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發起的統一之戰中,為何韓國會成為秦國征服的第一個國家?

愛歷史的梵同學 發佈 2019-12-28T18:44:16+00:00

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梵同學將持續帶您了解歷史,解讀歷史,共同去找尋歷史長河中隱秘的真相。大家熟悉這個嗎?

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梵同學將持續帶您了解歷史,解讀歷史,共同去找尋歷史長河中隱秘的真相。

大家熟悉這個嗎?韓趙魏楚燕齊,相信不少同學都知道這個順序,畢竟當初在歷史課上為背下這秦滅六國的順序,肯定也是花了一番功夫的,當年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開啟了歷史上的這一場氣勢磅礴的統一之戰,令後世為之讚嘆,那您是否知道,為何韓國成為了秦王嬴政征服的第一個國家?



秦統一六國形勢圖

撥開歷史的迷霧,尋找歷史背後的真相,讓筆者來為您一一講述其中緣由。

一、征伐趙國,慘遭失敗

其實說起來,韓國真還不是秦王當時的首選目標,作為一個充滿血性的大秦漢子,年輕氣盛的秦王嬴政自然是把他的目光投向了秦國最為強勁的對手——共祖同源的趙國,秦趙一家,兩國擁有共同的祖先,也自然是繼承了祖先的戰爭基因,而趙國更是名將輩出,以廉頗,趙牧等為代表的趙國將領皆是威震戰國的一代名將,比之秦國也不遑多讓。



在秦王政親政後的第二年,秦王政便發起了對趙國的戰爭,而領兵伐趙的正是秦國歷史上著名的將領王翦,經過20多年的修整,此時趙國的國力比之長平之戰後已有所恢復,但面對來勢洶洶的秦國,還是有些不如,戰爭初期秦軍可謂是勢如破竹,一路攻城掠地,趙悼襄王不久便憂憤交加而死,新任趙王遷立即任命在北方防衛匈奴的名將趙牧為大將,以此來應付秦國的入侵,趙牧不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馬上調整軍隊部署,先是堅守不出,然後以奇襲大破秦軍,力挽狂瀾般地改變了戰場上的局勢

而後秦王政又曾派多路兵馬進攻趙國,不過趙國軍隊在李牧的帶領下,屢次成功擊潰秦軍主力,致使秦軍傷亡數十萬之多,在經過多次兵敗趙國之後,秦王政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統一方略,他認為趙國尚有力量與之抗衡,若一味的強攻趙國,只會白白消耗秦國的國力,以至於最終阻礙自己的統一大業,因而轉為進攻更為弱小的韓國。



二、韓國孱弱,位置臨近

韓國為何會被秦王政當作軟柿子第一個拿下呢?主要還是因為韓國國力孱弱,韓國內為奸臣掌權,而韓王安又是個軟弱無能,胸無大志之人,不僅把韓非的強國建議置之不理,更是在秦王政的威脅下,將才華橫溢的韓非送與秦國,這般昏庸無能之徒,難怪會成為亡國之君,梵同學以後的文章也會提到,韓非被送往秦國後,本是打算遊說秦王放過韓國,可惜未能成功。

韓國為秦國的近鄰,而秦國歷來奉行遠交近攻之策略,作為強大秦國眼皮子底下的弱韓,就像是一大塊肥肉,如何能不引起秦王政的垂涎?因而它也就成為了秦國「滅國計劃」中的第一環,公元前230年,也就是秦國伐趙失利的兩年後,秦王政命內史騰出兵攻韓,秦軍可謂是所向披靡,一舉攻破邯鄲並俘虜了秦王安,而韓國就「光榮」的成為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也第一個退出了戰國七雄的歷史舞台。



三、先王方針,大勢所趨

早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就在丞相范雎的建議下確立了首先滅韓的「統一戰略」,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這一方略也得到了證實,並為歷代秦王所堅持,到了秦王政即位以後,雖曾有過先滅趙國的想法,但在伐趙失利以及謀臣李斯的建議之下,秦王政還是遵循了這一方略,畢竟嬴政是「六世之餘烈」的基礎上,才能「振長策而御宇內」,真正實現他的統一大業。

而當時的東方六國,早已不是強大秦國的對手,他們的合縱抗秦計劃又在秦國的「金錢連橫」策略下土崩瓦解,秦滅六國只是個時間問題,而縱觀整個天下大勢,唯有臨近的韓國國力最為弱小,且韓國早已臣服秦國,與其他五國的關係並不是很密切,征伐韓國並不會遭受到其餘各國所阻撓,因此秦國選擇第一個征服韓國,實乃是大勢所趨。



梵同學結語:

縱觀秦國統一的歷史,滅韓可謂是最為輕鬆的一戰,不用像對趙國一樣費盡心機,離間趙王與大將趙牧之間的關係,也不用像滅楚一般,舉傾國之兵方可成功,當然齊國是個例外,因為它是主動投降的。

可惜韓非至死都未能放棄說服秦王的想法,從結局來看,作為一個謀士,他是失敗的,可作為一名愛國者,韓非的舉動又是那麼的令人敬佩,引人深思,他無法阻止秦王政攻韓,就像無法阻止秦國統一六國一樣,這些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謂是: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此皆是同理也。

此為愛歷史的梵同學的原創作品,喜歡的同學可以點讚並關注我,我將持續帶你了解更多的秦朝及其他朝代的歷史,去掀開一角歷史的帷幕。

史料來源:《史記》、《秦始皇傳》

(以上皆為梵同學原創作品,如有抄襲,必將追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