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控訴生產性侵犯的好萊塢

f小姐missf 發佈 2020-03-05T17:00:38+00:00

|永 遠 別 對 生 活 冷 感 |我不知道怎麼跟你描繪波蘭斯基這人。就是我好好寫稿的最大動力啦~ [About Miss F ]和你一起收集生活靈感 我是F小姐,專欄作家在這兒,跟你分享好物、藝術和生活之美業餘觀察繁華世象如果你對生活冷感,請到F小姐處挂號治療

| 永 遠 別 對 生 活 冷 感 |

我不知道怎麼跟你描繪波蘭斯基這人。

大部分談話錄里,他通常顯得溫文爾雅的,不疾不徐,很難將他跟暴力聯繫。但看他的電影,又會覺得他是個混亂,黑暗,敏感又尖銳的人。

他有極為苦難的童年——見證二戰和反猶主義的猶太孩子,父母喪生在毒氣室和集中營——人們將黑暗視為他所有電影的底色。所以,你能理解他的悲觀主義。他老是揭開人性的黑暗面,挖掘人心底的恐懼,而且毫不掩飾情慾。

波蘭斯基與其兄弟姐妹

1977年,他受邀為一批少女們拍照,因此結識了13歲少女薩曼莎·蓋默,也就是性侵案的當事人,那天,波蘭斯基在朋友家裡,為13歲少女拍私人寫真。眾多控告之中,他僅承認了「非法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這一條。雙方各執一詞。

四十多年後,凱撒將最佳導演頒給波蘭斯基。他沒有到場,他說「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已經向我發出威脅稱他們將公開』處刑』我。」

而台下,女性主義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的女主阿黛拉·哈內爾,憤怒離座,邊咒罵凱撒將獎頒給了「戀童癖」。

阿黛拉·哈內爾離場

1978年,法庭宣布最終結果前,波蘭斯基搭上去往歐洲的飛機,逃離他認為不甚公正的司法制裁。當年的案件依然懸而未決。

我嘗試去描繪完整的圖像。一句話沒解釋好,都可能使我比自己認為的更武斷,自大,殘酷,和無情。

這不止是一單性侵案件。性侵從來不只是關乎性別,性侵案件從來都與權力的博弈有關。而輿論,也是權力的一種。

羅曼·波蘭斯基無疑是個罪人,他理應、必須接受法律的懲處和制裁,沒有藉口。但我有點糾結,到底要怎麼解釋為什麼有人為他辯護。

瞄一眼幾十年間曾為他辯護的名單,會看見好些讓你驚掉下巴的名字:蒂爾達·斯文頓,伊莎貝拉·於佩爾,梅麗爾·史翠普。

波蘭斯基只要一踏入美國國境,就會被拘捕。但亦是這一片土地,給他過最高讚譽。

2003年,他憑藉反戰題材《鋼琴師》拿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當年,美國正深陷伊拉克戰爭,當年的關鍵詞是反戰。

沒有人比波蘭斯基更適合談論這題材。《鋼琴師》說的是二戰里波蘭猶太鋼琴師經歷的苦難,而很多細節來自波蘭斯基本人的經歷。

小孩躲避德軍的監視,鑽過矮牆的窟窿把物資運回家裡,波蘭斯基也這麼做過。被轟炸後的城市街道,全都成了廢墟,就如他記憶中那樣。

電影《鋼琴家》

德軍隨機抓取猶太人,往他們腦袋射子彈。猶太人裡邊的警察,沒有對同胞施予同情,反而相互戕害。戰爭中的百姓,盲目,愚昧,無知,像等待屠宰的豬只。鄰居或家人突然消失,每天都在發生……七年以前,當別人邀請他拍《辛德勒的名單》,他不敢答應。

《鋼琴師》得了奧斯卡,電影人為他起立鼓掌。

2003年,《鋼琴家》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波蘭斯基因為被通緝無法前往現場領獎。梅麗爾·斯特里普起立為他鼓掌

人們崇敬波蘭斯基,因為他身上烙印的,是時代苦難的記憶。似乎他的存在,提醒他們歐美大陸的上空,始終漂浮著歷史的幽靈。尤其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來了。

所以人們需要波蘭斯基來修補歷史的傷口。當晚人們的掌聲,看似情有可原。不管承不承認,《鋼琴師》是部好作品,劇本冷制克制,卻有沉厚的反思,沒有煽情。

波蘭斯基的故事不止這些。

波蘭斯基很擅長隱喻,擅長以小見大。看他的電影,常常有這樣的感覺,他刻畫的人物,許多都暗指現實社會的命題。階級,腐敗,等等等等。

他不時出現在影片當中,充當過幾次主角。

《唐人街》中,波蘭斯基用小刀割破了尼科爾森的鼻子

他敏感,憂愁。票房總是大賣,好萊塢愛他,但他一直覺得自己是異鄉人。哪怕在美國,所謂聯合國國度,他從來沒有真正融入。他始終是被凝視的。「個頭矮小的,有濃重口音的,邪惡的波蘭猶太人」。

1969年,他的妻子沙朗·泰特被極端宗教組織刺殺。美國民間甚至有人猜測,波蘭斯基就是殺害妻子的殺手,不然為何電影出現邪教?波蘭斯基一邊面對喪妻之痛,一面辯白自己不是兇手。

波蘭斯基與妻子莎朗泰特

那是當年轟動全球的娛樂圈大案,後來成了昆汀的《好萊塢往事》的素材。昆汀給他一個光明的結局。嬉皮士被兩主角用武力取勝了,而鄰居波蘭斯基和他的妻子,從來沒有遇見過可怕的事。

這單案件,也是美國嬉皮士年代的轉折點——人們不再相信在嬉皮社會他們可以毫無保留地享有大同了。

電影《好萊塢往事》

1976年,妻子去世七年以後,波蘭斯基自導自演《怪房客》,飾演一個外鄉人,他獨自來到巴黎找家公寓住下——現實里,他是獨自來美的波蘭猶太人。這座公寓之中,有很多苛刻,挑剔的住客。他雖小心翼翼,但仍擋不住鄰居們的刁難和人格指責,最後精神失常——仿佛他妻子去世以後他在美國的處境。

電影《怪房客》

此時,案件還沒發生。

人們會同情波蘭斯基的原因,已經說完了。現在我想強調的是,這與他脫罪一點關係都沒有。

事實上,很多年來,波蘭斯基都不覺著自己做錯了。在證詞里,波蘭斯基堅持女孩自願與他發生性關係。

紀錄片《羅曼·波蘭斯基:被通緝的與被渴望的》

波蘭斯基是怎麼想的呢?

我幾乎快把他的作品翻遍了,企圖在他的電影和經歷裡面尋找答案。

真的有。

1994年,波蘭斯基的《不道德的審判》。女主角波利塔年輕時曾被神秘男子性侵,她被蒙著眼,不知道罪犯是誰。

新鄰居米蘭達前來拜訪,波利塔很快就認出了他,憑著他的氣味,還有他車裡的磁帶,認定米蘭達是當年強姦犯——就算米蘭達有不在場證明。

波利塔將米蘭達綁在家中,對他動用私刑,發起道德審判,但她跟本無法證明米蘭達就是當年的施暴者,甚至搞不清幻想和現實,到底自己有沒有被施暴過?

電影《不道德的審判》

毫無疑問,這是波蘭斯基對自己的辯護。

波蘭斯基的電影,非常明顯的男性視覺。他片里的女主角,大多是性感尤物,通常有濃厚的復仇的慾望,有血腥的本質。如果你問他為什麼電影里老是有性感妖媚的女性形象,為什麼男女的慾望是常有的橋段,他大概會用《穿皮裘的維納斯》里的台詞回答你:美。

電影《穿皮裘的維納斯》

如果看過足夠多性侵案件,你該會跟我想法相似:在權力不均衡的情況下,下位者,像13歲女孩,很難表達絕對的拒絕,礙於下位心理,礙於自身保護意識薄弱,所以法律規定不可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

紀錄片《羅曼·波蘭斯基:被通緝的與被渴望的》

波蘭斯基認為只是「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當時許多媒體,對當事人的態度是受害者有罪論,「明知圈子是那樣的,你媽為什麼還把13歲女兒扔進去?」

這是我看見最惡臭的評論。但可見的是,當時美國娛樂圈,就是這麼惡臭。試想一下,為什麼雜誌要設置這樣的專題,讓大批14歲以下的少女拍攝私人寫真?這些少女,全都是被消費的色情的產物。

是這些年來,性別意識更平衡了,我們才發現歷史的惡毒。

非常後來,波蘭斯基才覺得自己當年做錯了,他親筆寫信給薩曼莎,「對不起,這是我的錯,不是你母親的錯,對你的經歷我很抱歉。」這是訪談里薩曼莎透露的,但具體是在哪一年波蘭斯基寫這封道歉信,我們不得而知。

用2020年的目光回望,美國娛樂圈本身就是惡臭的。他們不覺得娛樂圈裡的性交易有什麼好掩蓋的。圈中有那麼多想憑藉權力攀達頂峰的女人?而這種惡臭,在2019年的韓國娛樂圈大事件仍能看見。

從奧斯卡給波蘭斯基頒獎,到去年奧斯卡除名波蘭斯基,隔了15年。

如今波蘭斯基被厭惡,被警告,同樣來源於歷史的傷口需要被修補。這麼多年好萊塢的結構性暴力,終於被擺上歷史的舞台。波蘭斯基是其中一個角色。

波蘭斯基的本身,證明著多年以來,在好萊塢,以及全球娛樂圈,與性別有關的結構性暴力,始終被忽視,被認為小題大做。

相對於民族記憶,戰爭和平,又或者種族話題,女性主義的話題是被輕視的,太留於私人敘述的場面,女性的抗爭和控訴,永遠顯得不夠高深不夠偉大,成不了best picture。只限於小群體的吶喊。

但就我看來,性別話題不比國家/戰爭/種族的更低級。它是人類歷史的大命題,是關於人的存在和權利的命題。

電影《唐人街》

如果藝術家的身份能左右司法,那司法獨立性也不復存在。

沒有人擁有特權,侵犯權利,應該聽憑罪過,承受懲罰。當權者不行,波蘭斯基也不例外。

來聊個五毛錢的天

在網上見到各種評論

也有人認為藝術與道德應該分開

有人覺得可以拿最佳影片,但不能是最佳導演,也決不能拿終身成就

你怎麼看?

就是我好好寫稿的最大動力啦~

[About Miss F ]

和你一起收集生活靈感

我是F小姐,專欄作家

在這兒,跟你分享好物、藝術和生活之美

業餘觀察繁華世象

如果你對生活冷感,請到F小姐處挂號治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