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人生宣言——我命由我不由天

地球旅客 發佈 2019-12-30T04:48:07+00:00

洛陽龍門盧舍那佛,以武則天為原型雕鑿隋唐時期,有這麼一層關係背景,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制度,一種現象,一個階層。


隋唐時期,有這麼一層關係背景,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制度,一種現象,一個階層。

總之,就是這麼一個銅牆鐵壁的綜合體,很奇妙地關聯了三件事,分別是武則天的出生、成為皇帝的機遇,並且最終演變成武則天對歷史最大的功績。

這個東西是什麼呢?

早在兩漢時期,社會就出現過累世公卿,一家幾代人都是高官侯爵,但這情況似乎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重視。

魏晉時期還整起九品中正制,即選拔人才不靠科舉考試,而是靠當地官員推薦。

不難想像,這種制度一定會快速被有權勢的家庭利用,通過這個制度,權貴家族能徹底掌握命運的秘鑰。書香門第之家和本身為官的家族互相聯姻舉薦,掌控學習資源而擁有絕對的知識優勢,又以知識就是力量占據朝廷要職,形成龐大的貴族體系——門閥士族。

簡單說,這樣的家族世代為官、世襲封爵,從各方面都能找到優越感。

王羲之就出生在東晉大士族王氏之家,生來就是妥妥的官二代,直接贏在人生起跑線,可謂從古至今都是存在的。

到了隋唐,門閥士族已經獲得極高的地位和權勢,這幫人有多作呢,除了朝廷上下有他們的話語權外,他們有些人甚至不屑於跟李唐聯姻,認為皇帝家的血統不夠純正。

然而,在當時被看做最尊貴的李、崔、盧、鄭、王五姓七望中,李淵也是出自李氏一族啊。

所以,這些世家大族至少有兩方面明顯影響,其一,對社會大眾是不公平的,猶如印度的「種姓制」一樣,人們以姓氏和家族區別高低,只要你不是來自名門望族之家或者有點什麼關係,就沒人把你當回事。

其二,在官場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些盤根錯節的勢力插足在皇權左右,連皇帝也要敬畏幾分,手腳施展不開的時候就會讓人很不爽。

後來你就會知道,當皇帝不爽的時候,武則天才有了插手皇權的機會。

如果沒有隋煬帝大興土木,武士彠(舊音讀yāo)就不會因為販賣木材而迅速暴富,那麼他就沒錢買官混進軍營,唐國公李淵率軍經過山西時,武士彠就不會有機會熱情款待這位日後的大唐開國皇帝,武則天大機率根本就不會出生。

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奪天下的時候,武士彠雖沒有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但他在後方出錢出力也算是功勳卓著,李淵成為唐高祖後,他倆關係都保持得不錯。

一個問題就在武士彠的面前誕生了。

雖然他從一介草民混到了皇帝跟前,但門閥士族的風氣,讓他怎麼都會被人家看扁一眼。

巧的是,武士彠忽然中年喪妻,唐高祖李淵便親自牽線,把隋朝皇室的後裔楊氏介紹給了武士彠,目的就是讓這個家庭也有了幾分新貴的氣質。

楊氏一共跟武士彠生下三個女兒,大女叫武順,後來被追封為韓國夫人,末尾還要登場。二女兒和三女兒的名字史書都沒有詳細記載,我們姑且叫二妹和三妹。

三姊妹的童年都比較幸福,武士彠到處做官,看遍神州大地的風景,楊氏出生皇家,筆歌墨舞、熟讀史書都不在話下。一個優異的家庭,製造點優秀的兒女,應該還是比較容易的。

至少,二妹就展現出了一種品質,就是敢,不怕事。

635年,武士彠去世。在這個大家族裡,楊氏帶著三個女兒受盡武士彠前妻兒子的冷落欺凌,心灰意冷地搬回長安,寄人籬下,日子很不好過。

但作為功臣的後人,十四歲的二妹很「榮幸」地入宮了,並直接做了才人。二妹就是後來的武則天

對很多進宮的人來說,宮禁雖只是幾重紅牆,但這輩子基本有進無出。武則天離家的時候,她媽哭得死去活來,武則天卻不屑地說:「侍奉聖明天子,豈知非福?」

另外還有一件事也非常能體現武則天的性格。

當時李世民養了一匹烈馬名叫獅子驄,世民很喜愛,卻感嘆無人能把這匹馬馴服。

在沉默的大多數面前,武則天挺身而出,聲稱自己能馴服這匹馬,首先她要用鐵鞭抽丫的,不服就用鐵錘砸它腦袋,再不服就一刀封喉。

武則天的形象似乎已經躍然而出,那是一個幾分嫵媚又英姿颯爽的姑娘,她膽識過人又不怕冒險,就算出風頭賭一把也在所不惜。

這樣的性格是武則天的父母用眼界和學識給她的,能在皇上跟前有這樣的舉止,已經超越了那個年代大多數平凡的女孩。

擁有此番性情的人,一定會用義無反顧的方式走一生,而無論通往哪個方向,都能轟轟烈烈。

只是,唐朝的女人,能走的方向只有嫁人一條路。

於是,這就不是武則天的能力範圍的事了。她的性格,唐太宗不喜歡。唐太宗喜歡長孫皇后那樣的,知書達理,善解人意,不干涉政事卻懂得巧妙化解危機,是皇帝的賢內助和溫柔知己。

呵,雖然武則天也是讀書人,但那股張揚的練家子氣怕是藏不住的。

唐太宗雖然賜名「武媚」,但不一定真說武則天千嬌媚人,這個名字如同今天的「小可愛」、「小機靈」一樣,聽著甜但沒啥分量。遇到渣男,他有好多個「小可愛」你都不知道。

人家不喜歡,一百個武則天也沒有辦法啊,在唐太宗跟前沒戲就是沒戲。

唐太宗的繼承人李治雖說有點懦,但絕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李治在位時不僅打開了「永徽之治」,並且在軍事上向西大破西突厥,向東收拾高句麗,北至貝加爾湖,南過越南橫山,從朝鮮半島到裏海,整個唐朝版圖在其手上劃拉到最大。這總得心服口服吧。

但也是因為懦,李治跟父親的喜好完全不同。比如來自顯赫世家關隴貴族的王皇后,端莊穩重,謹言慎行,培養一下也是個盡職盡責的皇后,但李治就不喜歡她。

而性格驕傲強勢的蕭淑妃卻深得李治青睞,蠻橫女友反而讓李治充滿眷戀感。

武則天能俘虜李治的心,可以說是一種必然了。愛情這東西,真是不好說呀。

唐太宗面前,武則天一無可取。唐高宗面前,對武則天則一見鍾情念念不忘。

性格與機遇能契合上,這是人生開掛的重要訊號。

《唐後行從圖》中的武則天

​唐太宗駕崩以後,武則天被迫去感業寺做了尼姑。李治想見她,卻也不敢隨便把她接回來。

這時候,王皇后順水推舟幫李治將武則天帶回了宮中。

看起來很蠢,實際王皇后考慮也很周全的:

1、讓武則天轉移皇上的視線,達到冷落蕭淑妃的目的。

2、武則天出身暴發戶之家,沒有社會地位。

3、武則天是唐太宗的才人,不可能再嫁唐高宗,興不起大浪。

4、是自己把武則天接回宮的,必然會受到武則天的感恩戴德。

不過王皇后手腳盡斷被丟在酒缸的時候,一定不稀罕這份「湧泉相報」。所以千萬不要低估任何對手啊。

武則天剛回皇宮的時候,對誰都特別好,迎合上級,團結下屬,口碑十分好,地位也一下就上來了。大概就是想要贏得尊重,先要尊重別人。

同時,此時的武則天不再是那個馴馬的衝撞少女,除了保留那份英武,她還多了歲月的磨鍊,隱忍的成熟,儘管蕭淑妃也有她那份鋒芒畢露,但更是一個低段位選手而已,輕鬆就被淘汰出局了。

李治繼位時,有多位元老級人物輔政,其中就有德高望重的國舅長孫無忌。李治想讓武則天做皇后時,給長孫說了無數好話,送了幾車的厚禮,他老人家卻完全不買帳。

無論是李治想接回武則天,還是想重新立皇后,能做主的都不是他自己。這和一開始提到門閥士族就關係起來了。王皇后和長孫無忌的背後,都是一大股貴族利益虎視眈眈,李治得罪不起,敢怒不敢言。

長孫無忌可能是這麼想的:

1、武則天出身暴發戶之家,沒有社會地位。

2、就算換皇后,也是換我們整個利益集團的內部人。

3、這次皇上要武媚做皇后,下次難保還有劉媚、陳媚要上位,一朝攤上,沒完沒了。

直到有一個始終保持迴避的人,成功點醒了李治。

這人就是唐朝名將李勣(jì),主握軍權,是唐朝開疆拓土的重要將領。當宰相和文武百官為皇上換皇后的事鬧得不可開交時,李勣就一直稱病。

直到李治親自問他:你對我這事兒,咋想的勒?

李勣躬身答道:莫問我,那是皇上你自己的家事。

李勣的回答卻讓李治如雷貫耳,是啊,堂堂一皇上,換個老婆請示這請示那,還要拿到朝堂上眾人分析,煩不煩。那些元老和託孤老臣們,你們還是趁早下崗吧。

因此,本是立武則天為後的事,變成了李治清理朝廷世家大族權勢的重戲。

李治為了鞏固皇權,武則天為了保住地位,前者有權利頭腦,後者有膽識氣魄,兩個人同仇敵愾,擰成了一股繩,啥也不說了,向一切傳統貴族勢力開炮!

做了三十年宰相的長孫無忌,絕不會想到自己會被扣上「謀反」的罪名,被迫在他鄉自殺離世。

貴族時代即將沒落,一個全新的時代將冉冉展開。

或許這不是武則天的本意,但屬於她的時代也隨之到來了。

《武則天》情景劇中的刀山火海

664年,武則天經歷了一次重大危機。

當上皇后以後,武則天那種跳乍的性格又流露出來,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就說皇上剛打算做點啥,武則天就馬上出來主張說:皇上你不要那樣,皇上你也不要這樣,你聽我的。

李治覺得很煩,就打算廢后。詔書都寫好了,武則天才聽聞消息連忙趕來,梨花帶雨地哭述夫妻之情,李治心一軟,就算了。

這個事也給武則天一個提醒,李治只需要一張詔書,就能讓她一樣睡在酒缸里,想平安到老,就要掌握絕對的大權。

此後,武則天更加小心,垂簾聽政,既熟悉國事,又防患於未然。某個意義上講,武則天覺得還是自己當皇上好啊,再也不用提心弔膽了。

沒有女人當過皇上?那我試一試啊。

到674年,武則天建議李治兩人雙雙改名為「天皇」、「天后」。這文字遊戲很巧妙,皇上其實還是皇上,但皇后的地位似乎更高了。

675年,李治病重,但他沒有傳位太子,而是讓武則天攝政。李治是這麼考慮的:

1、把權利給了太子,萬一我病好了,權利也拿不回來了。

2、武則天是個女人,攝政也不能當皇上,權利還在我這裡。

如果說長孫無忌死得很冤的話,在武則天手下,那些撲朔迷離、毫無邏輯的懸案簡直層出不窮。

最著名的就是武則天剛出生的女兒之死,然後嫁禍王皇后一事。

為了皇后之位尚且能犧牲女兒,為了皇位就更沒啥可牽掛的了。

就在李治病重的同年,太子李弘在跟著武則天去洛陽時突然病逝了。怎麼死的又是一個謎題。

接著本來被立為太子的李賢又被扣上「謀反罪」廢為庶人,太子還謀什麼反啊,儘管毫無邏輯但也免不了支出宮廷的命運。

683年,李治駕崩,李顯本來已經即位,結果為了給岳父謀個官位,說了一句不合適的話,旋即被武則天逮住,同樣,貶走。

最後則是生性膽小的李旦為帝,武則天不用看他一眼,直接臨朝稱制,利用酷吏與告密之風大開殺戒,唐朝宗室只有流放和被殺戮兩種選擇。

這一時期,古代超高超大型建築天堂明堂在洛陽屹立,宣示著「天后」時代一輪新的洗牌。

並且早在十年,龍門石窟里那尊以武則天原型修建的盧舍那大佛也已經完工。剩下的事情,就是再全民洗腦一番,諸如大佛轉世一類的,讓踏上皇位的那一步顯得更加自然而然罷了。

武則天登基大典(蠟像)▼

所以整體來說,武則天好像不是一開始就打算做皇上的。

最初她進宮是夢想一份更好的生活。

接著她不甘心承受做一輩子尼姑的現實。

再然後她不想被人當槍使,宮廷遊戲就得面對你死我活的殘酷結局。

再然後她就發現,宮廷對於女人而言,搞不好就是一個死局,上位,被黜,睡酒缸……

要打破這個死局,只能——當皇上?那就上吧。

然而回首武則天做皇上的功績,實在是褒貶不一,眾說紛紜。可能是身為女皇,在那個男權社會裡實在是太艱難了,她推行的任何福利政策,都只能有大棒相隨。

但是,我還是覺得有一件事,武則天是功不可沒的。

或者說,是李治和武則天共同功不可沒的。

當年,李治想讓武則天做皇后,門閥士族們則成功引起了李治的反感,也讓武則天順風順水地成為李治的革命夥伴。

在李治死後,武則天繼續打壓豪門階級,廣開言路,發展科舉,把頑固龐大的既得利益者趕出歷史舞台,讓社會人才晉升渠道全面地打開,狄仁傑就是以科舉選拔出來的優秀人才,至今還在螢屏上活。

大家知道,只有人才的百花齊放,才能迎來下一個嶄新的春天。寒門無貴子這件事,終結在武則天的手上,對後來的社會進步必然是非常有意義的。

但是不論功過,古代女人做皇帝的「弊端」也是非常明顯的。

武則天晚年就面臨了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估計了她奮鬥了大半輩子,打下一片大好江山,眼看形勢不錯的時候,才在電光火石間想到一個大問題——她的武周該如何傳遞下去?

簡單說,就是得找一個武姓的後人繼續做皇帝,否則,這江山不白打了嗎?

武則天為此就相當煩惱,皇位當然是想給自己兒子,但兒子們都姓李啊,半個世紀造起的武周朝代還給兒子就分分鐘再見了。

往娘家人瞅,就只有侄子姓武。這時狄仁傑就出面了,給武則天講:

「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更直白地說,武則天啊,人都有私心的,你要是立侄子,他還不把自己父母抬升為太上皇太后,從來沒聽說過給姑姑建廟堂供奉紀念的。

聽完後,武則天忽然就放下了。放下了選擇,也放下了自己的半生事業,放下了執著,放下了爭鬥。可能此時的武則天無比唏噓吧,看啊,這就是女人做皇帝的意義,要麼死後無人問津,要麼把基業拱手讓人……

相比之下,武則天覺得還是身後事比較重要。反正後面的歲月也看不到了,讓陵墓安安穩穩地有著老公蔭庇,總強過李家人報仇被人鞭撻的風險。

《舊唐書·本紀第六·則天皇后》這樣記載:冬十一月壬寅,則天將大漸,遺制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武則天下詔表示:我不再是皇帝了,我還是唐高宗的皇后,我死後要把我葬在李唐的宗廟裡,跟我老公合葬,我還是李家人。

唐中宗李顯即位後,親自護送武則天靈柩安葬於乾陵,享受了千年的寧靜。至今還有一塊充滿想像與猜測的無字碑講述著武則天波瀾壯闊的過去。

武則天的無字碑▼

不過我覺得最有意思的還是,武則天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有「武則天」這麼個名字。

她是在晚年臨死前才有了「則天大聖皇帝」的尊號,後來名字換了幾次,唐中宗李顯還是保留了「則天」作為開頭,出自《論語》: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大意是,天是最大的,帝堯就是效法上天,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雖說武則天這一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但身死之後卻也並沒有出現「牆倒眾人推」的局面,至少她的兒子李顯還是願意為她講幾句公道話。

關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錯過!

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圖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錄

各平台帳號,搜索「地球旅客」

⬇ 更多好文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