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的8種思維

加米穀大數據 發佈 2020-03-05T05:12:13+00:00

我總結了8 種數據分析的思維,並用一些小故事進行舉例說明。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對比通常有兩個方向,一個縱向,是指不同時間的對比,比如用小明上次考試的成績與這次進行對比。

數據分析的思維主要有哪些呢?我總結了 8 種數據分析的思維,並用一些小故事進行舉例說明。

來源:搜狐數據分析號


1. 對比思維

在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對比思維其實是隨處可見的。

比如說,小明某次期末考試的成績不好,英語只得了 30 分,小明的媽媽對他說:「你上次考試英語考了 70 分,這次怎麼就考得這麼差?你看你的同班同學,這次都考 80 分以上。」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對比通常有兩個方向,一個縱向,是指不同時間的對比,比如用小明上次考試的成績與這次進行對比。一個是橫向,是指與同類相比,比如拿小明的同班同學進行對比。

2. 細分思維

細分可以說無處不在,大到宇宙可以細分,小到原子核也可以細分。人生的大目標可以細分,某次小考試的成績也可以細分。

比如說,小明某次考試的總成績不好,細分一看,發現其他科目的成績都不錯,只有英語成績特別差,只得了 30 分,從而拉低了整體的成績。

這個例子就是把整體考試成績細分為具體的科目。在數據分析的工作中,細分的緯度主要包括時間、地區、渠道、產品、員工、客戶等。杜邦分析法、麥肯錫的 MECE 分析法本質上都屬於細分思維。

3. 溯源思維

有時候,即使運用了對比思維和細分思維,依然分析不出來結論,怎麼辦?

此時可以試試溯源思維,追溯數據源的詳細記錄,然後基於此思考數據源背後可能隱藏的邏輯關係,或許會有意外的洞察。

比如說,小明的媽媽通過對比思維,知道了小明的考試成績不好,通過細分思維,也知道他是英語沒考好,但是依然不知道他當時為什麼會沒考好。通過跟小明談心,詳細了解他當時考試的詳細情況,發現他當時肚子不舒服,無法集中精力答題,導致很多本來會做的題目都做錯了。談心之後,小明的媽媽對他表示理解,從此更加關心小明的身體狀況,他們之間的感情加深了,小明的成績也變得越來越好了。

如果不斷用溯源思維去分析,那麼對數據的敏感和業務的理解也能逐步加深。

4. 相關思維

在大數據時代,核心就是相關思維,這種思維是建立在相關分析的基礎上。

啤酒與尿布的故事,是一個相關分析的經典案例。這個故事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沃爾瑪超市中,當時沃爾瑪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數據倉庫系統,為了能夠準確了解顧客在其門店的購買習慣,沃爾瑪對其顧客的購物行為進行購物籃分析,想知道顧客經常一起購買的商品有哪些。

沃爾瑪數據倉庫里集中了其各門店的詳細原始交易數據。在這些原始交易數據的基礎上,沃爾瑪利用數據挖掘方法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一個意外的發現是:跟尿布一起購買最多的商品竟是啤酒。

經過大量實際調查和分析,揭示了一個隱藏在「尿布與啤酒」背後的美國人的一種行為模式:在美國,一些年輕的父親下班後經常要到超市去買嬰兒尿布,而他們中有30%~40%的人同時也為自己買一些啤酒。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美國的太太們常叮囑她們的丈夫下班後為小孩買尿布,而丈夫們在買尿布後又隨手帶回了他們喜歡的啤酒。

在大多數情況下,一旦我們完成了相關分析,而又不再滿足於僅僅知道「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就會繼續向更深層次的方向,去研究因果關係,找出背後的「為什麼」。

5. 假設思維

當我們還沒有足夠的數據和證據來證明某件事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大膽假設,然後再小心求證,驗證假設是否成立。

比如,有一天,小明去買水果,跟買水果的阿姨之間有一段對話。

小明:「阿姨,你這桔子甜不甜?」

阿姨:「甜啊,不信你試試。」

小明:「好,那我試一個。」

小明剝開一個桔子,嘗了一口:「嗯,不錯,確實挺甜的,給我稱兩斤。」

這個故事只是一個簡單的類比,不必深究細節。從中可以看出假設檢驗的基本思維過程,首先,小明提出假設:桔子是甜的;其次,隨機抽取一個樣本;然後,檢驗是否真甜;最後,作出判斷,確認桔子是真的甜,所以就購買了。

在數據分析中,假設思維的專業術語叫假設檢驗,一般包括四個步驟,即:提出假設、抽取樣本、檢驗假設、作出判斷,在這裡我們就不展開去講那些專業術語了。

6. 逆向思維

有時候,我們需要打破常規的思維模式,從相反的方向來思考問題。我們接著講小明的故事。

有一次,小明去買西紅柿,跟阿姨之間又有一段對話。

小明:「阿姨,你這西紅柿多少錢一斤?」

阿姨:「兩塊五。」

小明挑了3 個放到秤盤:「阿姨,幫我稱一下。」

阿姨:「一斤半,3 塊7 毛。」

小明去掉其中最大的西紅柿:「做湯不用那麼多。」

攤主:「一斤二兩,3 塊。」

小明拿起剛剛去掉的那個最大的西紅柿,付了7 毛錢,扭頭就走了……

你看,運用逆向思維,有時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 演繹思維

演繹思維的方向是由一般到個別,也就是說,演繹的前提是一般性的抽象知識,而結論是個別性的具體知識。演繹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三部分組成。

以物理學上一個常識為例。

  • 大前提:金屬能導電。
  • 小前提:銅是金屬。
  • 結論:銅能導電。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 金屬能導電),小前提是研究的特殊場合( 銅是金屬),結論是將特殊場合歸到一般原理之下得出的新知識( 銅能導電)。

8. 歸納思維

歸納思維的方向與演繹正好相反,歸納的過程是從個別到一般。

還是以金屬能導電為例。

  • 前提:金 能導電,銀 能導電,銅 能導電,鐵能導電,……
  • 結論: 金屬能導電。

數據分析的過程,往往是先接觸到個別事物,而後進行歸納總結,推及一般,再進行演繹推理,從一般推及個別,如此循環往復,不斷積累經驗。

總結

本文總結了數據分析的 8 種思維,分別是對比、細分、溯源、相關、假設、逆向、演繹、歸納,充分運用好這些思維,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相信都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以上,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啟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