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黑科技」

文物上的文明 發佈 2019-12-30T06:07:33+00:00

秦朝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秦直道實景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從雲陽修建一條通往九原郡的道路,全長700多公里,這條道路也就是所謂的「秦直道」。關於建造秦直道的目的目前存有多種說法,其中較為流行的說法包括「為了出巡便利」、「作為運兵通道」和「作為交通線路」等。

秦朝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秦直道實景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從雲陽修建一條通往九原郡的道路,全長700多公里,這條道路也就是所謂的「秦直道」。
關於建造秦直道的目的目前存有多種說法,其中較為流行的說法包括「為了出巡便利」、「作為運兵通道」和「作為交通線路」等。
該工程由蒙恬負責修造,由於該路線地形複雜,道路險峻,工程進展緩慢。直至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蒙恬被秦始皇賜死時,秦直道仍尚未完全修通。
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陽,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穿越14個縣,700多公里。路面最寬處約60米,一般之處也有至少20米寬。
秦二世即位後繼續興建秦直道,但史料並未記載秦直道的建成時間,同時也沒有記載秦直道的具體路線。秦朝滅亡後,秦直道至隋唐時期依然繼續提供交通服務。
有觀點認為昭君出塞時所走的路線即為秦直道。清朝年間,秦直道逐漸荒廢,失去了作為交通幹道的作用。
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靈渠


靈渠示意圖

靈渠示意圖
靈渠,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現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在古代又被稱為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
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公元前214年,也就是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軍就攻克嶺南地區,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除軍事用途外,靈渠還聯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成了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自秦以來,對鞏固國家的統一,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密切加強各族人民的往來,靈渠都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
關中地區大型水利工程——鄭國渠
鄭國渠屬於最早在關中地區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余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

鄭國渠在戰國末年由秦國開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由於是鄭國設計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們稱其為「鄭國渠」。
鄭國渠修成後,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面貌, 「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進行灌溉,增加土質肥力,農業因此而迅速發展起來。雨量稀少,土地貧瘠的關中,從此變得富庶甲天下。


驚為天人的冶煉技術


秦朝冶煉工人工作的畫面
秦軍能夠一統天下,其武器的先進程度要歸功於當時的冶煉技術。
秦朝的冶煉行業有一個口訣,相當於是對冶煉技術的一個「技術性總結」:
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
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
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

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
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
二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鑑遂之齊!
意思是:
六分金水裡面有五分青銅,一分錫的話,那麼這種金水可以用來做鐘鼎之用,因為這種金水硬度較差;
五分金水面裡面有四分青銅,一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可以用來鑄劍之用,因為這種金水的硬度和柔韌性都比較適中;
四分金水裡面有三分青銅,一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就可以用來做矛、戈、鈹、戟等長件兵器,因為這種金水的硬度比較高;
三分金水裡面有二分青銅,一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可以用來做一些重兵器,因為它們的硬度更高;
五分金水裡有三分青銅,二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就有可能拿來做箭頭一類的小兵器,因為這種金水的硬度實在太高了,以至於無法拿來做大件器具;
而二分金水裡面青銅和錫各占一半的話,就只能用來做鑿這類東西,因為這種金水的硬度最高,不能做其它的東西,只能用來做鑿子之類的工具!
這樣的「技術性總結」差不多是規範了當時各種鑄造器具的用料比例,再加上秦法嚴格的規定,使得當時的冶煉技術能很好地為軍事及生產活動做服務。
···
秦軍「狙擊手」的神器——秦弩

秦弩部件示意圖

「弩者,怒也言其聲勢威響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弩源於弓,威力又遠遠大於弓。在秦代,秦弩的製造實行了機械化大規模生產。
秦代弩的種類在戰國弩的基礎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秦俑坑發現的弩弓遺蹟多達數百處。從完整的弩弓遺蹟判斷至少應有三種不同形制的弩,弩弓為木質均已腐朽,朽木殘長約130至140厘米,弩臂也已腐朽,末端安有青銅弩機,弩機通高16.5厘米,望山(瞄準鏡)高5.5厘米。
秦弩出土時裝在用麻布製作的弩衣內,木質部分雖已腐朽,但青銅弩機出土後仍然活動自如,表明秦代弩機的製作工藝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
御匈奴於北山之外——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為了防禦匈奴,秦始皇32年(前215年),命大將蒙恬在北方大規模修築長城。
在修筑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之間用以「互防」的長城被拆毀:「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秦始皇本紀》)
aa
史記
作者:司馬遷
此篇內容在十二本紀.秦始皇本紀
秦長城的範圍大致為:西起於甘肅省岷縣,沿洮河向北至臨洮縣,由臨洮縣經定西縣南境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
固陽縣境內的秦長城,長達120公里,橫穿固陽三個鄉鎮。它多半修築在山巒的陰面半坡上,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就地取材。
保存較為完好的秦長城是固陽縣九分子鄉那一段,長約12公里,城牆外側有5米高,內側有2米高,頂寬2.8米,底寬3.1米,牆體多以黑褐色厚石片交錯疊壓壘砌而成。
通過對此段長城的勘察,還可以看出,當時築長城的民工和駐兵是把附近的山石一塊塊切割下來,磨平後,再干砌在城上,每塊石片重量約有五、六十斤,輕的約有十餘斤。這樣干砌起來的長城,歷千年而不塌。歷經2200多年的風吹日曬、雨雪沖刷,長城石塊原來所用的青色、半黃色石料,現在表面已蒙上了一層黑色、棕黑色的氧化物。

···
沿用至今的數學口訣——九九乘法表

湖南省龍山縣出土的里耶秦簡中,有一份九九乘法表。這份乘法表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乘法表,比埃及的早了將近600多年。
這份九九乘法表共由3枚秦簡組成,每枚木牘上豎行的數字連起來就是一個乘法運算。更為驚奇的是,裡面還涵蓋了「二半而一」這樣的分數運算,比如出現了二乘以二分之一等於一這樣的算術。
這份秦簡乘法表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根據裡面的乘法口訣來看,說明早在秦朝時期,中國人就已經熟練掌握了乘法交換律,並把它應用於社會生活所需的各種計數中。
這份九九乘法表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中國的基礎教育方面,中國人幾乎都在兒童期就由九九乘法口訣表進行數學啟蒙,是數字運算的最基本工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