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導演,累計票房150億、拿遍國際大獎,他們拍部電影有多牛

軒淇愛影視 發佈 2020-03-04T05:00:38+00:00

在《我和我的祖國》對人物的塑造中,我們看到的,不止是不同時代的中國人,在那些精彩的故事裡做了什麼,還包括這是群什麼樣的人,以及那種天真的、淳樸的、永遠昂揚向上的精神,如何延續到今天。

七位導演。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寧浩、文牧野。

七個篇章。特寫新中國70年七大歷史時刻。

王菲獻唱的主題曲歌聲中,距離9月30日還有五天,預售票房已破億。

港真,之前大家對主旋律電影還有點擔心,而且這部主旋律,還這麼不走尋常路。

7位導演每人執導一部獨立故事的方式完成,每個故事不超過20分鐘,以這種如同「七巧板」一般的電影創作方式完成對國家慶典的莊嚴獻禮,在中國電影史上尚屬首次。

這是一群中國最優秀的導演——加上總製片人黃建新,這次8位導演迄今為止執導過81部電影,票房累計150多億,榮獲過中外各大獎項百餘次,包括一座金棕櫚獎、一座金球獎、兩座東京電影節獎、一座威尼斯電影節獎、七座金雞獎和十二座華表獎。

可是作為我們這種普通觀眾,它會不會太過主旋律,以至於不夠精彩好看呢?

我相信每個觀眾一開始看就會發現,真的、完全、沒有、擔心的、必要呀!

好電影,並不會因為它的立意高、底蘊深厚,就變得不好看了。

品質,恰是一次次引發《我和我的祖國》觀影現場熱血沸騰的關鍵。

接下來就嘮一嘮,全中國最優秀的導演拍一部電影到底是什麼水平?

大與小

主旋律,不好拍。70周年獻禮,更不好拍。

最難的,是大。

題材必然「宏大」,又不能無視情感。

宏大的歷史,如何落到一個個普通的人身上,讓歷史之大,見之於小?這是對導演功力實打實的考驗。

看完第一個故事,我心裡踏實了。

開國大典,大不大?

管虎導演也覺得大,但他說「每個人都知道1949年的開國大典,如果開國大典交給我來拍,我想不如從另外一個角度」。

什麼角度?後半句話,後面再告訴你。

導演手上有張好牌——黃渤。

傳說當年拍管虎的《鬥牛》,黃渤一天跑壞37雙鞋。《廚子戲子痞子》後時隔六年再合作,管虎怎麼折騰黃渤?

《前夜》,重現的是1949年新中國第一面國旗在開國大典上順利升起。黃渤飾演的林治遠,是負責國慶當天電動升旗的工程師。

這是新中國的第一面紅旗,這也是新中國首次使用電動裝置升旗。

換成誰,心裡能不折騰?

難度大,但所有人,必須立下「萬無一失」的軍令狀,因為「二十八年革命 兩千萬人犧牲換來的紅旗 我們能做的只有四個字——萬無一失」。

大故事,小人物。

影片從一開始,就以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契機,切入那個無比特殊的前夜。無論是情節設置,還是人物塑造,整個故事就具有了極強的張力。各種困難與解決,各種希望與努力,甚至矛盾衝突, 管虎用劇情構造了一個足夠精巧的連環式戲劇結構—— 一個衝突的結束代表著另一個衝突的開始,一直讓觀眾揪心到最後一刻,最後那個大場面到來的時刻,帶出影片首個「大規模」落淚現場。

反正,我是忍不住。

這麼厲害的導演技巧,還有這麼入戲的黃渤,最後達到的效果是怎樣呢?現在可以引出管虎導演的後半句話了——「從小人物、普通人、大家不知道的這些人為大家所做出的努力的角度去拍;而且這又是真實的,這個力量是非常大的。」

再來一個力量非常大的小人物故事——《奪冠》。

徐崢聯手吳京的故事有多大?中國女排,你說大不大。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女排姑娘們小組賽客場1-3輸給美國。一路打到決賽,又與美國相遇。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

「鐵榔頭」郎平帶領下中國女排姑娘們的品質,被濃縮成四個字:

女排精神。

光是這四個字就足夠讓導演徐崢在35年後回憶起這一幕時依然熱淚盈眶,說一次,哭一次——「真的是光輝耀眼、了不起的時刻。「

不過,導演徐崢卻沒有正面重現當時的比賽現場,而是透過上海一條小弄巷裡一個小男孩的視角,去再現35年前舉國歡騰的奪冠時刻。

男女老幼上百號人擠在一台電視機跟前守著看女排的決賽,關鍵時刻,黑白電視機呲啦一聲陷入一片雪花。轉動著天線找電視信號的責任,落在了小孩身上。

徐崢的導演手法,絕了。這鏡頭感,這剪接,這配樂,把一個小故事,拍得煙火升騰,拍得入情入味。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徐崢下足功夫還原了80年代老上海石庫門弄堂的生活氣息:黑板報、白背心、黑白電視機、天線信號、大人小孩的穿著打扮、劉濤扮演的媽媽的大波浪,一個時代的市民生活,大時代的人物群像,都有了,一句話:接地氣。

但我更愛的,反倒是徐崢一貫的「小幽默」。注意男孩被當成英雄抱起來手裡拿的什麼?一個桌球拍。

小小道具,一個時代。

都拍到這份兒上了,電影怎麼樣?監製黃建新去探班時的兩個字我看挺合適——

「成了。」

老中青

一部電影什麼水平,要看導演拍得怎麼樣,也看演員演得怎麼樣,或者說,得看導演把演員拍得怎麼樣?

不用說,這次七位導演手裡,全是好牌,怎麼打,有講究。

導演寧浩趕上兩個首次——首次觸電「主旋律」,首次和葛優合作。

聽起來,這就差不了,結果竟然還是超出我的高預期。

故事以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為背景。

但,2008年,咱們國家的大事,可不止奧運。這個伏筆,善於玩反轉的寧浩留到了最後。

起筆,是葛大爺飾演的計程車司機張北京撞大運,抽中了公司分配到的一張千金難買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門票。

寧浩的《瘋狂》系列都記得吧,短片的前半部,可以概括為一場讓人爆笑不斷的「瘋狂的門票「。

葛大爺的表演怎麼樣?這麼說吧,這幾年覺得葛大爺喜劇沒看夠的,前15分鐘,全給你補回來,從抽中門票之後的得意勁兒,到後來門票被很多人覬覦,中間各種好玩,飆車、追逐、朝陽大媽……各種峰迴路轉,那份北京大爺的鬧騰喜慶啊,就葛優能演。

但先預告一下,短片最後五分鐘,寧浩又讓我們的國民喜劇演員葛優,變回了那個影帝葛優。

最後這張門票葛優還是送出去了。

具體怎麼送的,為什麼送,送給誰,自己看去,反正最後這場戲,我是徹底憋不住了。

寧浩的手藝這次真的特別好,有笑有淚,最厲害的是這個過程轉得特流暢,一點也不突兀,最後送出去的動機,又特別讓人感動。

如果說敘事的紮實保證了可看性,那麼從角色的視角進入那年國家的兩件大事,一悲一喜,則增強了代入感。

當寧浩將時代氛圍具象化成為那年葛大爺口中的「牛掰格拉斯 歪瑞嗨皮啊「,跟著他和那個孩子,我們仿佛又穿越回了2008。

整個短片毫無瑕疵,唯一的遺憾是,是看著葛大爺是真的又老了點兒,真心疼。

而且這地道的寧浩+葛優喜劇,太短了。咱們再來部長的,您看成不成?

老一輩藝術家是真能演,我們的中生代演員戴著口罩也能出戲。

下個故事:張一白+張譯。

《將愛情進行到底》的愛情風格,能拍出時代大戲?真能。

《相遇》。

戲,就在張譯和任素汐身上。

一位隱姓埋名從事原子彈研發的科研工作者,與三年未見面的妻子在公交車上偶遇,會發生什麼?

照道理,什麼也不能發生。因為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要把在基地看到的一切,永遠爛在肚裡」。

丈夫什麼都不說,妻子就講起一個故事,把思念裝進故事裡。

張譯呢,戴著口罩,眼睛直勾勾看著她。

萬語千言,都在張譯那雙眼睛裡,口不能言,一個眼神,就是千言萬語。

張一白懂得,真正的煽情,在於克制。

也只有普通人的生活細節,才能帶出時代的鮮活。

導演要做的,是找到大歷史中的情意結,並以實在可感的內容去點燃它。

到最後,原子彈發射成功的情緒是共通而宏大的,故事卻是細膩而親近的。

一段已經許國,則不能許妻的愛情故事,留下了一個動人的顫音。

據說,這個故事,本來陳凱歌看中過,張一白拍了,身為總導演的陳凱歌就拍了另一件大事——神舟十一號飛船返航。

聽名字就知道,這是陳凱歌作品——《白晝流星》。

用田壯壯的話說:這是一個真實生活里的寓言。

演繹這個寓言的,除了田壯壯飾演的退休扶貧辦主任,還有兩個少年:劉昊然、陳飛宇。

陳凱歌按照1:1的比例還原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並請來了當年執行任務的兩位太空人景海鵬和陳冬,協助航天員開門的,也是當時現場工作人員。太空衣、返回艙降落傘,都是當年穿過的。

可以說全片最恢弘的場面,出現在這個段落,數十輛飄揚著五星紅旗的軍車馳騁在戈壁灘上,數百名身穿軍裝的群眾演員面對徐徐打開的返回艙,喊出「歡迎回家」,許多攝製組的很多工作人員都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

但戲還是落在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一對流浪兄弟上,當他們在沙漠戈壁策馬奔騰,又偶遇返回艙降落,這個場景中,兩位青年演員,是真的演出了少年感,尤其是他們看著景海鵬和陳冬走出艙門,真正從太空回到祖國那一刻,兩位少年臉上有淚,眼裡有光。

神舟飛船的返回讓流浪少年親眼目睹了」白晝流星「的出現,太空人的歸來會點燃了他們心中對家鄉的思念。

就像陳凱歌說的:「中國人是最戀家的,中國人是要回家的!」

家與國

作為藝術家,能夠成功在其作品中展現不同的時代,再深挖一層,找到時代中的家國情懷,那就更加了不起。

薛曉路,七導演中唯一的女性。代表作,《北京遇上西雅圖》。她的一部《回歸》,說的是「香港回歸」的故事。

這一部分,有著重大歷史時刻的「硬」,也有著普通人情懷的「軟」。

1997年6月30日晚,香港主權交接在即。

但中國國旗的升旗時間,成為兩國之間談判的重點,經過16輪的拉鋸式談判,中方終於掌握主導權。

為確保五星紅旗在7月1日0點0分準時升起在香港上空,我方派出最優秀的海陸空三軍儀仗隊,他們的任務非常簡單——國歌結束,國旗到頂。

四個字—— 「一秒不差」。

要求一秒不差的,不僅有儀式現場的人員,還有惠英紅飾演的香港女警,當她仔仔細細交代任達華飾演的手錶師傅,「一秒都不能差」,家與國,在此融為一體。

薛曉璐的厲害之處在於,在精確呈現回歸流程、場景和細節的同時,整個影片後半段都能帶出那種緊張和懸念的感覺,那一刻到來之前,所有人隱忍卻不失堅韌,故事始終保持著一股強大的張力,讓觀眾即使知道結局圓滿,依然忍不住手心冒汗。

而當升旗的過程中,杜江朱一龍的步伐一起,歷史畫面重現,觀眾又忍不住熱血沸騰,到《東方之珠》的歌聲響起,國旗升起,一秒不差,觀眾的淚水也跟著老戲骨任達華一起決堤。

薛曉路是此次導演組唯一的女導演,而憑一部《我不是藥神》一鳴驚人的文牧野是最年輕的導演。

他拍的是女飛行員。

先立個flag,影片里慢鏡頭下英姿颯爽的這群女飛行員,不知道要帥暈多少影院裡的姑娘。

2015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這群姑娘們將駕駛殲十飛過天安門。

但文牧野要講述的,卻不是一個簡單的飛行英雄的帥氣故事。

而是一個關於個體與集體、犧牲一個人的夢想,去成就一個國家飛行員的光輝時刻的故事。

文牧野,善於拍人。

從張子楓到宋佳,他拍出了一個隊里最優秀女飛行員的人生成長。

但正因為她最優秀,所以她必須留下。

這樣任何一個戰友出現意外情況,她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一句「我接受安排」, 背後有多少夢想的重量。

何為護航?

導演文牧野從四個維度做出了解釋,「第一個維度我們從群體出發,我拍了為祖國護航的群體,飛行員的職責就是為各位護航;第二,從個體的角度,我拍的宋佳扮演的角色是備飛飛行員,她的職責就是為隊友護航的;第三個維度,我們一直都是在祖國的護航下長大的,我們長到一定的年齡的時候,有能力的時候,是要為祖國護航的;第四個維度就是我們作為電影人,我們七位導演也好,我們所有的主創也好,拍這個電影是用電影人的能力為祖國護航。」

說得真好。

七位導演,中國電影夢之隊,到底拍出的是什麼樣的電影?

可以肯定,是好看的電影,七個故事,有笑,有淚、有燃、有緊張到手心冒汗,有舒坦到整個人笑癱。

但,還不止。

七位導演還用不同的手法,帶著不同的「私貨」,去表現了一個相同的主題:我和我的祖國。

誰是「我」?陳凱歌解釋說,「這個片名中只有一個『我』字,所有中國人都是這個『我』」。

這些中國最優秀的導演,這次最值得誇讚的一點,在我看來,是塑造了一個個鮮活清晰的人——

中國人。

渾身小毛病又可愛無比的的士司機,為了升旗殫精竭慮的工程師,渴望看到妻子又口不能言的科研工作者,曾經流浪又在神州飛船回歸的史詩鼓舞下重回故鄉的少年,為了一秒不差熬夜趕工的普通鐘錶師,熱淚盈眶在升旗時刻唱起《東方之珠》的談判代表……

一個接一個角色出現,演出的是同一個——「我」,那個我,就叫中國人。

從1949到2019年,70年里的七個故事,總有細節能勾起你的共鳴,讓你感受到一種澎湃的熱血,因為,他們都是生活在你周圍的活生生的人。

陳凱歌說,「這個東西好像比什麼都大,就是那麼多的磨難,仍然不能改變你對這個國家的情感。」

在《我和我的祖國》對人物的塑造中,我們看到的,不止是不同時代的中國人,在那些精彩的故事裡做了什麼,還包括這是群什麼樣的人,以及那種天真的、淳樸的、永遠昂揚向上的精神 ,如何延續到今天。

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就構成了我們的祖國,也成就了我們的祖國。

到最後,電影拍出了一種中國人的共情。

什麼共情?每個中國人內心,都裝著一顆愛國心,而這部電影激發了所有人的愛國心。

所謂好電影,藝術打動人心,情懷方能深入人心。

中國最優秀的導演拍出的電影,到底什麼水平?我就說一個場景——

在我看電影的那個影院裡,所有的觀眾在觀影時一次次淚流滿面,走出影廳時大家忍不住哼唱起同一首歌——「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這群中國最優秀的導演拍一部電影到底什麼水平?答案是,他們合力給祖國交出了一份滿意甚至超出預期的答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