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編劇江奇濤,每個劇本背後都是濃濃的家國情懷

小銀子壁紙 發佈 2019-12-28T06:23:47+00:00

首先,小銀子我有個問題:除了於正於媽這個死丫頭,小夥伴們還可以說出哪些編劇的名字和其作品?估計可能還有小夥伴能說出最近大火劇《慶餘年》的編劇王倦。除此之外,你還記得哪位編劇呢?今天小銀子要跟小夥伴們說的就是一位大神編劇江奇濤。一個具有大寫的家國情懷的編劇。

首先,小銀子我有個問題:

除了於正於媽這個死丫頭,小夥伴們還可以說出哪些編劇的名字和其作品?

估計可能還有小夥伴能說出最近大火劇《慶餘年》的編劇王倦

除此之外,你還記得哪位編劇呢?

今天小銀子要跟小夥伴們說的就是一位大神編劇江奇濤。

一個具有大寫的家國情懷的編劇。

1、都說影視是編劇的藝術,那麼我們中國有哪些優秀的編劇呢

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說過:「沒有好的劇本,絕對拍不出好的影片來。

而著名懸疑導演希區柯克也說:「要是沒有劇本,也就沒有電影,因為電影只是將劇本搬上銀幕。

可見優秀劇本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可從中窺探到:好的編劇對影視作品的重要性,無可比擬。當然,一部好戲的完成還需要整個劇組的全身心投入。

但當劇本的問題限制存在的時候,哪怕是陳建斌、雷恪生、倪大紅、張國立、甚至李雪健等戲骨也沒辦法讓這部劇更高一下。

從另一個層面上來看,編劇的工作,絕不是1+1=2的公式那麼簡單。

現在總有觀眾抱怨國產劇爛,編劇腦殘,就像黃子韜在電視劇《談判官》買胃藥給女主,結果買了卻發現女主跟別人約會後的這段台詞,這段的確真的有毒啊。

男主竟然把買好的胃藥,一整瓶吞了下去。把藥丟了不行嗎?吞藥又是何苦呢?

這真的是因為編劇劇本寫的太爛的緣故嗎?其實肯定有部分爛是真的爛,但也未必全是編劇的鍋,這還真不是我為誰開脫。

因為其實我們國內很多編劇在製作中是沒啥話語權的。作為劇本故事秩序的最初建構者,相信從人物到節奏,從敘事到風格,編劇肯定是不願意在本子產生形成的過程中像個玩具一樣,因為各種因素而發生的不同程度的「變形」,這種無言的結局是所有人不願看到的。而且現在編劇維權很困難:

比如2006年,《暗算》的原著麥家,就以不給署名權,外加不付尾款,將製片人告上法庭。

2007年,《金婚》的編劇李東東,因電視劇和DVD的署名權,展開了漫長的維權行動。


當然也有些編劇水平有限,且有些編劇逃避或者根本不想理解和體會生活,忽視影視敘事中細節的真實,帶著唯一的商人目的,把電視劇的藝術創作變成了生產銷售流水線工藝,製造了一批背離新現實主義創作的影視快銷品。把觀眾當傻子,這或許也是中國電視劇行業越來越走下坡路的原因吧。

還有現在正IP大熱以及翻拍泛濫,翻拍作品從《新白娘子傳奇》到金庸武俠小說到《流星花園》,可惜這年頭,翻拍就沒幾部能看的。原版8、9分的經典,翻拍完連合格分都達不到,原作的精髓都沒有了。

附2018-2019「翻拍劇」清單

誰還記得其實就在離我們不遠的時間之前,我們曾經也出現過一個國產劇的黃金時代,那是一個導演和編劇,互相成就的黃金時代。

那時前後15年間,一大批優秀的影視劇,井噴式冒出。幾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推出轟動一時的現象級作品:

《胭脂扣》編劇:邱剛健;

《臥虎藏龍》李安的御用編劇:王蕙玲;

《霸王別姬》《活著》編劇:蘆葦

《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編劇:劉和平

《漢武大帝》編劇:江奇濤

《闖關東》、《溫州一家人》編劇:高滿堂

《小姨多鶴》編劇:林和平

《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編劇:鄒靜之

《雙面膠》、《蝸居》、《心術》編劇:六六

《喬家大院》編劇:朱秀海

........

這些作品放在如今,都堪稱鎮山級別的存在。

這些編劇,現在哪個拿出來,不是大神一樣的存在。

而其中,編劇江奇濤是個獨特的存在,他不僅善於駕馭重大歷史題材,而且人物刻畫生動有力,劇情節奏引人入勝,更兼有一種當代年輕編劇難以複製的歷史厚重感。

2、江奇濤經典作品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漢武大帝》。

江奇濤其人極擅史詩戲,部分作品不亞於HBO水準。

編劇作品

2015年 《少帥》 電視劇

2011年 《血戰長空》 電視劇

2010年 《孔子》 電視劇

2009年 《人間正道是滄桑》 電視劇

2007年 《大唐芙蓉園》 電視劇

2006年 《無國界行動》 電視劇

2005年 《亮劍》 電視劇,編劇是都梁和江奇濤

2004年 《漢武大帝》 電視劇

2004年 《追蹤》 電視劇

1999年 《最後的獵鹿人》 電影

1998年 《紅色戀人》 電影

1997年 《白駱駝》 電影

1997年 《浪漫風暴》 電視劇

1995年 《血色童心》 電視劇

1995年 《紅櫻桃》 電影

1987年 《馬蹄聲碎》 電影

首先,我們看下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漢武大帝》,劇如其名,講的就是西漢時期漢武帝的生平。

這部劇是一部高揚愛國主義電影雄主義的史詩性作品。全劇以《史記》和《漢書》為藍本,通過漢武帝縱橫跌宕的人生,以新古典主義浪謾寫實的手法串聯起一個個歷史大事件,全景式展現了一個輝煌壯麗雄渾悲壯的時代。

該劇的成功主要在於人物形象的個性化通過演員對於劇本深刻的理解的表演使遠去的歷史活了起來,在人物刻畫上,《漢武大帝》對漢武帝也不是一味的吹捧,對他晚年的殘忍、多疑有很細緻的描寫。特別是陳寶國的精彩演繹,把一個雄才大略、刻薄寡恩的大帝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另外這部劇輾轉內蒙古草原、河北涿州、河南焦作和浙江橫店數千公里拍攝,還原了漢王朝雄兵百萬、金戈鐵馬征戰天下的恢弘場景,給人極強的視聽震撼。

《漢武大帝》故事的基本脈絡沒有離開歷史太遠。翻看史書,片中重大情節都與歷史相符,在這一點上,電視劇濃墨重彩,著力刻畫,從氣勢到細節多有與歷史合拍之處。每次重溫聽到那盪氣迴腸的片頭曲,總是心潮難平,仿佛回到了2000多年前的漢武帝時代。

雖然台詞和一些改變情節遭人詬病,但瑕不掩瑜。

劇中角色,除了李廣從自殺被改成戰死外,其他人的結局都可當作正史來看。除了景帝武帝兩代皇帝,一些配角的塑造也頗見歷史功底,比如劇中的竇嬰精神氣質與《史記》非常符合,而霍去病的少年氣盛與不恤士卒也都有歷史定論。

由李樂飾演的霍去病,應該是目前最完美的霍去病螢屏形象了,幾乎把霍去病那種天之驕子,少年英雄的氣質形象完全復刻在了銀幕上。而且李樂不僅演出了這個不朽的少年英雄的英姿勃發、膽氣和靈氣,也演出了這位驃騎將軍的性情和一些弱點:有些傲氣,有些孩子氣,有些得意,甚至有些張狂。

特別是他射殺李敢後,漢武帝對他又打又罵,但他依然不認錯,還堅持「他必須死」的時候,真的桀驁不馴到極點。

還有一不足之處在於驃騎將軍霍去病那令兩千年來無數將軍夢寐以求的封狼居胥,竟然用戰報打發了,實屬遺憾。

3、江奇濤其人

因為經典作品而名滿天下的編劇江奇濤。一直被圈內人譽為「身懷絕技」的軍旅作家。

因為不了解,所以便有關於這位神秘編劇的傳聞在坊間流傳。一說是將門之後,否則不可能對國共這段歷史的始末這樣熟悉。二說就算他家不是將門,那麼也是軍人家庭,至少也是在軍區大院長大的那種從小聽著革命故事長大的人,而他的同伴有將門之後。

而百度百科上是這樣寫著:

江奇濤,出生於安徽省無為縣,1989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1971年,應徵入伍,歷任防化學兵部隊戰士、營部書記及偵察排長,《人民前線報》記者、編輯,南京軍區政治部專業文藝創作室專業作家,73年開始發布作品。1986年,擔任戰爭劇《雷場相思樹》的編劇。

不管這位神秘編劇是何身份,但他的作品部部都是經典的大戲,實力毋庸置疑。

除了圈內人或是跟他接觸過的人,他的信息在網上基本上是搜索不到什麼內容的。

每次製片人在接到記者電話時第一句話就說:「其他人都可以配合採訪,但編劇江奇濤除外,他從來都不接受任何媒體的採訪。

而張黎時江奇濤是舊相識了,他在接受時訪時說:

「我們認識很多年,1986年,看他一個小說《馬蹄聲碎》,就認識了奇濤。他是個軍人,對軍事題材、軍隊的內部秩序非常了解。他父親是安徽省宣傳部部長,他對整個國家從50年代初以來的政治變化很清楚」。問到江奇濤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張黎表示「他身上有股子鬼氣」。

他所有的新聞,基本都是與他的劇本拍攝的影視作品有關。

4、作品背後濃濃的家國情懷

縱觀江奇濤的所有劇本影視作品素材,背後都有一套濃濃的家國情懷,這可能跟他的軍旅生涯有關。

然而,什麼是家國情懷?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萌生於商周時期的中華家國情懷,建立在人的自然情感基礎之上,從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到心懷天下、報效國家,數千年來如春雨潤物,浸潤和滋養中華兒女的情感與心靈,激勵無數仁人志士創造可歌可泣的豐功偉頁,這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精華部分。

不懂歷史的民族沒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沒有魂。英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樑,一個社會的價值標杆。都說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相信你只要翻開中華民族文化史,就很容易發現:其實我們中華民族家國文化積澱深厚,浩如煙海,也博大精深。

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范仲淹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古聖先賢告誡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國家的主人,都應如戴旭所言,「仗劍直言,血濺文章,為國請命,甘為鷹犬」。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擁有著對祖國與家庭如此深厚的情懷,在中國人心中家與國永遠是最大的。

而這種情懷可以說,在江奇濤的作品中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比如《漢武大帝》霍去病的千古名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比如《人間正道是滄桑》劇中沒有所謂的正派、反派,有的只是立場、信仰的不同。這部劇試圖跳脫出階級、黨派、傳統歷史敘事的束縛,力圖探討一種超越意識形態和黨派對立的理念,這是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也是一種身系家庭倫常和友誼的處世之道。

這部劇用楊家的視角還原了那段波雲詭異的時代,群像紛繁而不亂,情節緊湊而連貫。他們是中國近現代無數個家庭的縮影,同時也是近代中國的縮影,從軍閥分裂到統一,中間可能會分道揚鑣,不過最終都是殊途同歸,一同做的還是那個植根靈魂深處的千秋家國夢!

裡面比較有代表性的角色之一是楊廷鶴,還記得他曾說過:「國有正史,民有家譜。」作為楊家一家之主,他是一個具有家國情懷之人,不管子女們如何選擇人生道路,他都不予干涉,他最大的願望就是看到祖國統一,不再被人欺負。

在本劇最後,楊廷鶴臨終之際,對養孫費明說:「費明,我們過去是一家人,將來還是一家人無論走到哪兒,不論海角天涯、生離死別。」楊廷鶴在劇中就象徵著這批人共同的歸屬、共同的家國,一直貫穿始終。

我們可以從編劇江奇濤的劇本被拍攝成的影視作品中,拼湊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家國全景。

這種情懷也是最打動人心的責任與擔當,都在演員對劇本角色的詮釋中化作相融、感動和難忘。

最後,以《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瞿恩曾說理想主義者有兩種作為結尾:

在這個世界的理想有兩種,一種是我實現了我的理想,另一種是理想通過我得到實現,縱然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

小銀子壁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