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義」與「良知」之間徘徊——以色列移民政策一瞥

南方周末 發佈 2020-03-09T01:58:00+00:00

2000年9月,特拉維夫大學的校領導碰到一件困惑的事情——語言學系的一位比利時籍終身教授M失蹤了,不來教課,也聯繫不上。

經過差不多十年的波折,以色列的外勞制度基本上定型。這個制度有兩個基本要點:第一,外勞只開放工作,絕不開放移民,所以工作簽證只給五年,因為按照以色列法律,連續合法居住五年以上的外國人有要求定居的權利。第二,只在以色列人根本不肯工作的特定領域開放工作簽證,目前這樣的領域有四個:家政護理(主要是菲律賓人)、農業工作(以泰國人為主)、建築工程(以中國人為主)、亞洲風味餐飲(主要是中國人)。其他行業如果想雇用外國人,需要走專家人才的途徑。

俯瞰以色列特拉維夫。 (IC photo/圖)

2000年9月,特拉維夫大學的校領導碰到一件困惑的事情——語言學系的一位比利時籍終身教授M失蹤了,不來教課,也聯繫不上。經過多方查詢,最後在移民警察局的監獄裡找到了人。說來令人難以置信,此公任教幾十年,在校內是人人尊敬的學者,在以色列內務部那裡卻是一位每年要申請一次打工簽證的臨時外籍勞工,到了移民警察在街上查到他簽證過期時,他就成了非法居留的外國人。當校長憤怒地質問警察怎麼可以這樣對待一位教授時,警察滿不在乎地回答說:「我們這兒只有合不合法,沒有教不教授。」

其實這位教授簽證過期也是有原因的。1990年代以前,以色列被看作是危險地區,沒什麼人願意去;勞動力雖然有缺口,但那時候巴勒斯坦地區與以色列本土連成一體,毫無障礙,體力工作基本上都是巴勒斯坦人包下了,所以根本不存在外國人非法居留的問題。九十年代起,中東和平進程起步,以色列的國際環境大為好轉;經濟起飛,與外部經濟聯繫日益密切;與此同時巴勒斯坦人的恐怖襲擊卻與日俱增,以色列只好與巴區切割,以求自保,國內低端勞動力嚴重不足,外國勞工開始進入以色列,同時也就出現了外國人非法居留的問題。1990年代後期以色列開始組建移民警察局,對非法移民問題的處理日益嚴厲,然而M教授此前在以色列已經居住了幾十年,過慣了簽證想什麼時候去辦什麼時候去辦,沒人查也沒人罰的日子,自然難以適應新的環境。

由此,在二十一世紀初的以色列,非法外勞成了一個嚴重問題。一方面因為經濟發展的需要,大批外國人在以色列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則因為以色列從無外國人移民定居的相關法律,結果造成大批非法居留者。當時以色列警方的估計是國內非法勞工多達三十萬人,在一個六百萬人口的小國里,這意味著百分之五的人口是非法外國勞工。那時候,警察搜捕外國勞工是常見的新聞事件,拘押外國人以等待遣返的臨時監獄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在吸收還是排斥的激烈爭論中,以色列國內形成了以右派為中堅力量的「正義派」和左派領軍的「良知派」。正義派強調一切依法行事,對外籍勞工能不雇用就不雇用,能驅逐就驅逐,以保護本國民眾的工作職位。良知派則以《舊約·出埃及記》22:21的「不可虧負寄居的,也不可欺壓他,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做過寄居的」為依據,不僅要求從良知出發善待外國勞工,而且要求給其中的長期居住者移民定居的權利。

M教授事件三年以後,主打「解決外勞問題」的以色列左翼「變革黨」在選舉中拿到十五個議席,成為第三大黨,不僅加入了沙龍領導的聯合政府,而且如願以償地拿到了主管人口問題的內務部長的職位。該黨二號人物波拉茲在出任內務部長的第一天,就宣布將依據英國託管時期一條「對本地區有特殊貢獻的人才有權定居」的法律解決外國高端人才定居以色列的問題。他隨後選了十個「傑出人才」的典型案例,宣布授予這些人永久定居權。這些人中包括多年擔任以色列國家芭蕾舞團團長的著名英國藝術家,培育了以色列人最愛吃的金頭鯛的德國生物學家,對以色列經濟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三星公司駐以色列代表,為以色列開闢了文化交流途徑的中國學者,等等。一時間,「波拉茲旋風」席捲各大媒體的頭條。

在「良知派」的一片歡呼聲中,「正義派」強力反擊,最終導致沙龍總理從內務部長手中收走了「傑出人才」的評審權,交給了一個多部委聯合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大大提高了入選的門檻。今天在以色列,高端人才仍然可以通過這條途徑申請移民定居,但在此之前你先要拿幾年「專家人才」工作簽證。發放這種簽證的條件有四個:做的是對以色列國有益的工作,以色列國內無人能替代該專家,該專家願意把他的技能教給以色列人,該專家的工資不低於該行業中位數工資的兩倍。如果專家能這樣工作五年以上,那麼他將有機會向評審委員會申請定居。因此,高端人才定居以色列的通道名義上還開放,實際上門已經留得非常小了。

沙龍總理任期內曾經想以雷霆手段徹底解決外籍勞工問題。那幾年以色列經濟狀況不好,不少人失業。沙龍對以色列失業者寧可領救濟金也不肯干體力工作的態度非常惱火。他一方面無差別地取消了所有勞工簽證,另一方面下令強行給失業者派放建築工作,不肯去建築工地幹活的失業者一概停發救濟金。然而猶太人的傳統理想是當「商人、律師、醫生」,很多人寧可餓肚子也不肯去當建築工人或者去干農活。最終老英雄沙龍扛不過失業者的抗議和行業商會的抱怨,被迫重新開放外勞簽證。

經過差不多十年的波折,以色列的外勞制度基本上定型。這個制度有兩個基本要點:第一,外勞只開放工作,絕不開放移民,所以工作簽證只給五年,因為按照以色列法律,連續合法居住五年以上的外國人有要求定居的權利。第二,只在以色列人根本不肯工作的特定領域開放工作簽證,目前這樣的領域有四個:家政護理(主要是菲律賓人)、農業工作(以泰國人為主)、建築工程(以中國人為主)、亞洲風味餐飲(主要是中國人)。其他行業如果想雇用外國人,需要走專家人才的途徑。

相比勞工問題,難民問題是以色列近年來遇到的一個更新的問題。以色列傳統上沒有難民問題,因為聯合國難民署控制在阿拉伯國家手裡,一向宣稱以色列沒資格接受難民,所以即使偶爾有非洲人逃進以色列,聯合國也都會接走。這樣相安無事很多年,阿拉伯人突然明白過來這太便宜以色列了。本世紀初,聯合國難民署開始要求以色列加入安置難民的工作,這樣從非洲逃進以色列的黑人難民就慢慢在特拉維夫南部聚居滯留,到2018年,以色列估計境內的非洲難民已達三萬人之多。進入特拉維夫南部的一些社區,你會有一種走進非洲的錯覺。非洲難民的進入給原本犯罪率很低、惡性犯罪更是罕見的以色列帶來了嚴重的暴力犯罪問題。在特拉維夫南部相關地區,強姦、謀殺等惡性事件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該地區在難民潮以前只有四五個警員編制,現在已經擴大到了兩百多人,每年針對黑人難民的犯罪調查多達一千多起。犯罪問題引發了以色列社會和政府的注意,政府的基本態度是:這些人絕大多數是經濟移民,而非難民。以色列不會收容這些人,而是會尋求一切機會將之遣返。2018年,以色列政府曾經提出一個機票加每人送3500美金的方案,試圖讓這些人自動離開以色列。

從移民角度看,世界上的國家可以分為「移民主導國家」和「原住民主導國家」,前者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後者則包括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以色列是一個獨特的「原住移民主導國家」,國家由移民主導,但是這些移民把自己看作原住民。猶太復國主義本質上是一種民族主義,其所建立的以色列國的定位是「猶太民族家園」,因此在以色列,猶太人移民被看作是「回歸」,有《回歸權法》的保護,其他人的移民則被看作是特例。至於勞動力的缺口,則與移民問題毫無關係,只用工作簽證來加以解決。

經過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以色列外國人居留問題總算有了一個管理和法律框架,但「正義」與「良知」之間的博弈卻從未停止過,即使到了今天,相關問題已非熱點,保護非洲難民,給外籍勞工人性化的定居待遇,仍然是以色列左派的社會訴求之一。支持外國居留者的各種示威抗議活動也仍然時常可見。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張平(特拉維夫大學教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