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封神演義》怎麼到了日本韓國就變了味

清風明月逍遙客 發佈 2020-03-11T15:48:40+00:00

《封神演義》一般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 》,亦是一部中國古代的 神魔小說 。

《封神演義》一般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 封神傳 》,亦是一部中國古代的 神魔小說 。為明代許仲琳 (一說是陳仲琳 )所著,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全書共一百回。《封神演義》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 武王伐紂 平話》,可能還參考了《商周演繹》、《崑崙八仙東遊記》,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哪吒、楊戩等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最後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


《封神演義》這部書的暢銷,超過了吳承恩的名作《西遊記》,書價甚至定到了二兩白銀,可以買一整頭肥豬還有找頭。雖然也有人說這是抄襲《西遊記》,但《封神演義》的走紅,仍然是大明朝出版界盛事,但此後三百多年,最早風行的版本在中國居然無一留存,只有漂洋過海的孤本留存在了日本。

不過,流傳到日本的《封神演義》似乎變了味,封神故事裡最有影響的既不是姜子牙,也不是哪吒,而是終極反派蘇妲己。

日本的傳說中,有一隻厲害的九尾狐妖,名為「玉藻前」。它化為美人,迷惑了鳥羽天皇。但隨著江戶時代《封神演義》在日本的流傳,玉藻前與妲己逐漸合二為一,甚至還有了印度前傳:九尾妖狐出於古印度,是摩揭陀國太子的華陽夫人,她給印度帶來了禍亂,被驅趕之後,逃到中國,變成迷惑紂王的蘇妲己。殷商滅亡,狐妖一直蟄伏到唐朝。此時,日本遣唐使吉備真備來到中國,妖狐便躲進他的船里,偷渡到日本。又過了幾百年,狐妖再次現身,變成了鳥羽天皇的寵妃玉藻前。


這樣一來,一個頻繁干預別國政治的外國反動分子的形象躍然紙上。狐妖跑到日本後,接下來,就是日本陰陽師的故事了。

因為玉藻前吸取天皇的精氣,使得天皇一病不起。陰陽師窺出了它的真面目,作法將它驅趕出京城。狐妖逃到那須野,被天皇派來討伐的將軍和陰陽師斬殺。陰陽師封印了狐妖屍體,屍體卻變成了散發毒氣的「殺生石」,殺死靠近的一切生靈。

這個以歌謠、能劇和凈琉璃等形式廣泛流傳的狐妖故事,後來被日本作家瀧澤馬琴寫入了長篇小說《殺生石後日怪談》。在這部小說里,不僅演繹了九尾妖狐的故事,還直接借鑑了《封神演義》的情節設定:王遍尋天下美女,美女被狐妖附身,狐妖禍亂害人,反抗者在雷電中撿到嬰兒。

瀧澤馬琴大概相當於日本的羅貫中。除此之外,瀧澤馬琴還在多部小說中借鑑和致敬了《封神演義》,包括借鑑姜子牙輔佐周王室討伐紂王的《八犬傳》,仿照女媧派遣狐妖懲罰紂王的《近世說美少年錄》,可謂是《封神演義》的重量級粉絲。


作為明朝重要的藩屬國,朝鮮人民對《封神演義》的喜愛,更有一個深層次的歷史背景——武王伐紂的歷史,和朝鮮半島的文明起源緊密相關。

殷商滅亡之後,殷商的臣子、紂王的叔叔箕子不願臣服,率領商朝遺老出走朝鮮。武王聽說後,便順勢把朝鮮分封給箕子,是為「箕子朝鮮」。這被認為是朝鮮歷史的源起。所以,對朝鮮人民以及今天的韓國人民來說,《封神演義》堪稱是一部書寫其民族歷史來源的神話故事。

在韓國,產生了很多根據《封神演義》進行再創作的同人作品,這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姜太公實記》。

1913年,韓國人朴建會在《封神演義》的基礎上,創作了英雄姜太公解救人民於水火的小說。他刪去了《封神演義》中大量神魔鬥法的故事情節,以及周文王對殷商保持忠誠的設定,讓姜子牙帶領西周人反抗殷商統治、推翻無道成為小說主線。

此時是韓國的日據時期,《姜太公實記》的故事核心多少也寄託了韓國人希望有英雄引領他們反抗殖民統治的期望。

而且,姜子牙和韓國人有天然的親近感,因為朝鮮半島不斷有從山東渡海而來的移民,許多人認為自己是分封在齊國的姜子牙後代。《姜太公實記》也就成為一些韓國人祖先的英雄歷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