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後期為什麼不積極引進歐洲火炮技術?

夜讀史書 發佈 2020-03-06T19:08:58+00:00

火炮發源於中國,早在宋朝時期,宋軍就裝備了最早的火炮——霹靂炮。不過,在此後數百年時間裡,中國的火炮技術發展極為緩慢。

火炮發源於中國,早在宋朝時期,宋軍就裝備了最早的火炮——霹靂炮。不過,在此後數百年時間裡,中國的火炮技術發展極為緩慢。反倒是世界另一端的歐洲在得到火藥技術後,迅速將其應用到實戰中,並研製出了真正具備實戰意義的火炮。到了明朝中後期,歐洲的火炮技術已非常發達,他們製造出來的火炮不僅射程遠、威力大,而且精準度也遠勝過明朝的各種火器。

到了十七世紀初期,歐洲人已經頻繁出現在明朝的沿海地區進行各種貿易以及傳教活動了。歐洲人在科學、天文、算術等方面的成就讓少數明朝有識之士大感佩服,其中尤其使明朝人感到震撼的就是歐洲的火炮威力巨大。相比之下,明朝軍隊中裝備的火炮就顯得不值一提了。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中被後金打敗。當時已成為天主教徒的明朝河南道御史徐光啟上書朝廷力主引進歐洲先進的武器技術才是增強明朝軍事實力的最佳捷徑。徐光啟主張從澳門的葡萄牙商人那裡大量購進火炮,並聘請葡萄牙炮師到明朝軍中任職,向明朝炮手傳授最新火炮技術。由於當時西洋火炮的威力已經廣為人知,因此朝廷獲准了徐光啟的請求,答應引進七名葡萄牙炮師和一名通事,以及16名隨行人員北上京城。

明朝引進的火炮在戰場上第一次大顯神威當屬天啟六年(1626年)的「寧遠之戰」。當時後金八旗軍在大汗努爾哈赤的率領下向寧遠城發起猛攻。由於此前後金八旗軍在戰場上攻無不克,因此許多人都認為明軍在此戰中必定也是凶多吉少。關鍵時刻,寧遠守將袁崇煥命令手下將城中的十一門「紅夷大炮」放置到城牆上對後金軍發起猛烈炮轟。後金軍在巨炮的攻擊下潰不成軍,最終不得不選擇撤軍。

按理說,從歐洲引進的火炮在戰場上大顯神威之後,明朝應該加大這方面的投入。畢竟當時明朝面臨著很大的軍事壓力,改善武器技術顯然能極大緩解這種壓力。可是明朝引進歐洲火炮的政策在此後卻幾乎停滯不前,直至明朝滅亡,火炮在明軍的武器裝備中都只扮演著不重要的角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明朝之所以在引進歐洲火炮技術方面止步不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統治階層太過保守導致的。在徐光啟第一次提出僱傭葡萄牙士兵的時候,朝堂上就引發了激烈的爭議。許多人擔憂擁有先進武器的外國士兵可能藉此機會打探朝廷虛實並反制明朝。徐光啟好不容易力排眾議,終於被允許引進第一批葡萄牙炮師進京。可是在隨後的演習中,火炮卻出現了炸膛,一名葡萄牙炮師當場死亡,三名中國助手受傷。引入火炮計劃被迫中止。

後來經過徐光啟的不斷努力,明朝才斷斷續續從澳門的葡萄牙人手裡購入了幾批火炮,其中就包括在「寧遠之戰」大顯神威的「紅夷大炮」。

「寧遠之戰」後,火炮給明朝高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光啟趁機上疏皇帝請求聘請更多的葡萄牙士兵和購買更多火炮。然而正當一切都逐步走上正軌的時候,崇禎四年(1631)山東發生了「吳橋兵變」,12名葡萄牙士兵被殺,徐光啟的得意弟子、明朝火炮專家孫元化也因鎮壓兵變不力被斬首。

「吳橋兵變」對明朝影響極大。叛將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在兵敗後渡海投靠了後金,並將明朝已掌握的火炮技術也一併奉上,使後金也獲得了跟明朝威力相近的火炮。而明朝這邊在殺了孫元化後,火炮事業幾乎陷入停滯。已到古稀之年的徐光啟面對一團亂麻的朝局也已無力再做出什麼改變了。大明王朝最後十餘年時間就在內部激烈的黨爭中一步步走到了盡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