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種早餐,開啟百態人生

遇見東方 發佈 2020-03-10T12:55:39+00:00

一篇寫飲食的文字,如果沒有榜單和店鋪推薦,似乎總顯得不夠有誠意,故而本文開頭先列一小榜,不拘正史與小說,評出筆者心中「中國早餐之最」:最美早餐:畫家鄭板橋,曾寫詩詠春節: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當早餐。


一篇寫飲食的文字,如果沒有榜單和店鋪推薦,似乎總顯得不夠有誠意,故而本文開頭先列一小榜,不拘正史與小說,評出筆者心中「中國早餐之最」:

最美早餐:

畫家鄭板橋,曾寫詩詠春節: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當早餐。彼時他窮得揭不開鍋,還能把賞花當成吃餃子,真乃奇才。古代文人越餓越有詩意,是這世上最有情致的飢餒。




最貪早餐

袁世凱有句名言:要幹大事,沒有飯量可不行。他早餐能啃一斤半饅頭,有時也會吃二十個雞蛋。結果,此人因貪婪遺臭萬年。


愛心早餐

楊絳說,錢鍾書不擅廚藝,卻給她做了幾十年早餐:沏紅茶、煮雞蛋、烤麵包。紅茶立頓最好。菜單很單調,卻是粉絲們最香的狗糧。



暗黑料理


《紅樓夢》四十九章,賈母早餐吃「牛乳蒸羊羔」。那「羊羔」應是未出世的羊胎,營養豐富,能補益老人。殺母取子,實在殘忍。賈母號稱慈悲,由此可見虛偽。

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單從菜品論,早餐有千百種選擇,榜單可以無限拉長。但從吃法論,其實只有四種。每一種吃法背後,都有千姿百態的人生。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說過,能夠保存餐飲最原始外貌的只有早餐和最末尾的宵夜。早餐是最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它能體現出一個省市里一座縣城中一條老街的居民生活狀態。

北京人管早餐叫早點,因為滿人覺得這頓不是正餐。清朝王府人家清晨五點多吃早點,有標準:燒餅、蒸食、油炸果,粥、餑餑、小菜,再配熟食和炒菜。普通旗人沒這講究,但不允許桌上只有一盤菜。那叫「寡婦菜」,沒排場。至於普通百姓,最窮的,大概是豆汁煮雜燴,吃一天。老舍在《駱駝祥子》里是這麼寫的。



老舍是滿人,早上愛吃油條、豆汁、焦圈兒。不喝豆汁兒的都不是地道老北京——這是北京土著飲食鄙視鏈中的一環。

如今北京發展快,早餐選擇也多:包子手抓餅、漢堡三明治、煎餅胡辣湯。全國各地都照顧到,哪的人都不買帳。上海人不滿北京早餐單一,東北人嫌棄北京早餐寡淡,一線城市的早餐一股工業味。



南方人會吃,廣東人尤甚,把吃早餐稱為喝早茶。茶字一出現,閒情立現。廣東早茶的風俗大概起源於清朝咸豐年間,一家老小找個小茶樓,點一桌子點心粥湯:蝦餃、燒賣、鳳爪、蟹黃包、小餛飩、豉汁排骨、皮蛋瘦肉粥……來一壺鐵觀音,能吃到九、十點鐘。第二天再去,又點一桌,和昨天完全不一樣。

有綜藝提到,潮汕地區是中國最後的美食高地,以食為天的架勢更勝廣州、深圳。據說潮汕常見24小時營業的餐廳,吃早茶的和吃夜宵會在清晨擦肩而過,堪稱一景。



中國人擅長在三張桌子上交流:牌桌、酒桌、茶桌,桌邊一坐就半天。早茶桌是最讓人清醒的所在,容易聊出大事,故而廣東輩出政壇要人:孫中山、梁啓超、康有為、袁崇煥、汪精衛。廣東人受水土影響,身材多矮小精瘦,身手靈活,又吃得好,故而也出武術人才: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甄子丹。

曾經有個老梗:天上掉下一外星人,北京人要做研究,上海人要辦展覽,廣東人說慢著,先嘗嘗滋味。廣東雖繁華,但煙火氣太盛,所以文豪就略少些。



湖北人的早點叫「過早」,意為拿著早餐邊走邊吃。武漢、黃石、宜昌等地尤其愛過早。從前武漢人早起後要趕往集市,著急忙慌,顧不上坐下好好吃早餐,就買點吃食走街串巷。時間一長,就成了風俗。

武漢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空氣潮濕,夏季長達135天,沒有北方常見的風沙天氣,非常適宜邊走邊吃。燒賣、湯包、豆皮舉著吃,熱乾麵、糊湯粉捧著吃。初秋天氣,早起天高雲淡,路邊小店買一碗熱乾麵,一路吸溜,不怕岔氣,如同手機插上充電寶,人逐漸變得容光煥發,碗一扔,元氣滿滿。




天津人說煎餅果子早餐很完美,攤好的面片裹一根油條,蔥花芝麻撒厚點;

開封的灌湯包口味鮮香,皮薄嬌嫩,一咬一口汁,必須擁有姓名;

上海的粢飯糰,近年來逐漸流行到北方,是新晉網紅食品;

內蒙古的焙子有甜有咸,厚實扛餓,是喚醒待機大腦的不二選擇……


最好的早餐散落天涯,卻也有共性:深居於小街巷,久存於兒時的記憶中;老闆面善,食材新鮮;或許離家有點遠,但蹬上自行車最慢十五分鐘也到了;關鍵是,吃不夠,聞到味,就想到家。





一日之計在於晨。有人用飽餐打開新的一天,有人選擇用學習的姿態迎接新一天的挑戰。

微信公眾號里,app商店裡,打著「早餐」名號推廣的內容太多了:新聞早餐、股票早餐、音樂早餐、財經早餐……很多人可以不吃飯,但不能不吃新聞早餐。

早上坐在地鐵、公交,乘客都在看手機,多數都不是在玩遊戲。他們可能在看爆款微信推文,可能在刷微信新鮮事,也可能在看電子書。很多app會在早餐時間推送內容,鼓勵人們就著早餐吃知識。



這是一個四處都在販賣焦慮的時代。網際網路人懷疑自己35歲就要失業,國企職工怕行業形勢不好,公司整改;中年人怕自己落後於時代,學生怕考不上大學以後沒有工作,人們一陣陣地惶惶不可終日,並堅信:控制焦慮最好的方式就是堅持學習。

知識早餐最大的特點,就是迎合人們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滿足大家碎片化的求知慾。比如微博上每天一條讀書筆記,視頻網站每天一集「三分鐘看電影」,更像高階版心靈雞湯。很少有公號和微博號叫「XX晚餐」。因為晚餐時間長,信息量大,很多人消化不了。




「朋友圈曬早餐」是另一類人的精神食糧和時尚。不吃,就曬,曬完就覺得吃飽了。

媽媽們喜歡曬孩子的早餐。葡萄沒籽,玉米脫粒,麵包是自己烤的,碗筷盤子很醜,但是很健康。通常只能曬到三年級,過了三年級功課緊了,頭天晚上輔導作業雞飛狗跳,第二天進了廚房也無心戀戰。

另一種是曬餐廳早餐,很美很ins,這種人通常是網紅,或夢想當網紅。內容多是漂亮的三明治、舒芙蕾、咖啡。但實際上,她們從來不吃早飯。晚飯也不吃。



最後一種是單純的曬碗筷,兩對筷子,兩個盤子,秀恩愛。拍攝者都在熱戀。一般都曬不了幾回,秀恩愛,死得快。

前兩天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北京地鐵成壽寺站,一個網友拍一個姑娘站在車裡啃窩頭,號稱「你敢吃我就敢曝系列」,引起討論。有人罵姑娘沒素質,地鐵不許吃東西;有人說姑娘可能出來太急了,能理解,還有人說拍攝者沒素質,不提醒,只顧偷拍。

其實這個拍攝者的行為也是能理解的。有些人,就是需要靠興風作浪來打開一天。






人類為何要按時吃飯?作家梁文道說,這是為了社交。如果真是這樣,那飲食有時屬於文明的進化。

中西醫都認為,早上7點多吃早飯最好。可喚醒腸胃,及時供給大腦營養。放眼全國,大概55歲以上的城鎮中老年人群體可以做到。對於奮鬥在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太難了。



大城市的早餐像神龍,忽隱忽現。

奮鬥在北京的東北姑娘,家住通州,做商務,早上六點半起床,坐將近兩小時的車去大興亦莊上班,園區門口買杯豆漿。坐下剛喝一口,就收到客戶電話,聊完快十點了。

拼搏在上海的江西小伙子,程式設計師,公司門口租房。頭天晚上處理bug到凌晨一點,打一局遊戲兩點鐘睡覺,早上九點四十睜開眼,再吃什麼也不算早飯了。



在深圳做設計的小姐姐,在家辦公,每天上六點的鬧鐘,做飯,叫大寶起床,給二寶穿衣服,孩子吃飯時她洗水果拿酸奶檢查書包,然後開車送到幼兒園。自己回家補一覺,九點鐘正洗漱,就收到到客戶的信息。

大城市的早餐再多,架不住沒時間買,沒時間吃。有時間泡麥片的都算生活家。



大環境在逼迫年輕人放棄早餐。很多一二線城市的公司施行996工作制,很多人心甘情願。大家拚命工作,靠晚睡晚起獲得了金錢、房子、晉升空間。忽隱忽現的早餐,被砸爛的生物鐘,換來了成年人夢想的實現,換來一個城市的繁榮。

聽起來,像是一種值得歌頌的,偉大的犧牲。



曾經,路邊不乾不淨的早點鋪子是一線城市乏味早晨最大的拯救——便宜,融入居民區。可近兩年為了城市建設,四處都在封牆堵洞,大量早點鋪子失去了立足之地。便利店笑了,它們成了都市早餐的扛把子。真的很難吃。



港劇里常見一個詞:brunch。意為早午餐。香港工作節奏快,周末起得晚,就在十點多把早餐午餐一起吃了。如今大陸日也常吃brunch——九點半打完卡,一杯咖啡一個三明治,中午一點都不餓。一個洋氣的英文名,讓生活也顯得洋氣起來。這或許是吃brunch的人最大的安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