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0%的零碎時間完成80%的創作,跟你分享一個普通人的寫作攻略

職場 發佈 2020-03-10T18:04:24+00:00

在碎片化的時代,能在工作縫隙擠出時間,寫出一篇篇質量還算OK的文章,更是許多職場人的剛需。在很多人的腦海中,所謂寫作就是:尋覓一個大塊時間段、一個安靜場所、泡杯熱茶、打開一個空白文檔,行雲流水般從標題開始一個一個字敲下去。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句話:

兩個實力差不多的人競爭,選誰呢?選那個會寫作的。

在現代社會,能清晰的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碎片化的時代,能在工作縫隙擠出時間,寫出一篇篇質量還算OK的文章,更是許多職場人的剛需。

我不是什麼權威、大V。我只是一個從寫文章如BM、求著請同事吃飯以獲得指點,慢慢熬到別人眼中「寫東西快、功底還行」的普通人。這條路,我走了10年。

以下文字是我一家之言,供你參考。如果能對你有所啟發,我會很開心。



一、寫作就是打開一篇空白文檔,開始想嗎?

在很多人的腦海中,所謂寫作就是:

尋覓一個大塊時間段、一個安靜場所、泡杯熱茶、打開一個空白文檔,行雲流水般從標題開始一個一個字敲下去。沒思路了還可以看看窗外發發獃.......

等等,怎麼輪到我了,就「行雲流水」不下去了。

更何況,對於忙碌的職場人來說,大塊不被打擾的時段,何其稀罕。

這種情景下,寫作就成了要湊齊「天時、地利」,才能去「人和」的任務。

於是很多人發出感慨:我的寫作時間太少了。

其實,一篇文章從醞釀到出爐,一般要經歷三個步驟:

  • 尋找靈感,確定主題,構思大綱;
  • 搜集素材,確定框架;
  • 坐下來,一氣呵成,搞定!

不難看出,前兩部分並不需要整塊的時間,只有最後的完成文章部分才需要。

但是,想在碎片時間做好前兩部分、為第三部分做足準備,你需要:

二、調整注意力,讓它主要去為當下的寫作任務服務

先跟我一起回憶下高三時光。

語文課堂上,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憑藉一支筆就要在一兩節課的時間內完成一篇命題作文,純手寫,大約800~1000字。


當時的你覺得這很牛逼嗎?並不會,這是每個高三學生的必備技能,是應對高考的基本功啊。

可是經歷過這樣考驗的大多數人,卻為了一篇2000-3000字的文章抓耳撓腮,費勁心思。

這就是為什麼秋葉大叔說:

很多人寫作水平最高的時間,是在高三。

為什麼當時能做到?

因為那會你的注意力全圍著「高考」這兩個字轉,像雷達一樣去抓取各種寫作素材、套路。

那為什麼現在要強調這一點?

請大家先回想下,你每天可以一心多用的時間有多少?

【關於順利實現【一心多用】的腦科學原理,請閱讀我之前的書評「乾貨貼」一心多用還是專心不二?讓我們從大腦構成談起】

刷牙洗臉、吃飯走路的時間,你的大腦在做什麼呢?你的手機又在刷什麼呢?

這些時間其實我們都可以來為寫作任務服務。

秋葉大叔提到過「孕婦效應」:

也就是或,當你真正你關注什麼,你就會看到什麼。

當你腦子裡裝了很多問題時,你會更快找到答案。

不僅因為你在有意識的尋找,也因為你的雷達一直開著,當答案浮現時,你會比別人更快接收到。

因此,高效寫作的前提是,你的注意力要集中在寫作上,要把自己變成雷達,利用一切機會去搜羅、去思考、去隨時記錄跟寫作有關的資料、靈感、金句、圖片。


三、流程化寫作6步法,不保證精品但起碼能完成。。

如前所說,打字是寫作過程中最簡單的一個環節,並不是重點。

現如今,我們的時間碎片化,寫作也要分步驟,這樣你才能利用零碎時間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寫作環節。

接下來,我就分享下我是如何在工作、帶娃的縫隙插空,最終只用1個小時碼字就完成了寫作任務的。

1.規劃時間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要牢記【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對於流程化處理來說,你要清楚在deadline之前:

  • 你要花費多少時間完成寫作?
  • 你有多少時間完成寫作?
  • 每個步驟大概要花費多少時間?

比如說,我在周五晚上接到一個評論稿的寫作任務,周日上午前要交稿。

而我的周末基本是在陪娃上課、玩耍、吃喝拉撒中度過的。這就意味著,我留給寫作的時間是:

  • a.孩子睡後及起床前的整塊時間。
  • b.他在上課外班時的空閒時間【約1+1小時】。
  • c.洗漱吃飯、走路坐車等可以一心多用的時間。

因此,在動筆寫之前我就默默計劃了寫作的時間表:

  • a.周五晚上陪玩時想想思路、抽空搜搜文章。
  • b.周五晚、周六早上閱讀已搜索到的文章,開電腦做好摘錄,手機備份。
  • c.周六白天細化素材、形成全文思路。
  • d.周六晚上孩子睡後開機寫作。
  • e.周日早上精修,完稿交付編輯,叫娃起床。

2.主題設定

為什麼是主題不是標題?

因為在你開始看資料、構思文章之前,起標題這活太難了,有可能一下子就把你卡死寫不下去。

但是想幾個跟文章有關的詞組,這活還是做到的。

設定主題的價值在於,他可以限定你的視角和資料收集範圍。

在網際網路的信息大潮快把你淹沒、當各種跳轉快把你帶跑時及時把你拉回來:

「嘿,哥們,我們要寫的是這個不是那個。那個資料很美,你先收藏就行,不用細看了。」


3.搜集資料

有了主題詞,我們就可以在搜索框裡輸入關鍵詞了。

我常用的工具是微信搜索。

a.輸入各種關鍵詞組合,限定」由已關注的公眾號發布「。

【這裡要說一個小習慣,我的微信訂閱號基本不主動打開,但我會不停的去關注朋友圈裡看到的有價值的公眾號。目的就在於此:在搜索信息時,用」由已關注的公眾號發布「功能,進行信息篩選,保證第一眼看到的是高質量內容。】

b.如果步驟a可以看到的資料不夠飽,則「搜索範圍不限」,按閱讀量排序和發布時間排序分別來一次。

c.掃讀搜到的文章,但凡覺得有點用的,一鍵留下。收藏。

我習慣用收藏功能和文件傳輸助手,也有的夥伴選擇在微信上把自己添加為好友,之後就像跟友人聊天一樣,把素材、想法發給自己。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你可以在搜索的時候專注在信息篩選上,把【記下好內容】這活外包給網絡工具,節約大腦的帶寬。


4.記錄小靈感

搜集一段時間後【比如看了10篇文章,或者看了20分鐘了】,暫停搜索步驟。

想一想, 你有什麼想表達的。然後用錄音軟體錄下來【給自己發語音、語音轉文字都可以】。這些就是屬於你自己的思想火花。

利用碎片時間,重複3-4的步驟

大概幾輪下來,一篇文章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素材已經具備了。

也就是說,在你開始做飯前,找食譜、定菜單、配料、洗切等準確定備工作已經完成。


這時,你可以打開空白文檔了,但是此刻你的心不慌了,因為你起碼找到了幾十篇素材,並有了你自己的碎片靈感。接下來,你可以進入:

5.模塊化處理

也許此刻,你還是不知道文章的大綱、順序是什麼,開頭寫什麼。

但是沒關係,我們可以先把手頭的碎片靈感和資料,按照想要表達的內容精修一下。

就像你沒確定晚上做什麼菜之前可以先把肉絲炒熟了放一邊備用一樣。

在這個步驟里,你可以一條一條抽取你想表達的靈感,結合你搜集到的相關素材,開始素材疊代和文字打磨。

這時可能你手頭還會有其他任務來打擾你,但是沒關係。

一個模塊的處理就是小的階段工作,如果是幾百字的工作量,甚至一個番茄鐘不到的時間就能完成。

因此,依舊不需要我們投入整塊時間,可以插空在工作間隙來完成。

我甚至建議你主動把這一部分切割成好幾個番茄鍾,每完成一塊【甚至提前完成】的成就感,足以刺激你興奮、積極地繼續寫下去,而且會有一種【快寫完了,快贏了】的成就感。



6、樂高式寫作

到了這一步,你大概需要一個稍微整塊的時間了,比如一小時。

就像搭樂高一樣,把你之前做好的模塊按照文章的寫作思路

比如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或者是故事式寫作,一個一個小高潮層層推進,進行組合搭建。

然後想想小標題、提煉下標粗的金句,打磨下最終的主標題,設計下開頭引入,一篇文章就基本大功告成了。


寫到這裡,這篇文章基本完工,看了下手機。我從早上6點15開機,寫到7點30分

輸入決定輸出。以上步驟說起來簡單,但每一個細節都隱藏在高效生活的習慣中。

因此,寫作不僅僅是技巧、是套路,更在於「底層邏輯」的刷新。如果有朋友對寫作話題感興趣,我強烈建議你先閱讀秋葉大叔的新書《高效寫作七堂課》。

這本寫作書與其他市面上大量教寫作的書的不同在於:

它不局限於傳授寫作技巧,而是幫你認清寫作的底層思維邏輯,改變你的認知。

就如書名所說,不只是寫作套路,更是高效寫作的7種良好習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