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遊麗博丨「麗江三項世界遺產展」之麗江古城

麗江發布 發佈 2020-03-05T15:18:14+00:00

繼上期「世界記憶遺產·東巴古籍文獻」的內容後,本期為各位觀眾帶來的是麗江市博物院常設展覽《傳承文明和諧共存——麗江三項世界遺產展》之「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

繼上期「世界記憶遺產·東巴古籍文獻」的內容後,本期為各位觀眾帶來的是麗江市博物院常設展覽《傳承文明 和諧共存——麗江三項世界遺產展》之「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


一、麗江古城概況

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盛於明清,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其厚重的歷史、豐富的人文及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貫穿於古城發展的脈絡之中,見證了麗江農耕文化、茶馬古道商貿文化及城市多元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完整過程。

麗江古城由大研古城、束河古鎮和白沙古鎮三部分組成,面積7.279 平方千米,其中大研古城是核心,面積3.80平方千米。

1986年12月,麗江古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麗江古城以其保存濃郁的地方特色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典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唯一一個以少數民族居民為主體的世界文化遺產地。目前,麗江古城已成為一個人文旅遊資源和自然景觀富集的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


茶馬古道重鎮

茶馬古道是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時期達到輝煌,是一條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明清以來,麗江古城一直是滇西北商貿中心和連接滇、川、藏的茶馬古道重鎮。茶馬古道賦予麗江古城以獨特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風情,因而麗江古城是伴隨著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迄今為止茶馬古道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貌依舊的文化名城。



二、歷史沿革

早在10至5萬年前,已有舊石器晚期智人「麗江人」在這裡活動。金沙江河谷地區岩畫的發現及眾多新石器、青銅器的出土證明,麗江是中國西南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

麗江戰國時屬秦國蜀郡。漢屬越嶲郡。三國屬雲南郡。南朝為遂段縣,大約在此時納西族先民遷於此。唐時曾為姚州都督府地,後為吐蕃,南詔地,稱桑川,屬劍川節度。宋為大理善巨郡地,南宋末年,麗江木氏先祖將其統治中心從白沙移至獅子山麓,開始建城,稱「大葉場」。

南宋寶佑元年(1253),忽必烈南征大理,木氏先祖阿宗阿良率眾歸附。寶佑二年(1254),忽必烈在「大葉場」設三賧管民官,隸屬茶罕章管民官。元至元十三年(1276),茶罕章管民官改為麗江路軍民總管府。次年三賧管民官改為通安州,治所在今大研古城。

明洪武十五年(1382),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設麗江軍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賜姓木,封為世襲知府。次年木得在獅子山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即今木府)。

清順治十七年(1660),設麗江軍民府,仍以木氏任世襲知府。

清雍正元年(1723),朝廷在麗江實行「改土歸流」,由朝廷委派流官楊馝任知府,降木氏為土通判。雍正二年(1724),楊馝到任後,在古城金虹山下新建知府衙門、兵營、廟學、訓導署等,並環繞這些建築群修築城牆。

乾隆三十五年(1770),麗江軍民府下增設麗江縣,縣衙門位於南門橋北面。

民國二年(1912),麗江廢府留縣,縣衙門遷入原麗江府署內。

民國三十年(1941),設雲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麗江縣政府。

1949年,設麗江專員公署及麗江縣人民政府。

1961年,設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2002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麗江撤地建市,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改設為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和古城區。

2012年6月24日至7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世界遺產委員會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了麗江古城微小邊界調整和緩衝區的提議,將麗江古城面積3.8平方公里調整到7.279平方公里。

三、大研古城

地理環境

大研古城坐落在麗江盆地中部,海拔2416米。選址充分利用地理環境和黑龍潭水源,北依金虹山、西枕獅子,山東南接遼闊平川。由於地處青藏高原南端橫斷山脈向雲貴高原北部過渡的銜接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氣候受南亞高原季風影響,乾濕季分明,屬西南季風氣候。夏季雨量充沛,無酷暑;冬季雨量稀少,無嚴寒。麗江古城年日照時數為2530小時,光能充足,年太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為146.5千卡,為雲南省最高值區。

城市布局

麗江大研古城的街道以四方街為中,取以新華街、五一街、七一街、新義街和光義街五條主要街道為經絡的格局。街道依山旁水,沒有方整的道路網,也沒有嚴謹的軸線,空間時而封閉,時而開朗,組成一個通達全城的路網。

主街的中心部位均留有廣場,其中以四方街最大。四方街位於西河與中河之間,地勢西高東低。四方街不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區集貿和商業中心。西河賣鴨蛋橋上設有活動閘門,利用西河與中河的高差沖洗街面,這種獨特的衛生設施,在國內外都屬罕見。

古城街巷全用五花石鋪裝而成,旱季不飛灰,雨季不泥濘,石上花紋自然雅致,質感細膩,與古城環境十分協調。




水系

黑龍潭是大研古城的主要水源。清澈的泉水源自黑龍潭,河道溝渠呈網狀流經千家萬戶,與散點狀井泉構成嚴整的水系,以滿足全城消防、居民生活用水。


【河流】泉水從象山西麓十幾個泉眼湧出,匯聚成約4萬平方米的潭面。潭水自北而南至玉龍橋下分成東河、中河、西河,進入古城後再分為無數細流,入牆繞戶,穿場走苑,流布全城。主街傍河,小巷臨水,街景碧水,相得益彰。




【泉潭】大研古城著名的泉潭,有黑龍潭、白馬龍潭和甘澤泉等。白馬龍潭位於獅子山東南麓,水面面積近百平方米,泉水甘潔清純,從未枯竭。甘澤泉位於古城東面的金虹山麓,面積有幾十平方米,水清冽潔凈。


【水井】大研古城內多處水井,多為「三眼井」形式。「三眼井」即一井分三眼,三眼相連,依次為:飲用水眼、洗菜用水眼和洗滌用水眼。


【橋樑】古城玉河水系之上,架有354座橋樑,均建於明清時期,形式有廊橋、石拱橋、石板橋、木板橋等,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子橋、南門橋、百歲橋、青龍橋等。







民居建築

麗江古城的民居是納西族建築營造技藝的集中體現。融漢、白、藏等民族建築元素,在布局形式、建築藝術等方面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民族風格。

民居建築一般為高約7.5米的兩層木結構樓房,也有少數建三層的。穿斗式梁架,壘土坯牆,青瓦屋頂,主要有懸山、硬山兩種屋頂形式,設有外廊。根據構架形式及外廊不同,可分為平房、明樓、兩步廈、騎廈樓、蠻樓和悶樓七大類。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兩房拐角、四合院、多進套院、多院組合等類型。其中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為典型。





民居在體型組合及輪廊造型上縱橫交錯。輪廊優美;外觀的立面多為石砌勒腳,牆面抹灰,牆角鑲磚,青瓦覆頂,色調和諧,外觀樸素。



麗江民居十分重視門樓、照壁、外廊、門窗隔扇、梁枋的裝飾。




門樓主要有磚拱式、木過梁平拱式和木構架式三種;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兩種。






門窗隔扇皆以木雕裝飾,主要圖案有琴棋書畫、鳥禽花卉、四季博古等。



天井地面採用瓦碴、鵝卵石、五彩石等材料鋪面,圖案主要有花鳥魚蟲、陰陽八卦、福祿壽喜等。家家戶戶喜歡在院子裡栽花植木,擺設盆景。

古蹟


木府

原麗江軍民府衙署,位於大研古城西南,是納西族首領木氏自世襲麗江土知府以來,經元、明、清三代 22 世、470多年營建的官邸府衙,明末達到鼎盛。清咸豐、同治年間遭兵燹,「文革」時,再遭浩劫,1999 年恢復重建。

木府由府衙和北側一進三院的住宅木家院組成。府衙分布在一條369 米的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金水橋、忠義坊、儀門、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光碧樓、玉音樓、三清殿等。坐西向東,殿枕獅山,蓄龍虎之磅礴;坊迎曙雀,浴朝陽之生機;「宮室之麗,擬於王者」。

按照《木氏宦譜》的記載,從隋唐時代開始至清雍正元年廢除土司世襲制止,木氏總共傳承了39代。



科貢坊

位於大研古城四方街西,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為紀念坊內楊家「一門三舉」、官府為激勵後人勤勉讀書而建。古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普賢寺

大研古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漢傳佛教寺廟,位於大研古城七一街崇仁巷。古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四、白沙古鎮

白沙位於大研古城北8千米處,曾是宋元以前麗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以一梯形廣場為中心,分布在一條自北而南的清流兩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往四方。民居店鋪沿街而設。廣場東側,是琉璃殿與大寶積宮建築群。白沙民居建築群的形成和發展,為後麗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琉璃殿與大寶積宮

琉璃殿與大寶積宮由琉璃殿與大寶積宮、大定閣、金剛殿、文昌宮四個院落組成。於1996年11月27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琉璃殿坐西朝東,面闊兩間,重檐歇山頂式建築。檐下原有「琉璃寶殿」匾額,旁刻題款告訴人們此殿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據說琉璃殿是就地取材,柱腳不用基石,結構十分堅固,雖經歷多次強烈地震,仍然屹立無損。

大寶積宮在琉璃殿的後面,也是重檐歇山頂建築。從匾額「大寶積宮」的題款可知其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比琉璃殿晚建160多年。


白沙壁畫

白沙壁畫分布在白沙琉璃殿與大寶積宮、大定閣及束河大覺宮等處,繪製於明清時期,現存44鋪。大寶積宮壁畫共12幅,63.71平方米,繪製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最大一鋪《如來講經圖》,高3.67米,寬4.98米,面積18.29平方米。大覺宮位於束河古鎮中和村,建於明代中期。現存明萬曆至崇禎時的壁畫6鋪,面積26.4平方米。

白沙壁畫以藏傳佛教噶舉派內容為主,漢、藏繪畫技法及宗教題材融於一體,用筆設色細膩流暢,色彩絢麗多姿,採用壘金、貼金等手法,顯得金壁輝煌;人物造型逼真,體態各異,個性突出。


五、束河古鎮

束河位於大研古城西北約4千米處。青龍河自北向南貫穿古鎮。建於明代的青龍橋橫跨河上。河西依山傍水,民舍錯落有致。 山腳「九鼎龍潭」清澈晶瑩,泉水潺湲於街坊。河東以「四方街」為中心,依水設街,店鋪林立。「四方街」東北側有著名的大覺宮壁畫。

束河是滇西北傳統皮革業的中心,很多居民以皮革加工和其它手工業為生,有「束河皮匠,一根錐子走天下」之說。



大覺宮坐北朝南,四合院落,現存正殿、兩廂和前殿。大殿單檐歇山頂抬梁式建築,平面呈方形,面闊三間(5.65米),進深四間(7.40米),通高8米。金柱4根、檐柱16根。殿內天花板上嵌有九塊透漏刻蛟龍、佛八寶等圖案。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其提額「大覺宮」三字。


六、宗教文化

麗江古城的宗教文化非常繁榮。不僅有納西族古老的民間宗教東巴教,元末以來,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相繼傳入;後來又傳入西方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各種宗教在這裡共生共榮。多元宗教信仰,使納西族與與周邊民族建立了宗教情感上的共同點,廣泛吸收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並保持長久的友好睦鄰關係,從而推動了麗江古城經濟文化的繁榮。

玉峰寺,屬藏傳佛教噶舉派寺院,藏語名為「扎西卻品林」,意為「吉祥弘法寺」。


七、納西古樂

在麗江古城廣泛流傳的納西古樂分為白沙細樂和麗江洞經音樂兩部分。白沙細樂是納西族先民創製的一部用於喪葬禮儀和祭祖禮儀的風俗性音樂套曲,相傳創製於元代;麗江洞經音樂系中國西南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民間宗教組織「洞涇會」談演《大洞仙經》時演奏的科儀音樂,明清時由漢地傳入麗江後融入濃郁的納西族音樂風格。



八、黑龍潭古建築群

黑龍潭明清古建築群,位於大研古城北,2005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築包括福國寺五鳳樓、龍神祠、戲台、得月樓、光碧樓、解脫林門樓、一文亭、鎖翠橋和文明坊等,其中以五鳳樓最具特色。


五鳳樓又稱「法雲閣」,原建於芝山福國寺內,福國寺建於明代,原是木土司的別墅及家廟。福國寺五鳳樓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原位於麗江白沙芝山山麓,為麗江世襲土司行宮、別墅。明天啟年間,熹宗皇帝賜名「福國寺」改為佛寺廟宇。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月,著名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應木公之邀,雲遊麗江,受到木土司的盛情款待,曾在五鳳樓住宿八天。木增土司請徐霞客教子,徐霞客還在此為木增詩集《山中逸趣》作序,給予高度評價。木土司在此款待名流雅士,足見其五鳳樓之高雅秀麗。清康熙十八年(1679)改為喇嘛寺,藏名「奧米南村」,為麗江最早的喇嘛寺。清同治三年(1864年)毀於兵燹,光緒八年(1882)重建。1974年五鳳樓由芝山福國寺搬遷至黑龍潭。樓高二十米,平面呈亞字形,三重檐攢尖頂,屋檐八角,三層共疊成二十四個飛檐,如五鳳振翅來儀,故名「五鳳樓」。樓閣斗拱複雜多變,結構千變萬化,雕刻吹影鏤塵,彩繪奇巧華麗,融漢、藏、白、納西建築風格於一體,為中國古代建築精品。



九、重要的歷史文化名人


木氏六公

《明史•雲南土司傳》記載:「雲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木氏土司接受漢文化最早,且世代文化素養較高,"以文藻自振,聲馳士林"。他們寫下許多頗有生氣的邊地詩,為豐富和發展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學作出了貢獻。木氏作家群的詩文造詣,被時人評為"文墨比中州"、"共中原之旗鼓"。其中詩文傳世較多的有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六人,後世稱「木氏六公」。



木增(1587-1646),字生白,號華岳。麗江第十三世土知府,萬曆二十五年(1597)至天啟二年(1622)在位,著名政治家、作家和詩人。著有《雲薖淡墨》《芝山雲薖集》《山中逸集》等,部分詩作收入《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雲南叢書》等。

方國瑜

方國瑜(1903-1983),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納西族,麗江古城人。早年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和北京大學,畢業後曾任北師大研究院編輯員,北平民國大學教授。1936年回滇後任雲南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雲南大學歷史系主任,文法學院院長,國家民委委員,雲南省文聯副主席,九三學社雲南省工委副主委,雲南民族學院顧問、雲南省歷史學會會長。曾當選第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對研究地方史、民族史、東巴文等方面有突出貢獻。主要著作有《雲南史料目錄要說》、《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彝族史稿》、《納西象形文字譜》等,曾主持編纂《雲南史料叢刊》。

方國瑜故居位於大研古城五一街文治巷,建於民國九年(1920)。由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等巧妙緊湊地向縱橫兩個方向同時發展而組合成整體的民居群落,是麗江古城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納西民居院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 霖

周霖(1901-1977),納西族,麗江古城人。著名國畫家、詩人、書法家。國畫作品大量反映納西社會生活,曾為人民大會堂創作了《金沙水拍雲崖暖》和《玉璧金川》兩幅巨作。他是第一個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的藝術家。

周霖故居位於大研古城七一街官門口萬子橋畔,建於民國三年(1914),四合院落。古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顧彼得

顧彼得(1901-1975),俄國著名作家。出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家。民國三十年(1941)來到麗江,任「中國工業合作社」麗江辦事處主任,在麗江生活了九年,做了大量麗江民族風情的記錄。其代表作《被遺忘的王國》,是西方了解麗江最重要的讀物之一。

顧彼得在麗江九年,居住在古城金甲村38號,現闢為顧彼得陳列室。

王丕震

王丕震(1922-2003),納西族,麗江古城人,著名作家。62歲時開始創作,十八年里共寫了142部長篇歷史小說,內容涉及127個著名歷史人物,是古今中外以文學形式描寫歷史人物最多的高產作家。

王丕震紀念館位於於大研古城新華街翠巷71號。


十、習俗、節慶、手工業、飲食













十一、麗江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

麗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少數民族傳統聚居地,集中體現了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風情,為人類城市建設史的研究、人類民族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1.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從城市總體布局到民居建築,融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彰顯納西族寬廣博大、兼收並蓄的民族精神。古城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價值是研究中國城市建設史、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

2.麗江古城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建築物的依山就水、錯落有致的設計藝術在中國現存古城中極為罕見,是納西族先民根據民族傳統和環境再創造的結果。

3.麗江古城民居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麗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結構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傳統生活習慣,在長時間和特定的區域裡對納西民族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部分遺產為人類己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著獨特的歷史見證。

4.麗江古城是自然美與人工美,藝術與適用經濟的有機統一體,是古城風貌整體保存完好的典範。古城所包涵的藝術來源於納西人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是地方民族文化藝術交流融匯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寶貴建築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傳統人類居住地、土地使用提供了傑出範例,為人類社會文明進程中處理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研究參考。

5.麗江古城蘊含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納西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


十二、麗江古城的保護管理與規劃

保護管理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是麗江市人民政府對麗江古城依法行使保護與管理的職能部門。前身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成立於2002年2月,2005年10更名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其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有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在一定範圍內按權限行使綜合行政處罰權;負責《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規劃》的組織實施和必要修編;負責麗江古城內基礎設施的管理和完善;負責古城保護管理基金的征稽、管理和使用;組織麗江古城保護管理的宣傳、教育、培訓、學術研究及交流;負責對麗江古城傳統民族文化的普查、搜集、整理研究及交流;負責麗江古城內房屋修建項目審查及《准營證》審批;負責指導麗江古城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工作。

古城保護規劃及保護措施

一、「面」的保護

1、絕對保護區:是反映古城風貌的主要部分,包括獅子山、四方街、木府及新華街、新義街、五一街、七一街、八一街、光義街等主要特色街巷,面積約56. 775公頃。在絕對保護區內,要求全面保持傳統風貌,主要空間尺度保持不變,在全面保持傳統風貌的同時,逐步改善環境質量,完善基礎設施。

2、嚴格控制區:即絕對保護區外圍,西面、北面到新大街,南面到民航路,東面到古域環路,以及黑龍潭公園,面積約120. 85公頃。在嚴格控制區內,要基礎保持傳統風貌,空間、尺度可稍有變化。在保持傳統風貌的同時,要較大地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設施水平。在該範圍內的那些與古域性質有衝突的單位就搬遷出去。

二、「線」的保護

1、街巷保護:保持原有道路的空間線型及尺度;結合不協調建築的拆除,增設部分疏散通道、疏散廣場;街巷均以商業步行街為主,必要時微型急救車、消防車能進入街區;原有街巷年久失修的應加予修整,路面仍以五花石鋪砌。沿街建築應以維護和加固為主,不得隨意拆除或重建,以保護原有的豐富的景觀輪廓線,保持主要道路節點的空間尺度和外圍環境。

2、水系保護:保護水系是保護古域的重點,規定不得改變現有河、溝、渠、井系統,嚴禁覆蓋、改造、堵堆、縮小過水斷面,占用或圍入私人院內;嚴禁向河道排放污水和傾倒垃圾,儘快建設排污管道,在河道的一定地段(如橋下等)設置網狀遮擋物,及時清除漂浮雜物;定期疏清河道,整治駁岸(護坡),拆除遮擋和覆蓋主河道的建築;河道兩側空地孤植柳樹,改善沿河綠化,增強景觀質量,恢復擋水清洗路面的傳統習慣及「三眼井」的用水方式。

三、「點」的保護

1、傳統居民院落的保護:在修復時,重點保護民居應原址原樣修復。人民政府應與房主簽訂民居保護責任書,明確政府與房主雙方的責、權、利和義務。房屋需修復重建時,政府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並優先安排其用於旅遊經營、服務,並給予政策優惠,使房主通過保護民民建築獲得收益。

2、文物古蹟的保護:列入文物保護的地區,應逐步拆除區內所有新建築,恢復部分歷史性建築及設施,保護的重點應是文物古蹟自身及周圍環境。

3、古橋的保護:嚴格保護古橋,橋上禁止行駛拖拉機等機動車,嚴禁對古橋的人為破壞,同時要定期維護修繕古橋,防止古橋因年久失修而損壞。


十三、申遺歷程

1994年10月21日至24日,雲南省政府滇西北旅遊規劃會在大理、麗江召開。閉幕式上,和志強省長要求把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到議事日程;

1995年4月7日,國家文物局世界遺產處處長郭旃等人到麗江古城考察,認為麗江古城有條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應儘快進行申報的各項工作;

1995年5月,麗江縣委、政府責成縣城建局、文化局起草麗江古城的匯報材料,拍攝古城錄象片;

1995年6月15日,建設部、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專家評審論證會,鄭孝燮、羅哲文、付熹年、徐苹芳、阮儀三、王瑞珠、侯仁之等專家參加會議。經過評審,一致同意將麗江古城及平遙古城、蘇州古典園林列入推薦申報的預備名單;

1995年9月29日至10月6日,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鄭孝燮、阮儀三、鮑世行等到麗江古城考察評估;

1995年12月,麗江縣政府辦公室發出通知,成立「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組」,陳矼為組長,張輝、司晉雲、李錫為副組長,並從城建、文化等部門抽調段松廷等14人為成員,工作組下設文字、圖片、圖紙、錄象等4個小組;

1996年 2月3日麗江發生芮氏7.0級地震,古城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全縣工作重點轉入「抗震救災」;

1996年2月16日,世界遺產中心官員梁敏子和教科文組織文化專員理察在郭旃陪同下考察麗江古城進行。他們認為,地震雖使麗江古城遭受了重創,但古城的風貌、格局、民居等基本要素猶在,聯合國方面將繼續支持麗江古城的申報,並將對古城申報及恢復重建提供緊急援助;

1996年3月20日,申報工作組恢復工作;

1996年4月20日,申報組完成了近20萬字的申報文本初稿,電視片《中國麗江古城》,500多張照片,並委託雲南工業大學部分師生測繪了古城街道、水系、橋樑、重要民居的圖紙120多張;

4月23日,麗江縣召開會議,審查通過了申報文本初稿。4月25日,地委、行署召開會議,審查通過了申報文本初稿;

4月28日,和炳壽、陳矼等人赴昆明匯報情況;4月29日,省建設廳在昆明召開專家評審會,對麗江古城的申報文本進行評審、論證,並一致通過;

5月7日,建設部在北京召開專家評審會,審查麗江、平遙古城的申報文本,對麗江古城申報文本做了充分肯定,並提出了修改意見;

5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到麗江地震災區視察,在古城四方街考察並聽取了申報工作匯報後,作了重要指示;

1996年2月28日起,受省建設廳委託,省城鄉規劃院工作組抵達麗江災區,開始組織編制《麗江古城中心地段震後恢復重建詳細規劃》。5月16日,在昆明向國務院副秘書長何春林、建設部副部長葉如棠作了匯報;受李鵬總理的委託,5月18日,葉如棠再次到麗江考察;6月6日至10日,建設部專家組到麗江古城考察並聽取規劃方案匯報後,方案得以通過,成為指導古城修復的藍圖;

6月10日至13日,教科文組織文化官員木考拉、教育官員尼西海到麗江古城考察;

6月中旬,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文本及材料報送至國家建設部。經李鵬總理簽字後,於6月26日上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清單」預備清單,編號C-311。

1996年12月20日,申報組召開新聞發布會,藉助新聞媒體宣傳、介紹申報動態,推動申報工作順利進行。

1996年12月26日至28日,申報組邀請省內著名的建築、城市規劃、設計及文物專家朱良文、顧奇偉、蔣高宸、殷仁民、王翠蘭、韓先成、邱宣充、張瑛華到麗江考察、鑑定重點保護民居,確定麗江古城將46院列為重點保護民居、66院列為保護民居。

1997年3月1日至3日,申報組再次邀請顧奇偉、李德昭到白沙、束河考察重點民居,將白沙束河6院民居列為重點保護民居,22院列為保護民居。3月11日,縣政府發出《關於公布麗江古城第一批重點保護民居和一般保護民居的通知》,公布了重點保護民居52院、保護民居88院。3月17日上午,縣政府在新義街舉行重點保護民居授牌儀式。

3月31日至4月1日,建設部周日良、付爽、教科文中國委員會馬燕生、省建設廳韓先成等組成的「預驗組」到麗江考察、指導申報最後階段的工作,指出了一些急待整改的問題;

4月2日上午,行署秘書長何金平召集有關部門開會,緊急部署了古城「三線」整治工作,要求相關單位緊急行動,按時完成任務。同時陳矼也安排了古城整治的各項工作;

4月21日至23日,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哈利姆博士在教科文中國委員會景峰、國家文物局詹德華、省建設廳陳錫誠等陪同下,到麗江古城進行評估鑑定;

6月27日至29日,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團會議在巴黎舉行,預審通過今年申報世界遺產清單的項目。哈利姆向會議提交了關於麗江古城的評估報告,評估報告對麗江古城作了高度評價。但因附件不全,會議作出了「麗江古城因資料不全,列入無限期延長」的決定。其實,麗江方面已將附件全部提供給哈利姆,但因哈利姆未到會,無法證明。代表中國建設部列席會議的中國代表團成員陳矼通過向會議解釋、說明,出示有關材料,並在世界遺產中心官員梁敏子的幫助下得到會議主席團諒解,破例將麗江古城由「無限期延長」改為「保留」;

8月21日,在昆明召開「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補充材料評審會」,陳錫誠、韓先城、朱良文、顧奇偉、蔣高宸、郭大烈等17位專家參加會議。

8月27日,補充材料在昆明正式定稿。8月29日,陳矼將中英文補報材料及圖紙報給國家建設部。9月15日,建設部將材料轉報世界遺產中心。至此,補報材料工作結束。

11月29日,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團特別會議審查通過了麗江古城的補充材料;

12月3日下午當地時間19時(北京時間12月4日凌晨2時),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次全體會議正式批准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清單」。


來源:微信公眾號「麗江市博物院」

編輯:和毓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