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不將同樣功勳卓著的周勃、灌嬰、樊噲等人分封為王呢?

王老師帶你看歷史 發佈 2019-12-29T17:43:34+00:00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一度徹底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繼而實現中央集權統治。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一度徹底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繼而實現中央集權統治。然而,到了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在汲取了秦國滅亡的教訓後,卻採用了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郡國制」,除在中央直接管轄區域推行軍銜之外,卻將韓信、吳芮、彭越等人分封為王,那麼劉邦為何不將同樣功勳卓著的周勃、灌嬰、樊噲等人分封為王呢?

西漢初期曾存在七大異姓王,分別是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楚王(齊王)韓信、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韓王韓信和趙王張耳(張敖),而這七位異姓王卻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情況之一:項羽分封天下後的舊有諸侯,始終處於相對獨立狀態

項羽西入關中滅秦後,曾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而隨著此後再度天下大亂,以及之後的楚漢爭霸,雖然有的諸侯被消滅,但仍有個別殘存並倒向了劉邦,因而在西漢建立之後,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韓信得以保留。

1、燕王臧荼。臧荼本為燕國舊將,秦末天下大亂之後,韓廣被燕地貴族立為燕王,臧荼便歸入其麾下為將。巨鹿之戰中,臧荼奉命率兵救援趙國,之後隨同項羽西入關中。項羽分封天下時,將韓王韓廣遷為遼東王,反將臧荼封為燕王,之後韓廣不願遷走與臧荼發生火併被殺。楚漢爭霸時期,劉邦採納韓信建議開闢北方戰場,接連滅掉西魏魏豹、代王陳餘和趙王趙歇後派人送信給臧荼,臧荼逐投降劉邦,楚漢爭霸後又擁戴劉邦稱帝。然而,臧荼雖然歸順劉邦,但劉邦對燕地和遼東卻是鞭長莫及,因此西漢建立之後,劉邦只能順勢繼續分封其為燕王。

2、長沙王吳芮。秦末天下大亂,亂兵到處肆虐,吳芮便組織家丁親兵抗擊流寇,之後迅速拉起一支隊伍,由於在當地頗有聲望,吳芮被百姓奉為「鄱君」。此後,吳芮支持項羽,並帶兵橫掃贛、湘、桂一帶,甚至有一些秦朝官吏也率部下歸附。吳芮見英布作戰勇猛,且已經具有一定勢力,於是將女兒嫁給他,令其出兵攻秦。之後吳芮配合項羽南征北戰,滅秦之後被項羽封為衡山王,而其女婿英布也被封為九江王。楚漢爭霸時期,吳芮在洞庭湖一帶遇到好友張良,在其勸說之下進而改擁劉邦,並在楚漢爭霸後奉劉邦為帝。與燕王臧荼一樣,長期與項羽爭霸的劉邦根本無力對吳芮統治區實現直接統治,因此在西漢建立之後封其為長沙王。

3、韓王韓信。韓王信本是韓襄王的庶出孫子,戰國各國紛紛起兵自立,只有韓國沒有立下後嗣,因而只是立了韓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韓成為韓王。項羽分封天下時,雖然也以韓成為韓王,但因張良投奔劉邦而阻止其返回封地,將其帶回彭城後先廢為侯、後殺死。而韓王信則被劉邦封為將軍,並在張良輔佐下恢復韓國的十幾座城池,並在之後攻滅項羽分封的韓王鄭昌,於是劉邦便又封其為韓王,而韓王信則帶領韓地軍隊跟隨劉邦。韓王信應該算是殘留諸侯中實力最弱的一個,因此劉邦建立西漢之後,雖然仍以他為韓王,但卻將其改封到了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建都晉陽(後遷往馬邑)。

縱觀秦末天下大亂到西漢建立的這段時間,劉邦從豐沛起兵到最終稱帝建國,勢力始終未曾觸及到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和韓王韓信的統治區域,雖然成功的獲得了他們的支持,但這幾位異姓王卻始終處於較為獨立的狀態,因此劉邦稱帝後分封他們為王,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情況之二:本為漢軍陣營卻相對獨立,劉邦被迫妥協分封為王

整個楚漢爭霸時期,隨著彭城之戰的戰敗,劉邦在正面戰場無法抵禦項羽的情況下,只能劍走偏鋒擴大地盤的同時對項羽形成包圍局勢,而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屬於漢軍陣營的部分將領逐漸進入獨立狀態,劉邦先後將其分封為王,並在西漢建立後被迫延續。

1、趙王張耳(張敖)。張耳本就是反秦人士,後因秦始皇追捕而與陳餘逃往陳縣,陳勝吳廣起兵之後,張耳與陳餘逐投奔義軍。之後,張耳、陳餘在邯鄲奉義軍將領武臣為趙王,武臣死後兩人又奉趙國後裔趙歇為趙王。巨鹿之戰中,張耳因陳餘不肯發兵救援而與其反目成仇,後張耳因隨項羽西入關中而被封趙王,趙王趙歇則被改封代王。後來,陳餘一怒之下向田榮借兵殺回趙地,張耳戰敗後投靠劉邦。韓信開闢北方戰場時,張耳奉命跟隨,在攻滅趙代之後,為了鎮守趙地,韓信為張耳請封趙王,劉邦許之,於是張耳便在趙地招募訓練士兵,供韓信伐齊。張耳去世之後,其子張敖即位趙王,劉邦建立西漢後,得以保留封國。

2、楚王(齊王)韓信。韓信本為平民出身,早年較為窮困潦倒,秦末天下大亂之後,韓信投奔項梁,項梁死後又歸屬項羽,雖然屢有獻策,卻從未被採納。之後,韓信投奔劉邦,在蕭何的多次推薦下才獲得重用。彭城戰敗後,劉邦採納韓信建議開闢北方戰場,韓信於是率兵先後攻滅西魏和趙代,並降伏燕王臧荼,之後又率兵攻占並平定齊地,卻也導致說客酈食其被殺。之後,韓信向劉邦請封代理齊王,代為管理齊地,由於齊地距離劉邦過遠,根本無法直接統治,因此在張良建議之下封其為齊王。雖然劉邦對韓信重用,卻也對其處處防範,因此垓下之戰後便奪去了他的兵權,並將其改封楚地。

3、淮南王英布。如前文所述,英布乃是吳芮的女婿,起兵後曾跟隨項梁作戰,之後被楚懷王封為當陽君。巨鹿之戰中,英布曾奉命率兵出征,後項羽在安陽殺死宋義,英布逐歸於其麾下。項羽西入關中滅秦之後,英布因功得以獲封九江王。英布雖為項羽麾下,卻也因項羽的為人而對其離心離德,項羽曾在平定齊地叛亂時命其出兵,卻被英布推脫。彭城之戰後,劉邦派隨何遊說英布,英布逐倒向劉邦,在被楚軍擊敗後遂逃至劉邦處,後派人到九江地區招募舊部數千人。前203年,劉邦為了對項羽形成戰略包圍,遂封英布為淮南王,英布奉命返回九江地區,並於前201年策反大司馬周殷叛楚,從九江率兵北上圍攻項羽於垓下,西漢建國後封國得以保存。

4、梁王彭越。秦末天下大亂時,彭越在魏地起兵響應,劉邦率兵西進攻打昌邑時,曾獲得彭越的幫助。項羽西入關中滅秦之後,彭越雖然已經發展到了一萬多人,卻因功績不明而未能得以獲封,也從未歸屬任何一方勢力。前206年,齊地叛亂爆發之後,劉邦為了將楚軍主力吸引在齊地,便派人封彭越為將軍,命其攻打楚軍,後在彭城之戰前正式歸順劉邦,劉邦則任命其為魏國國相。彭城之戰後,在楚漢對峙時期,彭越奉命留在梁地不斷襲擾項羽後方,導致項羽的糧道始終處於威脅之中。垓下之戰前夕,劉邦為了圍攻項羽,封彭越為梁王,彭越遂率兵與劉邦合兵攻打項羽。西漢立國之後,彭越的封國得以保存。

如上所述,張耳、韓信、英布、彭越這四位異姓王,在歸順劉邦時本無固定地盤,乃是正兒八經的漢軍出身,卻在楚漢爭霸時期因各種原因而獲得了較為獨立的地位,而劉邦為了合擊項羽,迫於無奈而只能將其分封於各地,而在西漢立國時,由於這些人根基已經較為穩固,加之立下汗馬功勞,劉邦也只能保留其封國。

劉邦分封諸王存在妥協成分,其他功臣與以上幾人情況不同

縱觀秦漢歷史,劉邦實際上才是秦始皇的忠實繼承者,他其實看到了秦始皇包括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在內一系列政策的先進性,這也是漢承秦制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西漢建國後,劉邦其實並不打算推行分封制。

然而由於秦末天下大亂到西漢建立這一時期,天下處於群雄割據的狀態,劉邦雖然最終滅掉了項羽,但卻無法直接統治勢力延伸到天下各個地區,因而只能被迫承認各地諸侯國的存在,劉邦的分封實際上存在一定妥協成分。

周勃、灌嬰、樊噲、曹參、韓信、張良等人雖然也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乃是當之無愧的西漢開國功臣,然而他們的情況與以上諸人卻有著顯著的區別,那便是他們始終受劉邦的直接或間接指揮,從未真正脫離劉邦的管轄。因此,劉邦在並不打算恢復分封制的情況下,自然不會再分封他們為王。

只有盧綰的情況較為特殊,西漢初期由於臧荼在燕地造反,被攻滅之後燕地卻因天高皇帝遠、且地處各諸侯夾縫之中而無法直接受中央管轄,劉邦於是將最為親近的盧綰封為燕王,統轄燕地。劉邦此舉其實是為了對燕地實現間接統治,令他沒想到的是,盧綰獲封之後卻逐漸離心離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