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情緒穩定是最大的成熟

初高中各科資料 發佈 2019-12-28T17:05:13+00:00

當壞情緒湧上心頭時,人就會不受控制,變成一個衝動的「魔鬼」,傷人又傷己。很多人也理直氣壯地認為:「我就是天生脾氣差,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能怎麼辦呢?」而在王陽明看來,情緒穩定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可以通過智慧和修行來獲得的能力。


當壞情緒湧上心頭時,人就會不受控制,變成一個衝動的「魔鬼」,傷人又傷己。很多人也理直氣壯地認為:「我就是天生脾氣差,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能怎麼辦呢?」而在王陽明看來,情緒穩定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可以通過智慧和修行來獲得的能力。


1、情緒穩定的人,活在當下


王陽明曾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意思是說,只要能夠存此心,就會時刻覺察到此心,這便是在做學問。對於已經過去的事情和將來尚未發生的事情,現在想它有什麼用呢?總是胡思亂想,只會讓自己失去本心,徒增煩惱!


曾國藩也曾言: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下不雜,既過不念。 一個人情緒不好,可能因為過去做了一些令自己懊悔的事情,也可能在擔憂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這樣往往就忽略了當下。其實過去的早已過去,與其自己鬱鬱寡歡,倒不如想想如何解決它,讓自己跨過這個坎;將來的事情還未發生,與其憂心忡忡,倒不如做好當下,讓自己的未來生活更有保障。


2、情緒穩定的人,立志堅定


一個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情商也不會很高,更難有遠大的志向。


王陽明看問題向來都很徹底,他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很徹底。對於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他並不像普通人那樣告訴你遇事要在心裡數十下,或者事前思慮周全,他給的方法很徹底,那就是要做一個有志向的人。一個有志向的人肯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就如同你要有錢,最徹底的方法就是成為一個有賺錢能力的人。

王陽明與弟子有一段對話。弟子問志至氣次的問題。王陽明說:這是「志之所至,氣亦至焉」的意思,不是極至次貳的意思。保持自己的志向,則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在其中了,不要放任自己的情緒,這樣也就是保持自己的志向了。


王陽明與弟子的這段對話主要闡述了保持志向和控制情緒的關係。保持了自己的志向,就等於控制了自己的情緒,控制了自己的情緒,也就等於保持了自己的志向。

所以,對於那些無法控制自己情緒、情商比較低的人,應該先找到自己的志向,有了志向之後,就會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情商也會隨之提高。


3、情緒穩定的人,直面挫折


誠然,我們每天要與很多人打交道,要發生很多事情,哪能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讓你快樂呢?當我們發生不愉快的時候,要迅速讓其翻篇,不要讓壞情緒久久占據心底。


如果是我連續兩次高考都未中,會怎樣?估計也不會有第三次了,應該是陷入深深地自我否定與自我懷疑,會抱怨為何自己如此笨拙,為何別人都可以而自己不可以,還會躲避熟悉的親朋與好友,會不想見到任何一個知道我連續兩次高考都未考中的人。


可王陽明不是這樣。王陽明自幼負有盛名,文才武略皆手到擒來,就是這般優秀的王陽明,科舉考試接連三次才最終上榜。像王陽明這樣出身,這樣博學,這樣名聲遠揚的人,落第之時,該有多少同情奚落與冷眼旁觀,可王陽明通通沒把這些放在心上,在短暫的自我懷疑之後他便堅定地一往無前,勢必要將科舉這個關卡攻下。而他也做到了。


「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世人都以科舉考試沒有考上為恥辱,我卻以科舉沒有考上而灰心喪氣為恥辱。要不怎麼能說王陽明超脫呢?他不僅在短短時間內便恢復常態,反而悟出了「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的思想,當普通人因兩次三番沒有考中而痛哭流涕之時,王陽明早騎著馬到郊外練劍去了,這般洒脫豈是常人可有?


常言道: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被宦官劉瑾貶謫貴州龍場並一路被追殺是王陽明的禍,但參悟多年不曾通透,卻在龍場一日得道就是王陽明的福。


龍場蕭條冷清,生活設施與物品一應短缺,但王陽明的生活卻一向是錦衣玉食的,龍場條件的惡劣甚至曾讓王陽明懷疑人生。但多虧龍場的種種不足,給王陽明的人生帶來了更多的體驗,自己搭建房屋,學習當地語言,教當地人學習識字,有人慕名前來領教,龍場設學授課等等,若非龍場一難,王陽明的心學不知何時能夠參透,更不用說將心學發揚光大,使王陽明成為「孔子之後,唯有陽明」,成為我國第二大聖人。


所以福禍總是相依,看待事情不可只看到糟糕的一面。生活中發生了什麼,總是會給我們帶來些什麼,或經驗,或教訓,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從中思索,有所悟後儘快從中走出,不可耗費時間,痴纏其中。偶爾做個唯心主義者吧,畢竟你快不快樂,只有它能明確感知。


4、控制「怒所不當怒,是怒鬼迷。」


不該發怒的時候發怒,就像鬼迷了心竅。生活中,我們經常有一個壞習慣,就是遇到煩心事,心生不悅的時候,很容易對身邊的人發脾氣。

楊瀾採訪周國平時,也曾問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常常把壞脾氣留給身邊的人?」一向溫和的周國平也一臉苦惱:「這個錯誤,我也經常犯。」誠然,對親近的人發脾氣是本能,但學會控制自己的本能卻是一種修養。

著名作家史鐵生,對此就深有體會。在人生最寶貴的青年時期,史鐵生雙腿因病殘疾,自此他的脾氣變得喜怒無常,經常忍不住對母親發脾氣。

當時,史鐵生的母親已經身患肝病,口吐鮮血,但還是默默承受了兒子的壞情緒。

後來母親死了,史鐵生才突然醒悟:「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我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試著反思下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我們總對陌生人謙卑,卻對親近的人肆意發泄脾氣,口不擇言。

學會好好控制脾氣,不隨便對親近的人甩臉色,這是一種深到骨子裡的教養。

5、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所以當你心中有脾氣要發泄的時候,不妨冷靜下來,通過運動、聽歌、品嘗美食等方式,消化掉「壞情緒」,而不是傳播出去!

願你明白,脾氣越溫,人緣越好,福報也越深!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6、工作生活忙亂,皆因得失之心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感悟: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麼會這樣?王陽明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於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


7、只知逃避永遠沒出息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感悟:王陽明所說的情況,放在現在叫「逃避」,而不是清靜。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遠沒有出息的。


8、對朋友少指責、多鼓勵

大凡朋友須箴規指謫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感悟:朋友犯了錯誤或者遇到難處,本就心裡懊惱痛苦,規勸其實沒什麼用處,指責更無疑是在傷害朋友、毀滅友情,雪上加霜。只有開導和鼓勵,才是最有情有義的做法,才對朋友真的有用。所謂「患難見真情」,王陽明告訴我們的是基於人性和情義的交友之道。


9、蒙蔽心靈的,永遠是物慾

若無有物慾牽弊,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慾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感悟:王陽明口中的「良知」,等同於「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陽明則告訴了我們為什麼多數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為物慾的蒙蔽。當今時代,這點尤其值得人們重視。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義,是陰暗而糊塗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麼用?唯有本心呈現,才能清明、放鬆和自在。


10、要善惡分明,更要愛恨分明

人但得好善如好(hào)好(hǎo)色,惡(wù)惡(è)如惡(wù)惡(è)臭(xiù),便是聖人。

感悟:很多人都以為聖人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陽明則告訴我們,聖人其實很簡單、很平常,就是知善惡,並能從善如流、嫉惡如仇,這就是大道至簡。可說起來容易簡單,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來源: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編輯:陽明學府整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