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一小國人才眾多,存國時間最長被秦二世所滅,君主多昏庸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3-05T13:18:41+00:00

音樂對君主影響提起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很多人會想到春秋五霸所在的五個強國,戰國七雄,或者春秋三小霸所在的三個國家,但有這麼一個國家,國土面積不大,人口也不多,是一個低調的存在,然而這個國家卻是存國時間最長的一個候國,歷經41代,秦始皇都沒滅了它,直到秦二世時期,才真正滅亡。

導語:春秋戰國一小國人才眾多,存國時間最長被秦二世所滅,君主多昏庸;從二元文化與鄭衛之音入手,分析衛國為何多昏君?音樂對君主影響

提起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很多人會想到春秋五霸所在的五個強國,戰國七雄,或者春秋三小霸所在的三個國家(齊國、鄭國、楚國),但有這麼一個國家,國土面積不大,人口也不多,是一個低調的存在,然而這個國家卻是存國時間最長的一個候國,歷經41代,秦始皇都沒滅了它,直到秦二世時期,才真正滅亡。

這個國家有幾個特色,一個是人才眾多,並且對秦國影響巨大,出現了吳起、商鞅、呂不韋、李悝、荊軻、子路等一代名人;另一個是賢臣多,昏君也多,到底是哪個國家呢?這就是被稱為「鄭衛之風」的鄭國。我們繼續往下看:

衛國簡史

衛國在西周初年就被周王分封在殷商故地,當時衛國疆域較大,是這一時期諸侯國國家中勢力比較強大的國家,同時衛國深受周公重視,被稱為諸侯的長子;衛國在殷商故地,其農業、手工業、商業都較其他諸侯國發達,在康叔的治理下,衛國初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和發展。

進入春秋時期,衛國總體上進入衰落期,雖然也有短暫的中興局面,但在諸侯爭霸,亂世紛爭的時代,國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衛國的衰落主要的原因都有國君昏庸有關,比如衛宣公的淫亂,衛懿公的好鶴失國等等,由於君主自身的原因,導致失去民心,諸子王位之爭,工匠內亂等情況使得衛國強勢局面不復存在。

到了戰國時期,衛國由於實力弱小,先後依附魏國和秦國,任人宰割,當秦二世胡亥繼位後,將衛君角貶為庶人,衛國才真正滅亡,國祚907年。

衛國多昏君,多賢臣誠然衛國衰落滅亡的原因很多,政治上的因循守舊,不思進取,不銳意改革有關;地理地勢上的劣勢,四周都是強國或者大國,是其對外兼并擴張的障礙;對外戰略的連連失誤,也導致衛國得罪了周邊大國,身邊沒有一個盟友,在中原地區幾乎沒有立足之地;但筆者認為,衛國國勢衰,歷經幾次亡國復國,最後被秦所滅,其關鍵原因出現在衛國君主身上。

  • 衛國的昏君

衛國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衛君都比較失禮,仿佛不受周禮制的影響,而衛國大臣就比較守禮。對於禮法守制,最重要的是宗法制和父權制。衛莊公就做的比較好,他維持莊姜正妻地位的同時,收衛桓公做養子繼承其君位,這就是宗法制的表現。

但在衛國,宗法制敵不過父權制,因為禮是建立在義之上的,義則以利為基礎,父權過盛而導致肆意妄為,則禍至矣。衛宣公與庶母有不正當關係後,又下奪子妻,進而還殺害兒子,這不僅是違反禮義,更是喪心病狂了,皇室內亂,則國家大亂。

後繼的衛惠公,與其母在衛莊公面前挑撥是非,造成兄弟俱亡後才繼承君位的,得位也不正,故有左右二公子之亂。到了衛懿公時期,更是干盡荒唐事,他因為好鶴,使鶴居於上位,封鶴為爵位,故當國家遇到大敵時,民臨敵而不戰。

衛獻公請兩位大臣吃完,自己卻跑出去打獵,讓兩位大臣白等,雖說是小事,這在古代禮制中是嚴重的失禮,是純粹污衊大臣的表現,我們知道森嚴的等級關係和君臣相待之道是維持君王統治階級穩定的一種手段。更有甚者,父子爭位,衛太子荊聵竟然和自己兒子爭奪君王,還成功地將兒子趕出了國外,但一旦自己當上國君時,就想盡辦法誅殺大臣;由此可見,衛國的國君全無可謂的為君之道。

  • 衛國的賢臣

與多昏君相比,衛國多賢臣,就連孔子周遊列國路過衛國時,都特意關注衛國的發展,衛國的賢臣非常賢,比起孟子所說的君臣之道,有過之而不及。例如,衛成公被驅逐時,其臣子對他不離不棄還多加庇護,晉國國君要加害在晉國的衛成公,正是臣子拚命保護才未得逞,最後臣子做通了晉國君主和周天子的工作,將衛成公放了回去。

蘧伯玉曾對衛獻公持反對態度,但當衛獻公回國時,他有鼎力支持;孔子曾經讚譽蘧伯玉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由此可見,蘧伯玉是為極為知禮的賢臣。其實,衛獻公比衛成公對待下屬還要很多,但臣子多以德報怨;衛獻公外出接見使者參拜時,其素質低下,全仗大臣的賢能才開撐住場面,就連能夠順利回國都得靠臣子的力量。

衛國君主多昏,而賢臣為何如此之多呢?這與衛國的文化、社會風氣、以及上層貴族社會的影響都有諸多關係。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二元文化影響社會風俗

衛國分封在殷商舊都,武庚之亂後,康叔在此經營,其地多殷民,殷商遺俗是根深蒂固的存在,西周初年,周王怕其生亂,著力利用周禮進行控制,因此,這個殷商之地帶有明顯的二元文化特色,正是這二元文化深刻地影響著衛國的社會風俗。

殷人的特色分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酒文化,一種是商業文化,如果這兩種文化習俗,不加以控制,都是墮落的催化劑。商朝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沉湎於酒精中。反觀,衛國的國君沒有積極吸取殷商滅亡的教訓,反而被其所遺留的文化薰陶。

  • 善於經商,思想容易被利益腐化

善於經商也是衛國墮落的原因之一,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如果經濟發展好,但沒有禮教對其進行正確引導,這很容易成為腐化的誘因,進而成為一個朝代滅亡的催化劑。衛國有商人團體,這部分人極其注重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國家的利益,經濟發達了,國民富裕了,如果不加以進行禮制教育,很容易出亂子的。

衛懿公喜歡養鶴,將鶴當作寶貝供養,這確實很過分,但衛國人就是抓住這個辮子不放,當敵國來入侵時,至國家利益而不顧,拒不迎戰,導致亡國;這就說明,衛國人有其利益的考慮,並且受禮教影響較少,但賢臣是做不出來的。誠然,衛國戰敗,原因眾多,但社會風氣不好,君主無道,民眾無國之思想,是主要原因。

  • 國家富裕影響軍隊戰鬥力

國家富裕,經濟發達可能會直接影響軍隊的戰鬥力,理由很簡單,士兵失去了戰鬥的動力,他們沒有必要通過戰場上俘虜他國士兵,或者繳獲戰利品來致富;衛國士兵本身就生活優裕,保障自身生活足以,怎麼可能冒著生命危險去戰爭為國君拚命呢。

戰國七雄中,秦國士兵戰鬥力為何這麼強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國士兵貧窮,又自商鞅變法後建立軍功爵制,極大地激發了秦國士兵的戰鬥力;再比如,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有沿海的魚鹽之利,經濟狀況是戰國七雄中最好的,其士兵也是戰鬥力最差的,秦國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就滅了齊國。


衛國、鄭國的對比

  • 鄭衛之音也是亂世之源

衛國的衰落受殷商風俗、西周禮儀的二元文化影響,同時鄭衛之音也是亂世的源泉,一個國家的腐化首先是從上層貴族開始的,上層貴族受社會文化習俗影響,而這其中最容易墮落的當屬君主了。 那麼有人會問,鄭國、衛國兩國合稱鄭衛之音,為何鄭國就沒有出現這種現象呢?

這就是筆者所要討論的,一個國家的墮落除了社會文化習俗影響外,國君的墮落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衛國國君更有天然墮落的原因。

  • 衛國的國際形勢比鄭國好

鄭國的國君時刻都有危機感。在春秋時期,鄭國一直是晉楚爭霸戰爭中互相爭奪的對象,鄭國常常被動地捲入戰爭中;鄭國夾雜在兩位超級大國之中,對外政策在親晉和親楚之間搖擺不定,常常朝秦暮楚。

鄭國的首鼠兩端的對外政策,又導致常常遭受到晉楚兩個大國的攻擊,在這種形式下,鄭國上下都有危機感,這就缺少了腐化、墮落的思想根源。對比一下,衛國的情況截然相反。

  • 衛國比鄭國實力要小很多

衛國當時是次一等國家,衛國對別的大國沒有威脅,也就不是晉楚相爭的主要對象。衛國在衛成公之前,通過聯姻通婚等方式與齊國關係不錯,也與楚國聯姻,齊國楚國都不拿衛國當敵人,此時的衛國無憂無慮。

跟鄭國的朝秦暮楚向比,衛國幾乎是一直秦晉的,這也就少了晉國的威脅。衛國賢臣多,且很多大臣都善於外交,衛國的國際安全比鄭國要高得多。

  • 衛國的社會文化環境更容易讓人腐化

衛國經濟比鄭國發達,物質豐富,百姓豐衣足食,衛國的酒業發達,衛國的俗文化發達,這些都是墮落腐化的誘因。我們來看看,衛國歷代國君,衛莊公、衛宣公好色誤國,衛懿公玩物喪志,衛獻公田獵羞辱大臣,這些誤國之道,衛國君主都占齊了。

但衛國大臣一直是在周禮制影響之下,在內憂外患之下,大多表現出了優秀品質,這在歷史善也是少有的。筆者在前文詳述了衛國君臣所表現出的特點,受到禮俗文化影響很大,特別是鄭衛之音對君主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最大。

何為「鄭衛之音」?那麼,鄭衛之音到底是什麼?關於「鄭衛之音」,歷代就有很多爭議,先前有人所指,鄭衛之音就是《詩經》當中帶有衛風的詩,被稱為淫詩;現在學者更傾向於鄭衛之音,所指的是鄭、衛兩國帶有殷商特徵的音樂。

《論語》記載「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禮記·樂禮》記載「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史記·殷本紀》記載「帝紂,好酒淫樂,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

此外,孔子批評子路彈琴,曰「殷紂好為北鄙之聲,其廢也忽焉」,由此可見,所謂的亡國之音,靡靡之音都是從商紂王那傳來的;儘管這種說法,未必能讓人完全信服,但在毫無疑問,這種帶有負面影響的音樂來自於商朝的可能性很大,而且這種音樂還不是商朝的官方音樂。

由此可推測,鄭衛之音是受商朝官方和民間再創造的一種不雅音樂,鄭國、衛國是商朝中樞地區,民間自然保留了這種遺風,這種音樂與周朝宮廷音樂是格格不入的。

西周音樂是以編鐘、編磬為主要構成的「金石之樂」,主要用在正式的場合中,例如王室重臣,國君與貴族當中,西周的這種音樂節奏感不強,讓人提高靈性,保持嫻靜,是與禮節相呼應的,並不帶有娛樂性,因此,後世國君都不太喜歡這種太正式、莊嚴的音樂。

例如,梁惠王見孟子時說「寡人,直好世俗之樂而」,魏文侯則對子夏說「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由此可知,先王的禮樂是注重功用性的,幫助人修身、齊家治國的,而以鄭衛之音為代表的新樂是引誘人娛樂,自然會被更多人所喜好了。那麼鄭衛之音對君主有何影響呢?

討論

我們分析一下音樂的影響力,例如,聽現代搖滾音樂,節奏感很強,心理就容易興奮,人挺多了就容易浮躁不安;如果聽鄉間民俗、傳統音樂,就算聽不懂歌詞,人的情緒也會受到其影響,特別是舞廳的蹦迪音樂,一下子就能把人帶到音樂的氛圍中去,根本就不用學習。

墮落的君主除了玩物喪志外,也很容易被聲色所迷,因此要想破壞或者討好一個國家,給君主送女人、送「淫樂」就行。春秋時期,秦穆公發現晉國由余非常賢能,如果輔佐晉王,就會對秦國有不小的威脅,秦穆公在內史廖的建議下,通過贈送晉王女樂,來離間晉王與由余的關係,果然,晉王得女樂後,被奪其志,懈怠於政。

孔子在魯國時,魯國興盛,齊景公被魯國送女樂,魯國君臣沉迷於聲色中,魯國敗落,孔子遠走他鄉。至於衛國,這些昏庸君主對女樂是沒有抵抗力的,衛武功時,衛國發展還可以;到了衛莊公時,他大娶姬妾,這很容易與享樂結合起來,並且在衛國文化風俗的薰陶下,皇室子弟難免不沉湎的女樂中去。

特別是在教育方面,衛國是失敗的,衛國對繼承人的培養是比較輕視的,拿州吁為例,在父親縱容、引導下,失教的同時,州吁自然後偏向於俗文化,這是造成其輕浮、處事糊塗的後果。而衛國生產女樂,比他國而言,衛國國君沉迷女樂的機率自然要高很多,所以說,衛國的生亂深受俗樂文化影響,是有一定原因的。

參考文獻:《戰國策》、《呂氏春秋》、《國語集注》、《史記》、《資治通鑑》、《左傳》、《春秋史》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