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說我是人生贏家,但我名不副實」——冒充者綜合徵的困境

泰迪抱枕 發佈 2019-12-30T10:14:00+00:00

01.艾瑪·沃特森:你們越愛我,我越覺得自己配不上在《哈利波特》中飾演女主赫敏的艾瑪·沃特森,是個妥妥的人生贏家:出身優渥,顏值出眾,學習成績優異,從小就是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01.艾瑪·沃特森:你們越愛我,我越覺得自己配不上

在《哈利波特》中飾演女主赫敏的艾瑪·沃特森,是個妥妥的人生贏家:

出身優渥,顏值出眾,學習成績優異,從小就是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11歲開始出演《哈利波特》女主赫敏,並因此斬獲多座獎盃;

19歲,她以高分成績考入頂級名校布朗大學,是名副其實的學霸。

24歲,她以「誰說要做公主,就一定嫁給王子」的鏗鏘之音,拒絕了英國王子的表白。

25歲,她站在聯合國的演講台上,成為一名女權鬥士,為全世界女性發聲。

這樣的人生,是普通人望塵莫及的巔峰。

然而,當艾瑪接受採訪時,她卻顫抖地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我努力取得的成績並無法增強我的自信,相反令我倍感自己的無能; 進步越大,這種自我懷疑就越是強烈,這就像一個怪圈; 我時常憂慮,生怕別人發現我其實是個「騙子「,我不配擁有眼前的一切。

這樣的自我評價,不禁讓人困惑——艾瑪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她本人身上的優點,更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可為什麼她還會如此不自信,覺得自己欺騙了全世界呢?

其實,艾瑪沒有撒謊,「覺得自己是個騙子」就是她的真實想法,只不過,這種想法是一種心理困境,叫做——[冒充者綜合症]。

02.[冒充者綜合症]:完美主義卓越者的困境

心理學上有一個[達克效應],指的是:

能力欠缺的人,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而[冒充者綜合症]恰恰與之相反,它指的是:

個體已經獲得了某些成就,但其本人卻並不認可,感覺自己是在欺騙他人,並且害怕被他人發現此欺騙行為的一種現象。


這種現象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常見:

寫出了多篇10萬+的作者,卻總認為自己文筆不行;

承接過多個重大項目的人,卻不敢毛遂自薦,接受新挑戰;

做出許多成就的斜槓青年,上台演講時,卻說自己「一事無成」

[冒充者綜合症]往往匯集在那些優秀的人身上,研究人員Kevin Cokley和Steven Stone,通過對468名大學生的相關測試,得出結論——

[冒充者綜合症]與「完美主義」的人格特質有著高度的相關性。

——越是追求完美的人,對自我的要求也就更高,而這種高標準會激勵著他們不斷地追求卓越。

而[冒充者綜合症]就是執著於完美的負面效應。除此之外,那些「卓越的冒充者們」,還會走進一個怪圈。

心理學家 Pauline Clance,總結了一個「冒充者循環」——

  • 1.面對與個人成就相關的任務,「冒充者」們倍感焦慮;
  • 2.由於焦慮,他們要麼過度準備,要麼無限拖延;
  • 3.任務完成後,他們只能體驗到短暫的成就感;
  • 4.即便得到了正面的結果和評價,冒充者仍然會否認自己的實力,認為別人高估了自己;
  • 5.事先過度準備的人會將成功歸功於努力,而一開始拖延的人會將成功歸功於運氣;

正是這些信念,互相作用,強化了「冒充者」的負面體驗,從而使他們陷入那種「無論取得多少成就,都無法自我認可」的困境。

03.[冒充者綜合症]——認知偏差和聚焦失敗所導致的「自我騙局」

正如前文所說,[冒充者綜合症]與完美主義情節高度相關,而如果繼續追蹤,我們仍能抽絲剝繭,發現根植于思維深處的錯誤信念。

①認知偏差

[冒充者綜合症]的產生,與三種認知偏差密切相關:

  • 對他人能力及成就的高估
  • 對自我能力及成就的低估
  • 對無法達成他人期望的後果的誇大

對他人能力的高估&對自我能力的低估——「冒充者」常常認為競爭者們都比自己厲害,自己技不如人。但其實,他們往往意識不到,他們的這種觀念來源於對他人優點的過度關注,以及對自我能力和成就的忽略。

例如,在一個表彰「傑出貢獻人士」的會議上,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卻產生了「自己不配坐在這裡」的想法,因為他覺得那些與會人員除了太空人就是戰鬥英雄,自己的成績和他們相比,簡直微不足道。這位諾貝爾獲獎者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負面想法,就是因為他只關注了他人的成就,而忽略了自己的成就,這種不平等的關注,使他產生了認知偏差。

對無法達成他人期望的後果的誇大——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正因如此,才有了《無聲告白》里的那句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段表述,對「冒充者」們來說,簡直如同魔咒。因為,他們不僅會過份在意他人的期待,而且還會對「無法達成他人期待」的後果,抱有過度消極的想像,比如——

「演講表現不好,老師就不再喜歡我了;」

「上星期績效不好,公司就不再培養我了;」

其實,如果仔細觀察檢驗,我們會發現,那些消極結果和我們沒有關注到的積極結果一樣,都是一種可能而已,並且,大部分情況下,它不會發生。更重要的是,就算髮生了,我們也沒必要為他人的錯誤期待負責,因為,那是他人強加給我們的。

②聚焦失敗

「冒充者」們之所以覺得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名不符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因過度關註失敗而導致的對自我能力的懷疑。

簡單來說,「冒充者」們出於完美主義情節,會對自己的不足和失敗經驗過分關注,因此,當他們回顧自己的能力表現時,往往會產生一種不確定感——能力時好時壞,發揮不穩定。

而這種不確定感,會削弱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對自己未來的能力表現產生擔憂。

因此,冒充者們才堅定地認為自己是騙子,因為他們覺得:

過往的表現時好時壞,可能是運氣使然,而未來的表現,大機率會讓大家失望,所以,外界看到的都是假象。

但其實,這一切的信念,不過是「冒充者」因過度關註失敗經驗,而產生的困境循環。

反過來說,如果他們能夠正視成功和失敗經驗,就能對自己的能力評價保持客觀,從而獲得一定的信心,接受更大的挑戰,最終打破困境循環。

04.如何才能跳出[冒充者綜合症]的陷阱?

①多方求證,客觀了解你自己的能力

正如前文所說,「冒充者」往往會低估自己的能力,因此,才會對自己取得的成就不予認可。

而如果,「冒充者」能夠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就會坦然接受成就以及由此產生的讚譽。

那麼,如何才能客觀了解自己的能力呢?

首先,你可以通過相關的數據、成績,以及你在專業領域的綜合表現,來獲得一個大概的認知。同時,也要搜集幾位競爭者的表現數據,與前者進行對比,獲得一個相對客觀的能力評價。

其次,向你的領導、同事或朋友進行求證,問問他們眼中的你,能力水平究竟如何。

最後,你還要意識到「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去推測你的能力,在不遠的未來能夠達到什麼水平。

由此,你便獲得了對「過去能力表現」和「未來能力表現」的客觀評估,這個客觀評估,就是你認可自我成就的依據,以及接受挑戰的底氣。

②利用[課題分離]工具,敢於讓他人失望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課題分離]的指的是:

分清情緒責任邊界,自己的情緒自己負責,別人的情緒留給別人,不要讓別人的情緒影響自己的行為,而導致自己利益受損。

而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很難不顧及他人的情緒感受,因此,才會受限於「期待捆綁」,不敢讓別人失望。

但[課題分離]就是要告訴我們,每個人的情緒都應該由自己負責,別人對我們有期待,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我們應該儘量減少這種期待對我們的影響。同時,更要意識到,別人應該對他們的期待負責,如果我們讓他們失望了,那是他們自己的情緒感受,與我們無關。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種認知簡直「毫無人性」,我沒法做到徹底分離他人和自己的情緒。確實,我們每個人都活在關係里,但[課題分離]就是讓我們學著和他人的情緒保持距離,無法完全分離沒關係,只要我們堅持這種意識,就已經和他人的情緒保持了距離。

由此,我們便能減少愧疚感,真正做到敢於讓他人失望。

〖寫在最後〗「冒充者綜合症」通常是那些優秀而不自知的人,你可能也正陷在同樣的困境裡,但不要絕望,因為這恰恰證明了,你很優秀,只不過你自己不知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