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國際學校能否成為中國吸引人才的最優解?

芥末堆看教育 發佈 2019-12-29T22:53:09+00:00

來源:圖蟲創意芥末堆 siyi 12月28日 報導12月11日,全球化智庫(CCG)、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國際教育協會(IIE)聯合發布《全球人才競爭:吸引國際學生的國家戰略比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來源:圖蟲創意

芥末堆 siyi 12月28日 報導

12月11日,全球化智庫(CCG)、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國際教育協會(IIE)聯合發布《全球人才競爭:吸引國際學生的國家戰略比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隨著知識和創新驅動型經濟在全球領域內的規模不斷擴大,各國紛紛轉而發展留學生資源,建立全球人才庫,並經常從庫中招聘高技能的求職者。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周滿生提到:「人才資源是中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重要的潛在力量和後發優勢。」

2010年9月,教育部出台《留學中國計劃》,提出到2020年接收50萬國際學生,報告顯示這一目標已趨於實現。而近年來,隨著國際學生群體的不斷龐大,相關爭議也不斷成為中國輿論的焦點。

國際學校的目標是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中國現階段的留學生吸引政策有何優勢,而引發的社會問題又將如何解決?

近日,芥末堆採訪了研究報告的參與者、WISE研究主管艾哈邁德·巴格達迪(Ahmed Baghdady),與其就上述問題做了探討。

「注重本土文化的維護,以全球公民意識為培養目標」

「國際學校應該什麼樣?」針對於此似乎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艾哈邁德列出了國際學校的共有特徵:不局限於本土課程、全球認可、招收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專業多樣、有短期交流的學生和教學人員,以及多語言教學和國際合作。

中國教育在線和教育優選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出國留學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15-2016學年,在美K12階段的中國留學生有33275人;在英國,這一人群的數量接近8000人。而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紐西蘭等世界主要英語留學目的國,中國K12留學生在同階段國際學生中的占比都位居第一,最高可達到40%。

不斷增加的留學人群背後,是不斷擴大的國際教育市場。但雖然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國際教育中面臨的潛在問題仍然不可忽視。

「提供優質的教育是國際學校必須要做到的,但也必須確保對本土文化的維護,學生必須對本土的語言和文化遺產感到自豪。」艾哈邁德認為。

芥末堆了解到,在卡達的教育體系中,就讀國際學校的卡達學生在K12階段必須學習阿拉伯語言,卡達歷史和宗教文化,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則可以憑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選修相關課程。

艾哈邁德還提出,國際學校確保學生在學術上有所成就以外,應當重視對學生的「全球公民意識教育(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這同樣是領導力培養的一部分。

近年來關於境外教材的政策不斷收緊,今年7月,國務院下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文件中提到,義務教育學校不得引進境外課程、使用境外教材。而此次監管的對象同樣包含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國際學校。

「目前全球範圍內各種爭端的根源在於人們無法互相理解。全球公民意識教育強調開放和包容,將此納入課程設計中,能夠引導學生們平和地處理因文化和宗教而引發的問題。」孩子們自己組織集體活動並獨立處理突髮狀況,在他看來也是簡單但非常有效的實踐。

「中國已成為最大的新興留學生接待國」

據《中國新聞周刊》此前報導:中國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對象國,在世界範圍內也僅次於英美,位居第三。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萬名留學生在國內1004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學習。

中國的國際教育賽道有著很大的潛力和廣闊的需求。2013年以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加強了貿易往來的同時,促進了各國間文化軟實力的交流。報告中顯示,中國目前近一半的留學生都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就國際化高等教育市場而言,「3+1」、「2+2」等合作項目是中國目前的主流形式,這在艾哈邁德看來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在簽證、獎學金和實習機會等各方面利好的吸引下,留學生群體的數量急劇擴張,對長期主導高等教育市場的五個傳統留學生接待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來說,中國已經成為強勁的競爭對手。

報告中舉例,中國為學習高科技和電子商務專業的國際學生創造機會,使他們能從學校輕鬆過渡到勞動力市場。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多個城市為解決當地的技能差距,都制定了相關政策。

同時報告中也提到,民族主義的興起也使傳統國際學生接待國開始持保守態度。

事實上,中國作為新興國際學生接待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近年來,「留學生學伴」、「留學生宿舍優待」等字眼常駐新浪微博熱搜榜,大部分網友的觀點可總結為「對來華留學生的鼓勵政策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

「與卡達在過去幾十年間形成的人口多樣化不同,中國是在近十年才出現大量的外籍人士,」艾哈邁德坦言:「這些社會問題的出現是正常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被合理解決。留學生不是資源掠奪者,相反我們可以認為他們也許會成為未來的創業者,為本土市場帶來更多的機會。」

儘管不同的高校和相關機構為國際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項目選擇,但「缺乏含金量」仍然是現階段很多優秀學生對中國留學市場持觀望態度的原因。因此,「保量」的同時「保質」,才是吸引人才的最優解。「隨著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教育方面的關係更加密切,未來也許會有更多的國際大學在中國開設分校,但這需要和優秀的本土夥伴進行合作。「艾哈邁德說。

當談及政策方面,艾哈邁德告訴芥末堆,卡達政府對於不同階段的國際學校更多的是宏觀監管,除了確保對本土文化的學習以外,不做過多細節性的要求。「學校自身會以3到5年為一個周期去對教學和管理作出調整,如果不能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它們便會失去認證資格。」

同時,艾哈邁德以GEMS國際學校在進入中國市場時受挫為例,提出中國市場應該包容更多的可能性:「我可以理解中國的監管措施,但也許應該儘可能地為家長提供多樣化選擇。」除了准入和監管方面,「國際學校的費用也應當和公立學校有所平衡。」艾哈邁德說。

附:點此下載英文報告全文:《全球人才競爭:吸引國際學生的國家戰略比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