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刷臉?亞馬遜申請手部識別新專利 0.3秒即可完成支付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19-12-29T21:14:52+00:00

據美國媒體Vox報導,如果這項技術確實能夠實現,亞馬遜可能將其應用在旗下的無人商店Amazon Go中。專利申請書也透露出蛛絲馬跡:發明人一欄中的許多名字都來自Amazon Go的相關人員,包括技術副總裁Dilip Kumar和高級經理Manoj Aggarwal。

據美國媒體Vox報導,如果這項技術確實能夠實現,亞馬遜可能將其應用在旗下的無人商店Amazon Go中。專利申請書也透露出蛛絲馬跡:發明人一欄中的許多名字都來自Amazon Go的相關人員,包括技術副總裁Dilip Kumar和高級經理Manoj Aggarwal。

2017年,Amazon Go在亞馬遜的西雅圖總部大樓首次亮相。到目前為止,全美國已經開設24個這樣的無人商店。消費者進入商店前,要先安裝Amazon Go應用,並在閘機處掃描二維碼。店內通過攝像頭和傳感器識別消費者的購物行為,系統則可以在消費者離開後自動結算。

消費者通過掃描二維碼打開閘機。圖自亞馬遜。

然而,人工智慧技術日益深入生活的同時,公眾的隱私擔憂也越來越甚。人臉作為生物識別特徵數據的一種,具有容易暴露、難以更改的特性,公眾對相關的收集使用活動就更為敏感。亞馬遜的智能音箱Alexa近年來屢次曝出「竊聽」風波,加上亞馬遜研發了人臉識別產品並供給美國政府使用,由此給美國民眾留下了負面印象,至今仍需要時不時面臨輿論的質疑之聲。

這或許也是亞馬遜著力研發手部識別的原因。其專利申請書寫道,傳統的身份識別存在速度、準確性等問題,在應對欺詐風險時表現不佳。因此,生物特徵識別出現,旨在通過難以複製的個體特徵來解決問題。但傳統的基於手部的生物識別系統需要用戶的手和掃描設備之間的物理接觸,會被人們認為不太衛生。傳統系統的信息處理也比較慢,在人流較多時容易出現卡頓。

為了改善現狀,亞馬遜研發了一種使用紅外線技術的新型掃描設備,用於獲取用戶手部的原始圖像:一組圖像用於記錄手部的外部特徵,如手部的線條和褶皺;另一組圖像用來記錄手部的內部結構,如靜脈、骨骼、軟組織或皮膚下的其他結構。由於使用了紅外線等技術,用戶並不需要將手部緊貼設備,只要將手掌置於設備上方即可。拍攝兩組圖像則主要是為了防範偽造掌紋的行為,畢竟,手掌內的血管信息難以造假。

上下的圖像分別展示了手掌內外部的特徵。圖自亞馬遜。

那麼,如何用手部識別用戶身份?原理和人臉識別差不多。系統會將用戶的的手掌圖像分割為更小的圖像,從中提取出特徵向量,並利用神經網絡進行處理。經過特徵向量的比對,系統便能辨認出來者的身份。亞馬遜稱,掃描設備可以放在給定位置的入口或出口,與用戶的帳戶相關聯。用戶挑選物品後可以直接離開,系統會自動完成結算。

據《紐約郵報》等媒體報導,今年9月,亞馬遜已開始在美國超市Whole Foods中測試這套系統。普通的刷卡交易需要3到4秒,但這一系統只需要0.3 秒,大大加快了結帳速度。目前系統的識別錯誤率約為百萬分之一,亞馬遜正嘗試改進到億分之一以內。

事實上,從專利申請書來看,亞馬遜預期的新系統使用場景絕不僅僅是無人商店,還包括了圖書館、醫院、辦公室等一切需要識別和驗證用戶身份的場所。亞馬遜認為,與傳統系統相比,新系統將用更少的計算資源實現更精確地身份識別,同時減少用戶的等待時間。

與人臉相比,手部特徵顯然沒那麼容易被不法分子獲得,手部識別相較於人臉識別,給人造成的「被侵犯感」也有所減少。不過也有外媒擔心,一旦該系統被大規模推廣,像亞馬遜這樣的科技巨頭將掌握公眾的更多隱私數據。

未來,你會走進需要識別生物特徵的商店、醫院或者圖書館嗎?

亞馬遜專利申請書原文:NON-CONTACT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