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薩之戰」是清廷高壓下的勝利,康熙大帝為實現一統殫精竭慮

鴻涵先生 發佈 2020-03-10T15:13:44+00:00

明末國內天災迭起,戰禍不斷,是我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代之一,百姓深受其害,清軍入關之後,幾乎十室九空,人口大量驟減,土地大片荒蕪。

明末國內天災迭起,戰禍不斷,是我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代之一,百姓深受其害,清軍入關之後,幾乎十室九空,人口大量驟減,土地大片荒蕪。

一個王朝的興起,除了武力強大之外,必須要實施仁政,清王朝的統治者認識到了這這個道理,但是若要實施新的政策,要有個穩定的環境才可以,所以我們細看康熙大帝一生的軌跡,無不證明了一點,就是以軍事行動為主,穩定國內外的局勢,同時實施仁政,輕徭薄賦獎勵農桑,治理水患,為「康乾盛世」的到來營造了一個良好和穩定的內外條件,尤其是康熙一朝的軍事行動更是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完整,有力地打擊了企圖分裂的敵對分子和侵略者,所以尊稱他為康熙大帝絕對沒有問題。


康熙大帝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二位皇帝,他八歲登基,少年時便上演了「智擒鰲拜」的好戲,他確定了廟堂之內皇家絕對的統治地位,在加強了皇權之後便開始著手削藩,他歷經了八年的「平藩戰爭」,將盤踞在南方邊陲的三個藩王打敗,穩定了局勢後,隨即便開始了收復台灣的戰爭,隨著「明鄭」的投降,此時的中華大地已經實現了意義上的統一,而這時康熙大帝正好是而立之年

噶爾丹妄圖一統蒙古各部,恢復昔日成吉思汗的榮光,他成為了康熙後半生最大的敵人

此時,一直盤踞在清王朝西北的噶爾丹成為了最大的威脅噶爾丹是準噶爾部的首領,此時的蒙古早已分成三部,分別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從龍入關的是漠南蒙古,他們與愛新覺羅家族世代通婚,而漠西蒙古(厄魯特蒙古)和漠北蒙古(喀爾喀蒙古)早已邊緣化,但是到了康熙時期,漠北蒙古最有實力的大汗土謝圖汗已經明確的表態要歸附清政府實現國家統一,但是漠北蒙古各部卻內亂不止,而與其有世仇的準噶爾部便趁亂進行攻擊,妄圖一統蒙古各部,覬覦中原恢復昔日成吉思汗的榮光。


噶爾丹興起也有其必然的歷史條件,他少年時代便送往拉薩學習佛經,並學有所成,深受黃教上層的認可,在康熙九年的時候,準噶爾部發生了戰爭,時任大汗被車臣部所殺噶爾丹在其母親勸說之下還俗回到了準噶爾部,重整旗鼓將車臣部擊潰,於康熙十一年,得到了清政府的認可,有了合法的地位。

清王朝此時正值「三藩之亂」,年輕的康熙大帝無暇顧及西北邊陲的噶爾丹,這就為噶爾丹的快速擴張創造了有力的條件,「三藩之亂」用了八年時間才徹底解決,隨後又馬不停蹄地進行收復台灣的戰爭,待一切都穩定之後,康熙要面對的問題比之前還要多,首先是戰禍連年造成經濟和農業的損失,其次是水患頗多,百姓生活困苦,康熙已經沒有餘力馬上再次發動對噶爾丹的戰爭,國內亟需恢復,此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穩定國內百姓的情緒和休養生息。


同時由於清王朝特殊的朝貢制度,每年要付出很多錢財給準噶爾部,在康熙二十二年的時候,正值清政府收復台灣,噶爾丹竟然派出了3000多人的貢團來京師,他沒有顧忌康熙對使團人數的規定,噶爾丹認為每次的進貢一定要有所收穫,這是「賊不走空」的心理在作祟他這3000多人所過之地,給沿途帶來了極大的損失,他們肆意放牧,甚至搶奪財物,於是康熙非常克制的命令他們只允許200人進入內地,其餘要在長城之外等待,這件事就激怒了噶爾丹,這等於是斷了他的財路,所以自此開始噶爾丹與清王朝決裂。


在這次限制貢使進入的事件過後,噶爾丹馬上又派出了一批使臣,這些人去哪裡呢?去的地方是沙皇俄國,原來噶爾丹是想聯合沙皇俄國統一蒙古各部,然後問鼎中原,噶爾丹的所作所為已經激怒了康熙大帝,於是他便成為了康熙大帝後半生最大的敵人。

高壓下的勝利:雅克薩之戰,圍殲了入侵俄軍,收復了失地,維護了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

明末清初時期的俄國還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封建農奴制國家,但是侵略者的本性使得他們很早就覬覦了我國東北地區。

自清朝入關以來,我國東北地區就成為了清王朝的禁地因為東北地區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所以對這些地區並沒有進行深度開發,而入主中原是當時清王朝的首要戰略,清政府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逐鹿天下上,而忽略了對東北地區的防範,這就給沙俄侵略者製造了可乘之機,他們從努爾哈赤時期開始便時不時地侵擾我國東北邊疆地區,甚至在西伯利亞腹地建立了城堡,作為侵略的根據地。


而沙俄覬覦的這個地方自古便是我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地區,從唐時期設置了安北都護府、室韋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開始,一直到清朝,都有行政機構進行管理,而沙皇俄國也正是在明末清初的時期才逐漸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國家,本來他們和中國並不相連,但是他們相繼征服了北逃的蒙古各部,才和我國開始接壤,他們利用明末時期朝代更迭無暇北顧的原因,開始一點一點的滲透自己的勢力,已達到其侵略的目的。


最開始進行侵略的是一些在沙皇支持下的強盜集團,並非是正規軍,他們先後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此大肆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可是由於正值清廷逐鹿中原,所以清政府並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抵抗,往往都是一些我國北疆的少數民族和清政府小部分守軍自發的自衛行動,在武器和裝備明顯落後的情況下,儘管損失慘重但是也給侵略者了打擊,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康熙二十四年。

康熙二十二年,噶爾丹向沙俄示好,企圖聯合起來一統蒙古各部而後和清政府一決生死,而康熙大帝何等英明,他看出了噶爾丹和沙俄企圖侵略的野心,在「明鄭」歸降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四年,便決定要嚴懲噶爾丹,但是「欲廢其身,先斷其臂」康熙大帝決定要先給沙俄「羅剎」一個教訓,於是便開始了「雅克薩之戰」。


沙俄侵略者從順治六年便占領了雅克薩和尼布楚,在這裡修建工事和城堡,面對噶爾丹的背叛以及沙俄的得寸進尺,康熙大帝於康熙二十四年命令都統彭春等率數千名八旗兵勇分水陸兩路從琿春進軍雅克薩,在「紅衣大炮」的圍攻下,僅用了三天就圍殲了俄軍,俄軍頭領率部隊向清軍乞求投降,並舉行了受降儀式,在康熙大帝以和為貴的邦交理念下,清政府給與了這些俄國人非常大的寬容,允許他們攜帶武器和財產撤離。

但是對待敵人的寬容都成為了他們背信棄義的資本,清軍撤走後,俄軍反過來繼續占領了雅克薩,這次康熙命令部隊再次進行還擊,將800多名俄軍困在了雅克薩城內,並斷其糧草,一直圍了侵略者10個多月,最後城內爆發疾病只剩下幾十人,陷入了絕境,繼而投降。

由於準備對噶爾丹進行征討,清政府和俄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在清軍節節勝利之際,卻並沒有擴大戰果因為此時噶爾丹突然進攻喀爾喀地區,這個地區對於清政府而言非常重要,它北臨沙俄,儘管此時清政府已經擊潰了沙俄,但是沙俄仍然雄踞在北方虎視眈眈,所以清政府要對喀爾喀地區保持絕對的控制,才可換來安寧。


由於蒙古三部中最早歸順的是漠南蒙古,而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位居清王朝的北部和西部都與沙俄臨界,所以其他兩部蒙古一旦和沙俄達成某種意義上的合作,將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隱患和威脅,但是如果清政府對其具有絕對控制力,國家就可以在西部和北部多出兩道屏障,以抵禦沙俄的威脅,並且內地源源不斷地物資也會為這裡的百姓和人民改善生活。


所以,在突發噶爾丹進攻喀爾喀地區的事件後,清政府沒有再繼續和沙俄糾纏,沙俄被清軍重創也不想再戰,而且其宮廷內部也出現了政變,所以在這種條件下雙方便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這次條約清政府完全是出於和平的意願,而沙俄其實是被逼無奈,但是這個條約的簽訂劃清了中俄雙方的邊界,並在法律上予以承認,其次是開放了雙方邊境貿易,使得兩國人民能夠友好往來,奠定了日後兩國交往的基礎,促進了文化和經濟的交流。

總結:

「雅克薩之戰」以清王朝的勝利而告終,這離不開康熙大帝堅持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同時此戰加強了各族人民不屈不撓反抗侵略者的堅強意志。

噶爾丹妄想和沙俄聯合起來實現自己的野心,這簡直是異想天開,雙方都是獵人,又怎麼會將僅有的一個獵物拱手相讓呢?


為了實現國家的大一統,康熙大帝真可謂是殫精竭慮,他身處各種矛盾的漩渦中還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為祖國的統一事業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為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的到來夯實了基礎,沒有康熙大帝所付出的一切就絕不會有之後的「康乾盛世」,但是由於封建王朝有其局限性和落後性,所以一切終將付之東流,只有新的制度和思想才能真正順應時代的發展,但是康熙大帝對於祖國統一所做出的的偉大歷史功績是萬萬不能質疑的,應當給予正確的歷史評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