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音樂劇的魅力,現場感觸更驚人

邑人電影院 發佈 2019-12-30T07:27:06+00:00

作者:王小東提起巴黎聖母院,我們自然會想到法國,也會想到雨果的同名小說《巴黎聖母院》。12月21日,有朋友因事去不了陝西別克大劇院上演的《巴黎聖母院》音樂劇現場,於是將票轉給了我。

作者:王小東

提起巴黎聖母院,我們自然會想到法國,也會想到雨果的同名小說《巴黎聖母院》。這部經典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1998年改編的法語原版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就是人們心目中的經典之一。

12月21日,有朋友因事去不了陝西別克大劇院上演的《巴黎聖母院》音樂劇現場,於是將票轉給了我。現場欣賞完這部原版音樂劇的魅力,我無法自拔了。

一、背景

《巴黎聖母院》的魅力之一在於它對時代的準確描摹,音樂劇現場響起「大教堂時代」時,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壓抑的時代。

雨果創作這部小說的1829年之際,正值法國七月革命前夕,當時的巴黎籠罩在宗教和封建勢力兩朵烏雲之下。

音樂劇里有一句歌詞「聖經扼殺教會,上帝向人投降」,講的就是1517年由馬丁·路德引發的宗教改革。

這場改革將人們的信仰從教皇和主教們對上帝的解釋中移開,轉而自己直面《聖經》,領會基督的精神。人們用《聖經》扼殺了教會的權威,走向信仰的自由,這直接打擊了教會的權威。

但天主教會不會主動放棄自己的權力,於是打壓新教徒(路德教、加爾文教)的運動此起彼伏,歐洲甚至因此爆發了一場自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宗教戰爭。

雖然宗教改革和同時代文藝復興的發展都讓天主教會受到了沉重打擊,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天主教依然鉗制著歐洲人的思想和現實生活。

而封建制度這朵烏雲,在拿破崙兵敗滑鐵盧之後,也再次籠罩在歐洲的上空。

我們現在看拿破崙,總把他最後稱帝法蘭西看成向封建制度屈服的一種標誌,但拿破崙自從霧月政變以來,他所建立的拿破崙法典,奠定了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石;他超強的軍事指揮能力,橫掃了歐洲的封建勢力。

我們可以從德國詩人海因里希·海涅作詞、舒曼作曲創作的《兩個擲彈兵》來感受拿破崙的魅力。這首詩描寫兩個法國擲彈兵於1812年從俄羅斯戰敗負傷,經過德國回法國時的遭遇和對話。

兩個擲彈兵踏上歸途,

從被俘的俄國回法蘭西。

一旦進入德國的領土,

他倆便不禁垂頭喪氣。

他倆聽到可悲的消息:

法蘭西已經沒了希望,

大軍整個兒一敗塗地,

皇上也落進敵人手掌。

兩個擲彈兵抱頭痛哭,

為著這個可悲的消息。

一個道:「我真痛苦啊,

舊傷口又像火燒火燎的。」

另一個說:「大勢已去,

我也想和你一道自殺,

只是家裡還有老婆孩子,

沒了我他們休想活啦。」

「老婆算啥,孩子算啥,

我的追求可更加高尚;

餓了就讓他們討飯去吧

他被俘了啊,我的皇上!

「答應我的請求吧,兄弟:

如果我現在就一命嗚呼,

請運我的屍骨回法蘭西,

把我埋葬在法蘭西故土。

「這紅綬帶上的十字勳章,

你要讓它貼著我的心口;

把這步槍塞進我的手掌,

把這長刀懸掛在我腰頭。

「我這樣躺在墳墓裡面,

就像一名警惕的崗哨,

直到有朝一日我又聽見

大炮轟鳴,奔馬長嘯。

「這時皇上縱馬躍過墳頭,

刀劍鏗鏘撞擊,閃著寒光;

我隨即全副武裝爬出來

去保衛皇上,我的皇上!」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舊制度不斷崩壞,「自由、平等、博愛」不斷在人們心中紮根發芽。但可惜的是拿破崙最後失敗了,他於1814年無奈退位,隨後被流放至厄爾巴島,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後再度戰敗於滑鐵盧後被流放,波旁王朝復辟,光榮與夢想的時代結束了。

維也納會議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主持下的「神聖同盟」建立,宗教和封建勢力重新回歸,秘密警察遍布各地,歐洲又成了一個「籠罩在墓地之上死氣沉沉」的歐洲。

《巴黎聖母院》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樣的一個時代。

二、命運

ΑΝΑΓΚΗ——這個刻在巴黎聖母院的希臘詞語,翻譯為宿命或者命運,據說就是這兩個字使雨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創作了《巴黎聖母院》。

我們看到故事中的人物,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高貴或者卑微,都在命運的安排下糾纏在一起,直面屬於自己的命運。

作為故事的中心,吉普賽女郎愛斯美拉達是美與善良的化身,她的青春美貌吸引著菲比斯、弗羅洛的迷戀,她的善良讓格蘭古瓦、卡西莫多甘心為她付出。

她可以不顧名譽嫁給闖入奇蹟宮殿的流浪詩人格蘭古瓦,只為救他的性命;她可以不計前嫌給遊街示眾的卡西莫多餵水喝,關心這個無人看顧的可憐人;在她身陷囹圄之際,還一心想著菲比斯的傷勢。

她自由地追求愛情,但可惜所託非人,遇上了風流男人菲比斯,只能被愛情所傷。更是飛來橫禍,被副主教弗羅洛栽贓陷害。她的美麗本無罪,但卻似乎被男人們歸咎於罪惡之源,何其荒謬?

游吟詩人格蘭古瓦作為第一個喜歡愛斯美拉達的男人,開始是被女主的美貌所吸引,但後來在奇蹟宮殿被愛斯美拉達所救,則是被她的善良所感動。他說自己不適合女人,但願意將愛斯美拉達奉為女神,所以一直追隨著她,記錄著整部故事的發展。

可惜他沒有將自己的愛情進行到底,總是適可而止,沒有進一步表達。他是因為自己的漂泊不定給不了愛斯美拉達穩定的生活,所以總是放手嗎?我們不得而知。他是整部劇里唯一一個既在歷史中,也在現實生活中的人,總是一隻腳在故事中,一隻腳抽身而出,所以他永遠成不了故事的主角。

菲比斯,這個英俊帥氣像太陽一樣的男子,卻是一個生性風流之人。葉芝的詩《當你老了》對心愛的人寫道「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愛慕你的美貌,假意和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朝聖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但菲比斯卻不是一個忠貞之人,而是在未婚妻和愛斯美拉達之間無法抉擇,恨不得將心劈成兩瓣分給她們。他內心撕裂,在天堂和地獄之間搖擺,心永遠得不到安寧。

雖然菲比斯喜愛愛斯美拉達的美貌,但當最終自己被刺,他在未婚妻面前毫不猶豫地放棄愛斯美拉達,以此證明自己的忠心。說到底,他既不忠心,也不堅強,只是一個軟弱的人。

「在那東山頂上,升起皎潔的月亮,瑪吉阿米的面容,浮現在我的心頭」,倉央嘉措的詩歌是他在佛祖和瑪吉阿米之間內心掙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他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受到人們的喜愛。而《巴黎聖母院》中的副主教弗羅洛同樣在信仰和情感之間糾結,但他的選擇卻是得不到就毀滅她,也毀滅自己。

弗羅洛信奉上帝,侍奉教會一輩子,信仰本帶給他的是寧靜,但當他看到愛斯美拉達美妙的舞姿,情慾之火燃燒了他,崇高的信仰在慾望面前屈服了。於是他指使卡西莫多劫持愛斯美拉達,但這被菲比斯給破壞了;後來他親自刺傷菲比斯,嫁禍愛斯美拉達是女巫,想要逼她就範。當一切計謀都失效後,愛不成就成了恨,愛斯美拉達最終上了絞刑架。

這場音樂劇弗羅洛的扮演者是70歲的丹尼爾·拉沃伊,他也是1998年《巴黎聖母院》世界首演中的副主教的扮演者,老藝術家精湛的表演將弗羅洛刻畫的淋漓盡致,尤其最後墜樓而死那一幕,讓人痛快之餘又心有餘悸,慨嘆命運的殘酷。

作為雨果「美醜」極致對比的代表人物,卡西莫多外貌醜陋,身體畸形,他從小被父母遺棄,被弗羅洛收養後負責在教堂敲鐘,於是對他言聽計從,包括綁架愛斯美拉達。但他當認清弗羅洛醜惡的本性,就開始展現自己善良的一面,不顧一切營救愛斯美拉達。

卡西莫多每天敲鐘,但是沒有鐘聲為他而響。最終,他用生命為自己敲響了最洪亮的鐘聲,推倒了害人的副主教弗羅洛,陪著愛斯美拉達走向了死亡。

命運,讓這些人糾纏在一起,罪惡與救贖、善良與殘忍都在同一個故事中上演。卡西莫多和愛斯美拉達的善良,菲比斯的風流和心靈軟弱,格蘭古瓦不敢完全投入愛情和生活,弗羅洛在信仰與慾望之間的掙扎,都是我們社會上常見的人與事,也是不得不面對的人和事。

這就是《巴黎聖母院》的另一重魅力,它不僅在敘述巴黎那個時代的人物的悲歡離合,同樣也在描繪著我們的悲觀離合。即使人類已經可以登陸月球,在星辰之間遨遊,但大教堂時代的故事仍然每天都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須臾不離。

三、關懷

我們是異鄉人、非法移民,男男女女,無家可歸,啊聖母,我們向您乞求庇護——《巴黎聖母院》中異鄉人的呼聲貫穿全劇,但他們的命運似乎註定是被冤枉、被驅趕、被監禁。

我們知道工業革命時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羊吃人」的現象此起彼伏,農民被迫離開賴以為生的土地,走向城市尋找活下去的機會。

但城市並不歡迎異鄉人,音樂劇中開頭一幕就是副主教弗羅洛命令菲比斯驅趕這些異鄉人,防止他們擾亂巴黎良善市民的安寧生活。

於是,異鄉人就在城市中躲藏,成為非法移民。他們將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戲稱為奇蹟宮殿:這裡沒有信仰也沒有祖國,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妓女、竊賊、乞丐、流氓混跡一堂,像蟲子一樣生活在腐爛的泥土裡,等待絞刑架的命運。

愛斯美拉達作為一個異教徒會向聖母瑪利亞祈禱:拆除人與人之間的藩籬,人們從此都是兄弟姐妹。異鄉人不想被驅趕如牛羊,他們更想建立一個理想世界,再沒有人被排除,再沒有苦難和疆界。

但現實是人與人之間似乎生活在互相爭鬥的霍布斯世界裡,互相暗害、互相防備,人們更多的是陌生與疏離感,而不是愛與關懷。

《巴黎聖母院》音樂劇的魅力就在於其所具有的人文關懷。它對理想世界的嚮往和對現實世界的批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苦難中的人們更是具有難得的關懷。現場表演的異鄉人中就有幾位黑人演員,他們的膚色一目了然,但他們在這部音樂劇中渾然天成,發揮著他們自己的天賦而與其他人一起存在著,這就很讓人感動。

現場看這部音樂劇,我突然想到了現在網際網路上充斥的對「白左」、「聖母」的批評,人們認為他們同情心泛濫,只會對少數族裔、生態環境、LGBT群體、窮人低收入者都抱有同情,但缺乏基本的常識,這其中的批評不乏嘲諷與貶低。

但在我看來,人們現在的同情心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社會經濟下行的壓力下,世界的殘酷將進一步加劇,人們的生活將更加艱難,如果對同情的嘲諷最終變成了無情,那我們終將再次回到大教堂時代,《巴黎聖母院》的悲劇將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這場音樂劇里唱道「城市在一座孤島上,世界即將改變,即將融合變遷,我們會自由自在,在這座孤島上」,這美好的願望會實現嗎?

城市化的速度勢不可擋,人們終將在城市裡享受工業化帶來的成果,但未來的世界是前進還是倒退,這終將取決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選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