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90後30了!那些30歲突然叛逆的年輕人

壹職有你 發佈 2019-12-30T05:51:14+00:00

2020年,第一批90後就30歲了。在豆瓣上,「#30歲後的叛逆期#」這個熱門話題,已獲得300+萬次瀏覽,700多名網友在話題下講述自己的經歷。主人公1 : 小艾。


2020年,第一批90後就30歲了。

從19年下半年起,自媒體上關於30歲的討論絡繹不絕。年輕人們也自發在網絡社區上,發起一個個30歲相關的話題,渴望在更多真實的個人經歷中,尋找前行的參照。

在這些討論中,「30歲的叛逆」被頻頻提起。在豆瓣上,「#30歲後的叛逆期#」 這個熱門話題,已獲得300+萬次瀏覽,700多名網友在話題下講述自己的經歷。

有那麼一群人,在而立之年,主動放棄穩定可期的未來生活。辭去穩定的工作、或是重新選擇一座城市,走上一條包含巨大不確定性的道路。

主人公1 : 小艾

(微博ID:艾艾艾小艾outdoor)。30歲花光6位數的積蓄登一座雪山,因為那是自己的夢想。辭去工作,選擇自己的興趣領域,開始「戶外」相關的內容創業。

主人公2 : 大跳

(微博ID:葉葉葉葉大跳)。28歲的時候,從穩定的國企辭職,成為一名家庭攝影師。「現在靠攝影的收入還不如當時的年終獎高,但完全不後悔」。


他們30歲的時候發生了什麼


1、為什麼會做出決定改變

小艾:

「我一直是一個變動很大的人,會學很多東西,登山、健身、吉他、書法等等。畢業五年,換了5、6份工作,換了4個完全不同的行業。我喜歡不斷的學習。只不過30歲這一年花光積蓄登雪山、準備開始創業,看似轉變比較大,其實方向就是之前的興趣愛好,之前已經打好了一定的基礎。」

大跳:

「25歲按照父母的想法進了國企,但是在那種環境裡很不開心。被無原由的壓制,每天做的事情看不到價值,感覺自己連個螺絲釘都不是。其實一直想離開。某天在看日劇的過程中,突然覺得要遵從自己的內心。也接觸到英文演講,發現講台上的自己是那麼的快樂,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再加上平時做民宿也有一點收入,也有勇氣辭職了。」

日劇《最完美的離婚》劇照


2、「叛逆」前後有哪些變化

小艾:

「在登山時,真的覺得自己很渺小,撇清了其他所有慾望,只有吃飽和穿暖這種簡單的需求。所以,以前糾結的東西,現在看得更開了。比如說以前看到朋友買房買車,會受到影響,會懷疑自己的方式是不是錯的。現在更有安全感,對那些東西完全不看重了。以前喜歡一個人就非要在一起不可,但現在覺得,不管是多少歲,女性都應該取悅自己。」

大跳:

「我在國企的時候整個人的狀態是收著的,走路低著頭不想被人看到,也不會和同事產生更多的social,不斷地懷疑自己。但現在我好愛我自己啊,每一天都很開心,有時候做夢都會笑得很大聲。整個人的氣場都是向外的,也有了很多長久的朋友。」

3、為「叛逆」作出了哪些犧牲?如何看待這些犧牲?

小艾:

「經濟上的犧牲,同時也一定會失去安穩的家庭。但是對我來說,我只有見過了更大的世界,我才能選擇在一處安穩的停留。我不覺得這些算犧牲,所有的經歷都是在塑造今天的你。我竭盡全力了,不會後悔」。

大跳:

「我現在拍照一個月掙的錢,還沒有我當時一個月的五險一金多。工作不穩定,在這個年紀也不敢生孩子。這些都是非常直接的犧牲。但因為以前是非常穩定的環境,溫水煮青蛙。出來之後,我更有風險意識,也更能理性地認知我與金錢的關係。給自己的枷鎖會少很多,這些都是成長」。

成年人的叛逆是怎樣的?


正如豆瓣話題里所說:「成年人的叛逆針對的不再是老師和父母,而是來自工作、圈層、自我的捆綁」。與青少年盲目憤怒的叛逆不同,30歲的叛逆更克制,也更自我:

1、成年人的叛逆,是對「社會時鐘」的反叛

所謂「社會時鐘」,就是指社會文化所形成的生活節奏,它會迫使每個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按照「社會時鐘」的節奏來生活。

中國人素有「三十而立」的說法,到了30歲,社會文化默認你應該成家立業,進入一種穩定可期的生活狀態。

今天有越來越多的人不贊同「什麼年紀做什麼事」,開始反思「社會時鐘」。被社會時鐘催著走的人,將自己的幸福感寄托在是否跟上了社會時鐘的標準。而今天的年輕人更不願意屈從他人的眼光,選擇自主定義人生節奏。

「30歲也沒有很大吧,還是可以從頭開始一些事情」。


《非正式會談》中對「社會時鐘」的討論


2、成年人的叛逆,是探索精神世界的豐盛與自由


在「#30歲後的叛逆期#」的豆瓣話題下,網友分享的「叛逆」人生經歷大多是關於精神世界的探索:辭去工作花光積蓄,去讀書、旅行、做公益、開圖書館。


今天年輕人對自身狀態反思的價值支點,不在於外部社會的標準,而在於自己的內心:我有沒有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到了30歲這個關口,他們更加在意自己是否真的獨立且自由。他們依然渴望通過重塑自己,讓生命獲得再次成長。


「只要經濟獨立、人格獨立,怎麼樣都不會過得太差的」


隻身走過千山萬水的小艾


3、成年人的叛逆,是不斷權衡、探索後的最終決定

心理學家傑弗里·阿內特在2000年提出「成年初期」理論。成年初期是青少年時期和成熟成年期之間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年輕人會經歷各種懷疑和掙扎,不斷追問自己內心的渴望。這期間對個人身份的探索,更多會圍繞職業、愛情、世界觀等方面。現代生活,讓這個探索的時間不斷被延長,不斷推遲年輕人完全進入成年期的年齡。

30歲的叛逆看似衝動隨意,但卻是經歷過20多歲的種種懷疑、探索、掙扎、成長之後,最終邁出的實質性的一步。

「做決定沒有那麼容易,我可能在心裡已經想了一百遍,確定好了所有細節,才很雲淡風輕地說出來」。


為什麼「而立叛逆」的人越來越多?


1、心理基礎:越是不在意,生活越容易

從個體成長的心理歷程來看,30歲的人會更加自信,更加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雖然我們一直都在說「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做獨特的自己」,但還在探索成長期的十幾、二十歲的人卻很難真正做到。臨近30歲時,在生活中摸爬滾打過一段時間,我們會擁有更加清晰的自我認知,和更加多元的自我身份認同,擁有了更加確定、完整的「自我」。

30歲的人們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以及如何要。外界的眼光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自己舒心才是最重要。

「以前情緒很糟的時候,我會寫下來讓我焦慮的事情,然後過半年再去看這些是否會成真。這樣試過幾次之後,半年之後會焦慮的事情就完全不考慮了」。

2、物質基礎:有錢有底氣

30歲,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手上已經積累了一部分物質財富,以及工作技能與資源,這讓他們有更大的空間去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更重要的是,30歲,與世界交過手了,知道自己「有幾把刷子」,賺錢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它是否重要」。這也讓他們更有底氣擁抱前行路上的不確定性。

「30歲的安全感,來自於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做事業以前成功過,找對方法後,換一個方向,依然有很大機率成功」。


另一方面,90後的父母也是他們的堅強後盾。60後是享受改革開放紅利的一代,加上獨生子女政策,來自家庭的豐厚財富積累,也是90後隨心生活的重要屏障。



3、大環境:舊有規則的失效與個體化的探索

社會變化太快,讓人來不及變老。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舊有的建議和規則不再起作用,年輕人必須通過自己的親身探索,摸索成長。

網際網路帶來的「零工經濟」的浪潮,也為年輕人脫離穩定組織,更靈活地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與生活提供了可能。在吳曉波頻道的年度盤點中, 2019「最火職業」對比2009年更加個體化,外賣、滴滴司機、網紅這些更加靈活的新型工作形式赫然在列。

吳曉波頻道:2009到2019,數據里的中國十年)


30歲的叛逆,看似離經叛道的種種行為,實則是他們在嘗試拆除傳統的圍牆,探索更多的生活可能。在這個多元標準的世界裡,只有自己親身趟過的路,才能給人最堅實的心理依靠。

撕去「30歲」這個標籤,這個時代,你可以在任何年紀做你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