審訊方式極其不滿,看到朴警官試圖偽造證據將智障兒作為真兇定罪時,當眾斥責他,沒有證據不能定罪,兩人發生了激烈衝突。

每當雨天來臨,村子裡就人心惶惶,沒人敢穿紅色衣服出門,空氣中瀰漫著陰森森的氛圍。來自首爾的高級警官蘇泰允,被路上的女人指為強姦犯,挨了朴警官的一頓揍。從大城市來的徐警官,哪見過這種不問青紅皂白就打人的警察。

蘇泰允是受過良好司法教育的優等生,擅長邏輯推理去尋找線索。他從失蹤人名單中就能推測誰會是下一個受害者,並阻止了朴警官對兩個嫌疑人的屈打成招。犯罪人的猖獗,讓村裡每個人都人心惶惶,輿論上又鬧的沸沸揚揚。有了蘇警察這樣理智辦案,案件的偵破仿佛指日可待。

在我看來,大城市來的破案警察徐泰允,給這案件的偵破帶來了希望。但是兇手狡猾,每次做案都選擇在雨天,鄉下的泥濘土地上,被水一衝刷證據所剩無幾。無疑增加破案難度,這對警察們都是個挑戰。


02、電影語言的處理:導演通過熟練運用鏡頭語言、環境色調、視聽技巧,打造具有濃厚東方社會文化的片子

在影片開始的20分鐘裡,節奏緩慢,用悠揚的音樂把人們帶回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故事背景中。悠閒的田間風光,成片的金黃稻田,來往農田的拖拉機,樸實的小鎮人民,讓這一切看起來都是很美好和溫馨的畫面。

麥浪翻滾、一望無際的田地,被太陽曬黑的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捕捉著麥麥穗尖的螞蚱,對於他們來說,這是記憶中最鮮明美好的年代。鏡頭眯著眼睛,畫面呈現一種遙遠似夢境的美感。孩子們嬉笑、跳躍的追逐著吭吱作響的拖拉機,坐在車上的朴警官若有所思,不耐煩地回應著孩子們的嘲笑。

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色調和節奏掌控。鏡頭把握的恰到好處,景物上錯落有致,景深色彩運用恰到好處。拖拉機的運動方向看似隨意但都朝畫右,構圖上簡單卻又細膩。結尾朴警官又回到了這麥田,開頭也出現金黃色的麥田。首尾呼應,兇殺發生在金色麥田之中,結束也是在一片金黃色麥田。


03、情感隱喻的呈現:貫穿全片的細節巧妙加深了影片背後的哲思,擴展了對現實世界的意義,發人深省

導演為了讓故事情節更加突出,情感傳遞更加強烈,所以安排了很多隱喻來加深故事背後的哲思,我們來看看下面幾個情節隱喻。

有點智障的白光昊被拷打的間歇,和朴警官、曹警官一起吃飯,觀看警察神勇破案的電視劇。白光昊興奮的大叫,說這個電視節目是自己最喜歡看的,要給爸爸打電話告訴他。一如既往暴躁的曹警官,好脾氣的勸他不要那麼多話,好好吃飯。

警察這個角色在影片中代表的是一種公權力亦是一種強權,這種強權的壓力往往來自韓國政府。民眾一方面覺得政府像警察對罪犯私刑拷打一樣剝奪民眾的人權,另一方面又景仰這種強權,感覺受到保護,就像白光昊喜歡看那個有關警察的電視劇一樣。不光是韓國人,很多人都有這種對強權的依賴,也許這是人性使然吧。人的力量太渺小了,總希望依靠強大的力量尋求保護。

在我看來,這截然相反的態度真的有點諷刺的感覺。三個人之間的氣氛簡直可以用詭異的其樂融融來形容,誰能想像剛才其中一個人還在遭受毒打?竟然像朋友一樣看電視聊天,分享喜悅。


導演通過對不同人物面對困難行為舉止的刻畫,反應出不一樣的人性。通過身份各異的人物塑造,讓人性在多維度呈現,人性的善惡相互碰撞激盪貫穿全片。當平白無故蒙冤入獄的平民,他們關於生存的抉擇和正義的較量有著非凡的生命力,這種力量指戳人心且讓人震撼。

警官對案件的調查也總會受到來自群眾的阻撓。比如,徐泰允打電話詢問電台點歌者的地址,他們卻認為這是惡作劇掛斷了電話;朴警官依照自己的斷定,去澡堂查詢男子的下體,遭到了澡堂老闆的嘲笑;警官在勘查犯罪現場的時候,經常會被破壞現場的群眾打亂陣腳。

每次抓到一個嫌疑人,都會有大批的群眾在警察局門口示威遊行,抗議警察銬打嫌疑人或者咒罵他們低能的抓錯了人。這充分體現了民眾對政府的懷疑,有些懷疑是有根有據的,有些懷疑卻是毫無來由的。

就我而言,警察為了人民群眾的出行安全,去抓罪犯卻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反而阻礙警察破案。抓了一個犯罪嫌疑人,就來遊行示威。正是這種互相的不信任,導致了罪犯最終逍遙法外,使得受害人正義得不到伸張。


總結一下

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一部展現真實的電影,其中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現實意義,是一部信仰坍塌的電影。如果我們僅從故事內容來解讀本片,實在過於局限。因此,本文就從三個角度,由淺入深、由微觀到宏觀地展示了該片的獨特魅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