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00多年,西漢「兄弟王」寶藏南博合璧

蘇科家園 發佈 2019-12-30T08:29:42+00:00

被收入歷史教科書的長信宮燈、代表漢代最高喪葬等級的金縷玉衣、用玻璃模仿玉質的成套編磬……日前,「兄弟王--從滿城漢墓到大雲山漢墓」南京博物院年度大展開幕。此次展覽以250件(套)文物,通過「諸侯王權」「王室儀軌」「事死如生」「永生之夢」四個部分,向觀眾展示璀璨的漢代文化。

被收入歷史教科書的長信宮燈、代表漢代最高喪葬等級的金縷玉衣、用玻璃模仿玉質的成套編磬……日前,「兄弟王--從滿城漢墓到大雲山漢墓」南京博物院年度大展開幕。此次展覽以250件(套)文物,通過「諸侯王權」「王室儀軌」「事死如生」「永生之夢」四個部分,向觀眾展示璀璨的漢代文化。

西漢盛世中的「兄弟王」

此次「兄弟王」展中的兩位男主角--中山王劉勝和江都王劉非都是漢高祖劉邦的曾孫、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漢武帝劉徹的哥哥,他們生活的年代正值西漢盛世。眾所周知,漢高祖劉邦開創了漢王朝的基業,廣封劉姓家族成員為王。可劉邦何曾想到,自己的子孫們竟然為了「皇位」而紛紛謀反--最有名的便是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兄弟王」的故事正是從這裡開始。

劉非是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第五子。七國之亂那年,15歲的劉非主動上書天子,要求領兵攻吳,漢景帝賜軍印。因戰功卓著,劉非由汝南王改封江都王,統治原屬於吳國的地區,包括今蘇中蘇南、浙江西北部以及安徽、江西部分。其間,董仲舒擔任江都國國相長達10年,協助劉非治理封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第九子。七國之亂平息3個月後,年僅12歲的他被封中山王,管理今河北定州一帶。漢末時的劉備就自稱是中山王劉勝的後裔。

據了解,河北滿城漢墓為中山王劉勝和王后竇綰之墓,1968年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主持發掘,共出土精美文物一萬餘件,入選「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江蘇大雲山漢墓為江都王劉非之墓,墓室南北兩端由兩條長斜坡墓道開鑿而成,體量巨大。2009年至2013年4年多時間,南京博物院與盱眙縣文廣新局組成聯合考古隊,出土包括鑲玉漆棺、金縷玉衣等在內文物同樣一萬餘件,此次考古入選「201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西漢前期的諸侯國權勢很大,這樣的諸侯王陵在全國不斷地被發現,總數不在百座以下,其中有父子、有叔侄,也有兄弟。最有影響的、出土文物極其豐富的,當不外乎滿城漢墓中山王陵和大雲山漢墓江都王陵等有限的幾座。」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介紹,劉勝、劉非兄弟倆毫不例外地都喜歡厚葬、喜歡富足的生活。兄弟王兩座陵墓中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都數以萬計,它們不僅是漢代文明的實物見證,更是漢代喪葬、禮儀、工藝、文化的集大成者,既反映了漢王室的富足與強盛,又反映了漢民族的精湛技藝和創新創造,更是研究西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的重要實物資料。

「兄弟王」展是對比展更是合璧展

「事死如生」是西漢社會喪禮的中心思想。「諸侯王不僅在建造王陵時全面模仿生前宮室殿堂,更將生前使用的物品、享受的服務以實物方式帶入墓中大量隨葬。」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說,通過琳琅滿目的隨葬品可以復原兩位諸侯王日常生活的某些片段。

說起宮燈,很多人不由得想起著名的長信宮燈。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出土於中山王劉勝之妻竇綰墓的長信宮燈被置於展廳的正中央,通體鎏金,熠熠生輝。作為漢代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長信宮燈外形塑造為執燈曼舞之宮女。宮女呈跪坐服侍之姿態,生活氣息濃厚,是漢代女人日常服飾和瞬間儀態的寫實。長信宮燈的燈盤可轉動,燈罩可開合,能根據需要調節亮度和照射方向。燭火的煙可以通過宮女右臂進入體內,使煙塵附著於內壁以保持室內的清潔,體現了古人超前的環保意識。據了解,長信宮燈因底座的「長信尚浴,溶一升少半升」銘文而得名,而「長信宮」是長安皇宮中太后的居所,由此認定,竇綰是劉勝的祖母、當時的太皇太后竇氏的親屬。

事實上,這次展出的江都王宮燈,也非常華麗。據說這些宮燈是江都王沐浴時候用的。在展廳內,兩盞蟾蜍底座、上面分出五個枝椏的宮燈看上去十分獨特,這種宮燈叫「蟾蜍座五枝燈」。據了解,之所以用蟾蜍來作底座,是因為蟾蜍在古代被視為吉祥之物。除了五枝燈,江都王陵還出土了一對由造型靈動的鹿形底座和可拆卸的燈盤、支架組成的鎏金鹿燈。底座的鹿呈向後蹲踞狀,頭部高昂,鹿角單獨鑄造,亦可自由拆卸,鹿尾貼地成為除足之外的另一支撐點,增加了整個燈的穩定性,可謂獨具匠心。

正如龔良院長所說,此次「兄弟王」展是對比展,更是合璧展。除了「兄弟王」的宮燈,如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三熊足銅鼎,鼎蓋可被鎖閉,堪稱漢代「高壓鍋」;江都王劉非墓出土的銅分格鼎,鼎分5格可放置不同肉品,被看作漢代「火鍋」,都反映了古人生活的智慧。而鑲玉漆棺、金縷玉衣等殮葬用具,正是兩千多年前中山王、江都王追逐永生之夢的重要見證。

來源:江蘇科技報;記者吳宇/文;劉成賀/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