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要終結,這三個身影缺不得,「欺凌事件」該休了

婚姻百味 發佈 2020-03-08T10:26:48+00:00

校園暴力,是這些年,我們無法忽視的嚴峻問題。學校——家長——孩子,這三個身影都缺不得,在這三環之中,想要解決校園暴力的難題,只有在大家不再為了「怕麻煩」而將事情壓到最低的時候,團結一心,才能攻克。



校園暴力,是這些年,我們無法忽視的嚴峻問題。

網絡上層出不窮的視頻,無不揭露「校園暴力」的殘忍。




對於受害者們來講,往往會出現抑鬱、焦慮,更有甚者,出現了『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樣的校園霸凌,給他們造成的心理創傷,要遠遠大於身體傷口。


身體的傷口或許會癒合,但心靈上的創傷,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治療,將會伴隨終身,難以痊癒。



昨天,也就是3月7日,《鏡報》報導了一則轟動英國的新聞:


一位來自英國的12歲小男孩哈里森,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自閉症,在同學的欺凌下,他出現了自殘傾向。



上學的3個月內,這個可憐的孩子,遭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欺凌。


最嚴重的甚至達到了需要報警的程度。


入學第一天,就遭到謾罵,第二天,上升到肢體衝突。


不反抗不還手,似乎成了霸凌者們更加肆意妄為的理由。


他們在之後的幾個星期,將哈里森打的滿臉腫脹、瘀血、甚至撕爛他的衣服。


把橙汁倒在他的脖子裡、甚至在打了他一頓之後,把他關進廁所。


這些孩子就像一群惡魔,將哈里森當成了可以隨意欺辱的對象。



哈里森不止一次回家問媽媽:「為什麼他們對我有意見? 」


學校知道嗎?知道。


但學校的舉措是什麼?


他們認為,只要給哈里森「早退」的特權,或者去圖書館吃飯休息就不會再被欺負。


似乎只要遠離這些霸凌者,就會擺脫這種糟糕的局面。


顯然,這不現實,哈里森依舊逃不開這樣的厄運。


最終,莉安(哈里森母親)為哈里森爭取了新學校上學的機會。


可這個孩子會不會再次遇到霸凌,我們無從知曉。


不光哈里森,在2019年5月9日,微博上瘋傳一段校園暴力視頻:



在教室里,有2個女生遭到了另外3個女生的虐待。


其中一個被連扇耳光,另外一個女生被人用皮帶抽打,還被對方用腳連續踹。


這樣的場景,或許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發生著。


就像視頻里的女孩,遇到欺負,不反抗,不尋求幫助。


我想,正是因為旁人的冷眼旁觀,她們才沒有勇氣求助吧。



上圖是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校園暴力的數據顯示。


我們看到,校園暴力的嚴重性已經超乎現象,甚至成了犯罪案件。



報告顯示,校園暴力案件里,瑣事為誘因的,高達55.12%。


而18.08%也因為施暴者的個人私慾。


這樣的數據觸目驚心,時刻在提醒我們解決校園暴力的問題,刻不容緩。



而這兩年,關於校園暴力的影視劇,也開始陸續上線。


2018年,郭敬明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上映;


2019年,周冬雨和易烊千璽的《少年的你》上映。


這兩部影片,給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敲響了警鐘,引起全民對它的關注。


而人民日報官博也發出了這樣的呼籲:



社會的同情和呼籲,只能減少更多的人被霸凌。


但對於這些已經遭遇霸凌的受害者們來說,傷痛只能靠時間來治癒。


就像魯迅的那句: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在這些受害者的身上,旁人永遠沒辦法做到感同身受。


這種傷害,是從身體到心理上的凌遲,一次一次,慢性折磨。



記得我還小的時候,一位同桌,是個殘疾兒童,因為父母是近親結婚,所以他有先天性的智商缺陷。


可命運即便如此不公,他還是善待生活,他總是會把家裡的糖果帶到學校,分給每個同學。


但這個善良的孩子,卻遭到了學生們沒有理由的欺負,他們,只覺得好玩。


放學圍堵他,裝了一飲料瓶的尿,逼他喝下去;還讓他鑽狗洞,甚至羞辱他的身體。


可他依舊傻乎乎的帶零食到學校,看著大家傻笑,聽著別人叫他傻子。


前段時間,聽曾經的同學說起,我的同桌已經不在人世了。


當時的霸凌者們,把這些當做樂趣,可長大以後,沒有人還會記得這個善良、可憐的孩子。


他們有了自己的精彩人生,過著自己幸福的小日子,沒有人知道,曾經被他們欺凌的男孩,已經死去。


每當聽到,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我都心痛不已,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孩子變得如此殘忍?



當遭遇欺負的孩子,說出自己的委屈時,卻遭到很多人的質疑:為什麼不去報警?為什麼不告訴家長老師?


面對一段暴力傷害關係中,大家總是喜歡先從受害者身上找原因,從來不去管束霸凌者的行為。


如果告訴別人有用,如果能夠得到幫助,我想誰都不會是傻子。


在家長們的眼中,孩子的訴苦成了:「小孩子懂什麼?」


在老師眼裡,就成了:「你不欺負別人,別人會來欺負你嗎?」


如果報警,更是成為了身邊人眼中的「不至於轟動警察,兩個孩子鬧著玩」的小事。


大部分的受害者,其實從頭至尾,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需要遭到這樣的待遇。


知乎上,有位知友在校園暴力的問題下,這樣「舉例」: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受害者遭到欺凌,是沒有什麼「必然」理由的。


因為往往他們選擇的施暴對象,是一些看起來好欺負的,或者體型、性格、心理弱小的人。


作家鄭執在《生吞》里說:小孩子的惡是純粹的惡,成年人的善是複雜的善。


如果我們將學校看做一個小世界,那麼在孩子們的世界裡,好與惡總是顯得更加純粹。


成年人的世界,充斥著爾虞我詐,孩子們的世界裡,一樣會有弱肉強食。


「權利」的爭奪,就成了霸凌者們所追求的目標。


他們有的或許是在原生家庭中受到過創傷,所以想從其他地方得到彌補,找到存在感,比如《少年的你》中的魏萊;


有的是「模仿」社會中能夠讓他得到快樂的消極暴力行為。


還有的曾經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但在受傷以後,產生了報復心理,以及恐懼心理,加入了施暴者的行列,比如《悲傷逆流成河》中的唐小米。


但比起他們來說,更讓人害怕的是身邊冷漠的旁觀者。


面對這樣的暴力行為,他們在一旁圍觀,探討,甚至取笑,任由事態繼續嚴重下去。


施暴者心裡得到了被關注的滿足,似乎自己所有的缺憾在這種被人「錯誤追捧」的狀態中,都被滿足了。


而受害者卻得到了更重的心理創傷和陰影,圍觀的人都成了施暴者。


無論是他們的眼光,還是行為,都像刀片,將受害者劃得體無完膚。



校園這個小社會,有學習好的孩子,有學習差的孩子,有家庭條件不錯的,也有家裡管教不嚴的。


因為各自的家庭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養成的性格也就不同。


有些孩子,會選擇拉幫結派,惹是生非,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而在他們看來,自己的價值就是讓其他人感到恐懼,讓自己出名,才能滿足自己心裡的存在感。


這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讓他們感到上癮,好像手握了權利,代表了自己強大。


而相對「弱小」、「軟弱」、「孤僻內向」的孩子,就成為了他們的首選目標。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還有身邊大環境的因素,學校和原生家庭。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一直到18歲以前,他的所有發展,都和家長以及學校有關。


我們先來說學校。


眾所周知,學校是教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地方。


老師,更像是每個孩子的第二個父母。


他們教的所有東西,都會在孩子人格的建立上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小的時候,曾經遇到一位這樣的老師:


她是我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那時候老師們布置背課文的任務,都會讓家長簽字。


那天也是如此,我背完課文,我的母親簽了字,第二天早上到學校的時候,她卻說我撒謊。


她說我明明沒有背卻撒謊,任我怎麼解釋,她都不肯相信。


最後,我的老師,居然呼籲全班的同學,將我趕出去,年紀不大的孩子,總是容易被煽動。


我記得很清楚,她們拿書砸我,把我一步步逼到門外面,老師說,以後她的課我都不許上,撒謊的孩子是不值得被同情的。


那天我在教室外面待了一天,其他老師的課,同學們也不允許我進教室,好像得到了聖旨般的命令,嚴防死守。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天她居高臨下的表情,還有同學們看到我的時候,厭惡的表情。


也是從那天開始,我被孤立了整整2年,同學可以隨便欺負你,如果你反抗,他們會朝你吐口水,不為什麼,就因為你是班主任口中的「撒謊精」。


這樣的情況持續到換了班主任,我才算結束這段陰影。


同學們也像選擇性遺忘的將這段過去抹了,好像他們曾經帶給我的傷害,從來沒發生過。



講這個事情,就是想告訴大家,當我們面對校園暴力時,老師、學校怎麼看待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如果一個學校的教育體系,是不健康的,是有缺失的,那麼這就成為了滋養施暴者更囂張的潤土。


對於學校而言,孩子們之間出現這樣的暴力犯罪行為時,我們應該想的是怎麼樣去制止。


而不是站在一個道德至高點,去否認受害者的求助,更不該對其嘲笑,忽視問題的嚴重性。


學校教書育人,是同時該做的工作,光教書,不育人,這就是失敗的教育。


而對於家長來說,孩子最大的心理依靠就是父母。


當他們遭到讓自己恐懼不安的事情時,最希望的就是父母能夠站出來,保護他們。


但往往現實中,父母更多的喜歡打壓孩子,甚至拿出一套「忍讓理論」、「自身找原因理論」。


可是一味地忍讓,就真的能換來太平嗎?


我們這個社會,陷入最大的誤區就是總會讓受害人找自身的原因。


你被打了,人家說: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被打,偏偏打你?


你被騷擾了,人家說:你如果穿的像個良家婦女,誰會騷擾你?


所以,如果當我們的思想都開始潛移默化變得畸形了,那這個社會,被欺負的人,就活該被欺負嗎?


答案顯然不是。


可沉重的現實告訴我們,學校、老師、家長,知曉校園暴力的時候,總是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更先入為主的認為,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間是因為有誤會或者矛盾才形成了這樣的關係。


他們甚至希望你們兩個能夠坐在一起,好好談和,不要再給大家製造「麻煩」。


而往往學校會覺得被害者找「麻煩」,不能讓大家正常上課;


施暴者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也覺得被害者是個大麻煩,誰讓他害自己挨了批評?



但是,造成這些校園暴力的原因,歸根結底在於所有人壓根沒有意識到,校園暴力其實是嚴重的犯罪行為。


就拿犯罪心理學來說,罪犯和受害者,是不可能坐在一起,面對面進行情感溝通的,而且,更不可能將犯罪事實,用簡單的幾句話就解決了。


  • 罪犯說:對不起,我因為自己的私慾把你胳膊打斷了,你能原諒我嗎?


  • 受害者說:沒關係,一條胳膊而已,我們以後依然可以相親相愛做好朋友。


想想看,這現實嗎?


可大家都因為怕麻煩,為了壓下事情,就不顧受害者的意願,強行達到「談和」的目的。


而當受害者勇敢的邁出了求助的第一次嘗試時,得不到想像中的保護,反而得到了施暴者更加暴力的報復,毫無疑問,這是令人絕望的。



心理學家Ludwig Andreas Feuerbach的一項研究表明:


很多人,在實施犯罪行為前,會對該行為中的成本和收益權衡利弊,如果懲罰的痛苦高於該行為帶來的利益或者快樂時,他們會自發控制犯罪行為發生。


所以,由此可見,校園暴力的無所顧忌,正是因為這些施暴者們付出的代價不足以震懾他們。


而受害者一直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面對這種情況,他們也絕不會再去求助。


這種恐懼感和無力感,讓他們愈發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甚至出現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現象。



因此,他們大多數會朝一個極端的方向發展,比如:自卑、抑鬱症、自殺、轉變為施暴者,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他們把心理上的創傷叫做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PTSD實際上是一種精神疾病,大致意思就是說,在受到1次或多次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的嚴重遭遇後,出現的精神障礙。


其實在我看來,很多遭遇了校園暴力的孩子,正是因為長期得不到保護,又恐懼再次被施暴,所以才會讓心理出現了很大的創傷。


而這種創傷,如果不能夠及時得到治療,不光會造成童年的心理陰影,更會伴隨他要麼治療好,要麼死去。


PTSD有3個核心反應:(我們以校園暴力來說)


  • 闖入性記憶(強迫反應)


當我們在睡夢中或者是清醒的時候,曾經那段被暴力施虐的情形,會讓我們被迫或者違背自己的意願,去強行回憶痛苦的畫面,不斷的重複遭受經歷時的感受。


也就是說,睡著的時候做噩夢都是被欺負的場景,醒來的時候,腦海里總是持續不斷的閃現被欺負的畫面,並且還能感受到強烈的痛苦感。


  • 躲避反應


我們可以理解為:努力想要忘掉或者說躲開這些畫面的刺激,更想努力的避免被問到或者談到或者接觸到這個創傷事件,想要「選擇性遺忘」這個傷害。


而且也不願意和外界的人來往,將自己封閉起來。


  • 喚起反應


因為受到了創傷,情緒變得不穩定,容易憤怒,驚嚇、睡眠質量極差、緊張焦慮,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像受驚的兔子一樣,並且注意力無法集中。


而PTSD的持續周期一般較長,短則數月,長則數年。


所以,由此可見,校園暴力帶來的傷害,足以摧毀一個人的一生。



校園暴力對於整個學校來說,影響力都是巨大的。


學校的不作為,家長的不管教,都會讓這樣的風氣繼續蔓延下去。



挪威卑爾根大學健康促進研究中心的心理學研究教授丹·奧爾維斯博士從事研究校園欺凌問題研究和干預的工作超過了35年。


在他的研究中發現,解決校園欺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


  1. 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1. 提高學生們的情感建設


所以,第一步,我們需要營造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


如果學校一直放任不管,就會有無數個受害者和施暴者出現。


對於孩子們來說,學校本來應該是天堂,但在遇到了不公的待遇後,就是地獄。


注重學生成績的同時,多關注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遇到霸凌事件,應當及時的站出來,保護被傷害的孩子,震懾霸凌者。


學校的風氣,是學生—父母—學校這三環中最重要的一環。


如果不能從根源上解決,那麼治標不治本,也只是徒勞。


所以,學校應該建立自己完整的、有效的、合理的、積極的教育系統。


學校甚至可以開設專門的反對校園暴力課程,給孩子們樹立正確的思想。


而一個積極的教學環境,會讓學生的感受也大不相同。


古有孟母三遷,為的是什麼?


為的就是孩子能夠在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下生長,接受正直的思想。


所以,如果學校的風氣正了,孩子們自然會學到好的品質,樹立好的三觀。


第二步,重視感情需求,重視心理建設。


平時對孩子們還要有的應該是心理情感上的建設。


現在很多大城市的公司,都會設立一個心理諮詢部門,專門為員工減壓。


這也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方法。


我高中的時候,因為大家壓力都很大,所以學校有個心理諮詢室,專門為高三學子們緩解心理壓力。


不過遺憾的是,很少有人去,即便去了,也不好意思告訴別人,因為在這些孩子眼裡,看心理醫生就等於自己心理有毛病。


所以學校的引導很重要,孩子們在18歲以前,他們的心理和人格是不夠完善的。


都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我覺得這個比喻很恰當。


不要到最後,讓花園變成了噩夢種子的搖籃,更不要將本該鮮艷的小花,扼殺在搖籃里。


就像幾年前的娛樂圈一樣,有演技的戲骨們接不到戲,而流量明星賺錢賺到手軟。


如果我們去崇尚一種病態的社會,我們一定會停滯不前。


如果我們崇尚的是一個積極陽光的社會,那我們收穫的也將是正能量的社會現象。


而對於家長們來說,教育孩子更是自己身上的重任。


大多數的施暴者是源於家長培養的性格,有的過於寵溺,有的過於放任。


但無論怎麼說,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有很重的占比。


父母輩常說一句話:「他只是個孩子,啥也不懂。」


這種開脫,只會讓施暴者走向更加錯誤的一個方向。


因為他們的犯罪代價,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既然如此,他們心中的惡就會滋生的更高。



孩子就像一顆小樹苗,如果你在他成長的道路上,不去束縛它,讓它自由生長,那麼最終,你只會收穫一個歪樹。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的言傳身教,我們的以身作則,對孩子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心理影響。


既然生了孩子,就要學會如何教育,在教育的這條路上,我們還任重且道遠。


伏爾泰曾說過: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是啊,在校園霸凌的事件中,最終崩盤,也是因為點點滴滴的小事積攢而成的。


面對校園暴力,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原諒和忍讓,而是直面和勇敢。


軟弱、沉默還有冷漠,都是繼續助紂為虐。


校園暴力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學校——家長——孩子,這三個身影都缺不得,在這三環之中,想要解決校園暴力的難題,只有在大家不再為了「怕麻煩」而將事情壓到最低的時候,團結一心,才能攻克。



-The End-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作者:婚姻百味

全網閱讀量破1億,解決婚姻情感問題,案例破7000。

點擊「關注」,加入文章結尾處的圈子【婚姻諮詢室】,婚姻情感問題我來幫你解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