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羅馬假日》:導演威廉·惠勒深意的另類解讀

影視花路 發佈 2020-03-05T12:23:33+00:00

初看時的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安妮公主為何逃出了禁錮的「牢籠」,遇到了怦然心動的喬卻還是選擇束手就擒回到大使館,多麼希望她可以再勇敢一點、為了愛情與自由遠走高飛。


初看時的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安妮公主為何逃出了禁錮的「牢籠」,遇到了怦然心動的喬卻還是選擇束手就擒回到大使館,多麼希望她可以再勇敢一點、為了愛情與自由遠走高飛。

這也正是多年來《羅馬假日》為影迷所喜愛、銘記與討論的宏觀主題——愛情。然而這位捧出十二位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的好萊塢王牌導演威廉·惠勒必然會為我們留下除愛情外別有深意的感情餘波。

如今重溫《羅馬假日》,我似乎有點瞭然。聽說一個人真正的成長並非在於一切美好的幻滅之際,而在於不得不承認與做出選擇之時,看似失去,實則涅槃。

今日不談愛情,談一談《羅馬假日》一襲華麗的愛情外袍之下悄然翻出的裙擺——成長,以及導演威廉·惠勒在細節把控之下對於美國的隱晦控訴與溫暖希望。

愛情也不過是成長與自由的一段旅行

《奇葩說》辯手陳銘曾說:「一生溫暖純良,唯一不舍是愛與自由。」而《羅馬假日》中安妮公主恰恰選擇捨棄愛與自由。這不僅源於無可推卸的國家使命,更重要的是安妮自我世界中最重要的一次關於成長的裁決。

什麼是成長?什麼是自由?這二者又有何聯繫?

「初聞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這句話大概是對成長最好的形容。成長無師自通、突如其來,需要不斷地否定、升華,但並不是漫無目的的擺脫現有一切奔向新生,真正的成長首先來自於內心。

影片開頭的安妮公主像個被操縱的木偶公主,需要代表國家,保持笑容面對媒體,固定穿搭健康飲食,甚至連每晚的睡前牛奶都無法拒絕。這是公主對於國家的工作與使命,但絕不是她本人的使命,而是外在強行賦予。

在會見記者時悄悄脫下高跟鞋,在晚上溜出大使館這些細節都是安妮公主具有成長意識的體現,在導演威廉·惠勒的眼中這卻不是真正的成長。

直到遇見了喬,安妮公主在他的懷裡再多停留一秒,這樣的愛情與自由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而此生只能相遇一次。短暫的愛情與短暫的逃亡,讓安妮突如其來的學會了選擇。

喬在安妮心裡曾為她下過一場粉紅的雪,但成長最難的課題就是說再見。安妮並沒有拋開一切衝破束縛,相反選擇了使命,由外在的賦予到內心的主動選擇與接受就是安妮的成長。

正如影片中的細節暗示:最初與記者喬街頭偶遇時,公主服飾的上衣是件領口袖口緊扣的白襯衫;而後齊耳靈動的短髮,上衣襯衫的領口解開,露出脖頸,袖子卷至其胳膊的三分之二處;當安妮決定重返大使館時仍身著偷溜出宮時那套拘謹的白衣黑裙,但此時袖口緊扣,領口敞開。

服飾的細微變化寓意著安妮成長的心路歷程——一心擺脫桎梏卻最終理解和解。她無奈、遺憾,卻堅定、成熟。

回到大使館的安妮公主依舊是那個帶著微笑面具的木偶公主,但她的內心卻到達了自由,實現對無精打采生活的背叛。抉擇使內心通透豁達,清楚的明白使命的代價與生活的意義,明白想要什麼、該幹什麼、為什麼才能繼續向前,而這就是成長。

威廉·惠勒導演的精巧之處就是用短暫的電影時長,對比的細節刻畫述說這一人生的永恆主題——成長。成長在選擇之後,自由無論何方,內心的自我升華與接受才是對成長和自由最好的定義。

細節寓意下的女性主義與平等、和平思想

導演威廉·惠勒在《羅馬假日》之前的人生是黑暗與沮喪的,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盛行麥卡錫主義,可謂是美國式的「文化大革命」,而威廉·惠勒赫然就在黑名單之列,受到迫害停止一切影視活動。美國上下都毫無平等可言。

重創之後的《羅馬假日》拍攝時期女性主義剛剛萌芽,直到影片上映之後才迅速崛起,男女平等成為女性平權的主要口號。在影片中導演隱晦的表達了對於當時美國現實平等思想有名無實的控訴,影射的方式則是細節的寓意設計。

【女性主義的壓抑與反抗】灰姑娘的故事我們都熟,但《羅馬假日》顛覆女版灰姑娘的傳統套路,喬成為了痞帥的男版「灰姑娘」。不僅如此,導演更是打破了男性主導,給予安妮公主在愛情中的話語權與決定權。直到最後的分別安,妮要求離開並且讓喬不要先走。

作為五十年代傳統女性,離經叛道的愛情註定不被主流社會接受,現實中女性主義萌芽期強大的保守思想的壓抑,導致理想的墜落。

影片最後,當被記者們問及 對哪個城市印象深刻時,公主不顧周圍人的暗示, 摒棄了慣用的外交辭令,發自內心地深情地回答: 「羅馬,我愛羅馬!」她是在讚美羅馬這個國家,而內心深處也是她對愛情的肯定,對女性本性的壓抑和反抗。

平等的渴望來自缺失】正是之前麥卡錫主義的洗滌與現實,平等意識的極度缺失,致使導演在愛情片中也能找到渴望平等的蛛絲馬跡。也許他也不曾刻意表達,但深深感受的切膚之痛足以讓任何人在其他活動中自然流露。

女權運動的嶄露頭角到漸漸壯大,讓真正的平等走入日常生活,帶來希望。失而復得的平等也就顯得彌足珍貴。

和平思想的傳達】威廉·惠勒受到麥卡錫主義迫害的理由正是懷疑他有共產主義傾向,危害憲法,當時也冷戰發展的關鍵時刻。導演的政治理想——和平思想默默通過政治代表安妮公主代為傳達。

影片中安妮公主在羅馬四處遊玩,其中兩個景點極其相似,許願池與許願牆,就名氣來說,前者遠大於後者,但導演卻濃墨重彩刻畫後者,用意深刻。

相傳許願牆保佑人們免受戰火襲擊,抵擋炮擊,因此人們虔誠祈禱,掛滿牌匾。這面牆代表著人們的願望,也象徵著導演心底隱秘的和平希望。相比於承載了未知理想的許願池,這片希望之牆才更值得安妮公主傾心。

正如最後公主面對喬在內的各國記者所言 : 「我對國與國之間的友好情誼充滿信心,正如同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友誼。」

寫在最後

對經典的審視往往由於角度或切入點的不同而獲得新的收穫,導演的偉大在於無論什麼電影,它的思想內涵總是豐富多彩,永不乾涸。威廉·惠勒巔峰之作《羅馬假日》的深意在永恆的愛情,也在成長與自由的深思,平等與和平的希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