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其實就業也難,在民國能找到的好工作,我只推薦這三個

馬期門讀歷史 發佈 2020-03-04T03:03:17+00:00

民國風街道民國時期,一切都是新的,社會看似處處是機會,但如果讀書不多或者沒有良好的人脈資源,依然可能找不到好工作。

民國時期,社會新舊融合,經濟也快速發展,西方新事物不斷傳入中國,一些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快速崛起,如果生活在民國,你能找到哪些既體面又有好待遇的工作呢?


民國時期,一切都是新的,社會看似處處是機會,但如果讀書不多或者沒有良好的人脈資源,依然可能找不到好工作。

《東方雜誌》在1916年做了一個調查,對歸國的一千六百多名留學生的就業進行調查,發現在家賦閒的有399個,占比四分之一。

高級知識分子都是這樣的情況,其他人可想而知。

比如:《圍城》中,方鴻漸大學畢業回國,也是憑藉「准岳父」的關係才進入銀行工作。

沈從文是通過胡適的關係才進入中國公學教書的。

魯迅是通過蔡元培的關係進入教育部和後來的北京大學的。

這樣的例子很多。

《中州軼聞》上記載:

那時有個河南人叫靳志,他不僅懂國學,還留學過英法,精通英文、法文,因此他被錄用到外交部,後又到重慶的一個部門裡做筆札工作,剛好用到自己的國學意識,他自嘲:「虧我國貨洋貨俱全,可供顧客選購。」

那時的好工作我來推薦3個:

1.電報員——收入高,但辛苦的工作

電報是改變人類文明的偉大發明之一,它發明以後很快傳入中國,1879年(光緒5年)中國開始架設電報線路,在民國時代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隨著電報業的發展,民國時一個比較吃香的工作產生了,就是電報員,晚清時期,電報局的報務人員都由電報學堂的學生組成,每月可以拿到30兩銀子的薪水。

民國時期,電報員每月的工資有一百多元的收入,而且從不拖欠,相對於一般人來說,待遇相當優厚。就算跟英國、美國同期的電報員相比,中國電報員的薪水也算得上高。

一百元有多少?以1927年的民國十六年的上海為例,一元錢可以買三十公斤大米,電報員一個月工資可以三千公斤大米,這麼看,薪水不低。

為什麼電報員的待遇如此之好?

因為這活很辛苦。

電報來表達字母文字很容易,英文只有26個,德文字母有30個,義大利字母有21個。

中文不同,以單一漢字為單位,光常用漢字就三千多種,指望把只有點、劃兩種元素的電報碼排列出三千種組合,這不可能。

後來我們用「四碼法」來編碼,每個漢字用四個數字的組合表達,這不用技巧,單純靠蠻力,這對於電報員來說背誦起來十分辛苦。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輿論宣傳不能少,所以他們喜歡玩「通電全國」,1912年就33次通電,1913年有40次,1917年有72次,這相當於群發簡訊,這是很燒錢的,一次大規模的通電全國需要2萬元,就算小規模的一次也要至少1千元。

普通老百姓發電報都是「惜字如金」,按字數收費,每個地方不同,發的距離長則更貴。清末民初往往一個字數兩銀子。

總的來說電報業,很辛苦,業務很多,待遇很好。

2.老師——社會地位、收入高

民國政府很重視教育,所謂再窮不能窮教育,1914年民國教育部頒布了關於教師待遇的相關規定:

如果有幸當了普通的大學教師,那麼工資每月最高可以賺280元,因為地區和學校的差異,這個收入水平會有不同。

比如:1920年上海的小學教師月收入30元,而在河南農村小學教師收入只有3元。

我們再來看看那些頂級知識分子的收入。

北大校長、教育家蔡元培可以拿到月薪600元。

號稱「博士學位最多的人」、北大教授胡適月薪300元。

北大圖書館館長李大釗月薪120元。

北大圖書館管理員毛澤東月薪8元。

山東濟南高中教師季羨林月薪160元。

不僅收入水平高,而且社會地位也不低,民國初年的學生都被人成為「學生老爺」,那老師的地位如何?可想而知。

連大軍閥張作霖都知道祭孔的日子來到學校給老師們鞠躬、致敬。

總之,教師社會地位高、待遇很高。

3.作家——自由,收入可觀

民國時的雜誌報紙眾多,人們有看報紙、雜誌的習慣,就算當時大多數人不識字,也喜歡聽人讀報、讀雜誌。

這催生出了很多靠寫作為生的人。


魯迅是其中最有名的。

1927年-1936年間,魯迅已經成為自由寫作者,不再擔任官員和教師,有人統計過他在這9年間賺的錢有70142元,相當於月薪674。他的稿酬在作家中算是很高的,一般雜誌的一般作者千字稿酬從0.5元到2元不等,而魯迅在《自由談》的稿酬是千字10元(標點符號、空行、洋文都算稿費),在其它雜誌,他的千字稿酬一般有4元。

同一時期,沈從文的千字稿酬最高時3元。

當時上海的工人月工資10-20元。茅盾在1916年就職於商務印書館,月薪24元,稿酬月40元。

1930年張恨水有兩部作品出版,一部是《春明外史》,另一部是《金粉世家》稿費都是4000元,這一年他賺了8000元,之後,世界書局和他約稿4部,每部稿酬1600元,共計6400元,那年他平均月收入500元以上。

之後不久,他就在大柵欄買下了一個「王府級別的大宅子」,其中包括了7個院子。

總之,成名後的作家收入算得上是頂級的。

如果沒能成名,只能過普通人的生活,在19世紀20年代,北京一個中等收入四口之家每月12元就能過上「小康」的生活。

這樣說,駱駝祥子辛辛苦苦一個月也能賺10-20元的錢,也不少了。老舍說過:巡警一月6元。


任何時代都是獎勵那些讀書多、學歷高、肯吃苦、願拼搏的人的,民國如此,現在亦如此。不要相信什麼「讀書無用論」,讀書始終是通往美好人生之路的捷徑。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