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魏國是天下之腹,強大後為何死咬秦國不放,先拿它開刀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3-08T16:20:18+00:00

導語:戰國七雄,魏國是天下之腹,強大後為何死咬秦國不放,先拿它開刀,韓國:咱倆親戚戰國時代,七雄並立,各諸侯國在地緣政治和地理位置上,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一面,而魏國地處於中原核心地區,被稱為天下之腹,其地理位置具有很高的戰略地位;各大諸侯國將其環繞在內,魏國四周鄰國多強國,是個四

導語:戰國七雄,魏國是天下之腹,強大後為何死咬秦國不放,先拿它開刀,韓國:咱倆親戚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各諸侯國在地緣政治和地理位置上,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一面,而魏國地處於中原核心地區,被稱為天下之腹,其地理位置具有很高的戰略地位;各大諸侯國將其環繞在內,魏國四周鄰國多強國,是個四戰之地。

在七大諸侯國當中,魏國的鄰國是最多的,除了地處北方偏遠地區的燕國之外,其它的國家都與它有直接相鄰的土地,所以,在整個戰國時代,魏國與其它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繫是非常頻繁的,而且它強盛起來之後,也很容易就能夠掌握其它國家的動向,方便它做出下一步的準備。

魏國是天下之腹,便於開疆拓土

與此同時,這樣的地理位置,也為魏國開疆拓土,提供便利條件,無論它將目光投向哪一個國家,都有著天然的地理因素提供支持,不需要進行長途跋涉就可以收穫土地。

魏國與北方的燕國不同,燕國因為地處偏遠的北部地區,鄰國只有趙國和齊國兩個,所以燕國要想得到實際的土地利益,就必須將目光放在趙國和齊國身上,畢竟那個時代,交通條件不是十分的便利,如果要跨越別的國家去取得土地的話,很有可能失去這片土地的實際控制權,因此它們要想開疆拓土就必須將目光放在鄰國身上。

魏國強大後,為何死咬秦國不放?

也正因如此,魏國在擴大領土疆域這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可是我們從真正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卻能夠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魏國在戰國前期的發展階段,幾乎都將它的目光放在了西部的秦國身上,那個時候的魏國的對外作戰幾乎都是與秦國進行的,可見魏國死咬秦國不放。

那麼為什麼地處中原核心地區被其它各國包圍的魏國,會將它的目標過多地放在秦國身上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樣的問題,看一看秦國,到底有哪些值得魏國人覬覦​的地方?魏國又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與秦國勢同水火的?

綜合國力的影響,柿子挑軟的捏

首先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綜合國力的影響;當一個國家處在實力上升期的發展階段時,這個國家的大部分軍事戰爭,都是以攻城略地為主要目標的;它們發動戰爭的根本目的,並不是要滅亡某一個國家,而是要從戰爭當中收穫更多的實際利益,拓寬領土疆域面積或者是增加常住人口數量,甚至是擄掠大部分的金銀財寶,從各個方面來加固自身的發展實力.

所以這樣的戰爭必須要有著極大的把握才能夠發動,畢竟戰爭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提升實力,拉開自己與對手之間的差距,如果這種戰爭不是非常有把握的話,那麼在戰場上能夠獲得的利益就會少之又少,甚至還會得不償失,這就違背了要提升自身實力的最初目的。

  • 秦國國力最弱,是魏國最好的目標

而魏國與秦國之間戰爭頻繁的時間段,處於戰國前期,那時候魏國正處在實力的上升階段,處在李悝變法的重點改革階段,它急於提升自身的綜合國力,而環顧四周,秦國的綜合國力是最為弱小的。

那個時候的秦國,基本上是靠著以戰養戰的政策才能夠生存下去,對於內部的行政管理有著很大的疏忽,經濟發展也沒有一套固定的模式;此時秦國的國庫常年都處在空虛的狀態,入不敷出。而魏國卻是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李悝變法,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有著長足的突破,這樣的一個國家,對戰秦國自然是有著很大的勝算的。

  • 魏國對戰齊國、趙國、楚國都沒有十足的把握

與秦國相比,東部的齊國有著天然的經濟發展優勢,並且這個國家,還是一個自西周起就存在的諸侯大國,自身的實力不容小覷;北部的趙國與魏國同出一源,而且土地面積比魏國更加寬廣,同時又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家,在李悝變法還沒能夠完全實施的時候,魏國也不願意與趙國直接反目成仇。

南方的楚國地大物博,無論是土地面積還是人口數量,都是七大諸侯國當中最多的,與楚國進行敵對,魏國也沒有實打實的把握,所以秦國在那個時候是魏國的一個很好的選擇。

魏國不與實力較弱的燕國、韓國對抗

那麼就有人問了,如果單純的是因為綜合國力的原因的話,那麼北部的燕國和魏國南部的韓國,也是發展實力比較弱小的國家,為什麼魏國沒有重點選擇與它們進行對抗呢?這就要提到我們以下所要分析的兩個原因了。

  • 魏國與韓國同出晉國,有歷史淵源,是親戚

韓國和魏國之間的相對和平關係,大部分是由歷史文化問題所導致的;魏國與韓國是同宗同源的國家,它們原本都是屬於老牌諸侯國晉國的家臣,只不過在春秋末期的時候選擇了三家分晉而成立了三大諸侯國,所以魏國與韓國、趙國之間是有著歷史上的糾葛的,它們三國可以說是親戚。

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雖然各大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已經是相對敵視的了,它們也不需要在聽從周天子的號令,但戰國時期畢竟剛剛到來,春秋時期所造成的那種文化上的影響依舊存在,同時,周朝所遺留下來的禮樂制度也沒有完全的消失,魏國攻打與它同源的韓國本身就是會被詬病的,而且如果真正的去評判戰國初期的秦國和韓國的,秦國的發展實力並不比韓國要強大。

  • 戰國初期,韓國實力不容小覷

韓國雖然在戰國中後期的時候比較弱小,但絕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申不害變法所遺留下來的弊端所導致的;戰國初期的韓國還是一個新興國家,剛剛成立的時候實力還是比較強的;同時,韓國還坐擁天下最大的鐵山,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在軍事裝備和武裝上面有著天然的優勢,韓國製造的弓弩獨步天下,令六國生畏;所以無論是從歷史文化方面來講,還是從綜合實力分析上面來講,韓國都不是最佳的選擇。

  • 燕國與魏國並不相鄰

導致魏國和燕國能夠和平相處的原因有兩個,第一點是地理方面的因素所導致的;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魏國和燕國之間並沒有完全相鄰的土地,在這兩個國家之間還隔著趙國和齊國,所以魏國如果想要攻打燕國是非常不方便的,它不僅要跨過趙國或者是齊國進行軍事戰爭。

同時魏國如果真的能夠在戰場上獲得土地,那這片土地與魏國的本部之間也間隔著其它的國家,魏國對這片土地的實際控制權是非常弱的,稍微不慎就會重新被燕國占領,或者落入趙國和齊國的手中,因此,如果魏國真的與燕國之間發生鬥爭,它可圖的利益是很少的,而那個時候魏國也不是沒有更好的選擇,所以實在沒有必要這樣費力不討好。

  • 魏國與燕國是結盟關係,讓燕國牽制趙國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魏國和燕國在當時是處在同盟關係的狀態中的;戰國初期的魏國雖然十分強大,但它並沒有達到戰國後期秦國的高度,並不能夠以一個國家的實力,來對抗其它六個國家之間的聯合,所以魏國也是需要盟友對它進行支持的,其實就是戰國後期的秦國也需要盟友來為它安定外部環境,更不用說戰國前期的魏國了。

再者,當時魏國的主要目標是要限制趙國的發展,而燕國與趙國之間的關係非常的緊張,所以,魏國完全可以通過為燕國提供支撐的方式,讓燕國代替它與趙國進行爭執,來遏制趙國的發展。

  • 戰國七雄,魏國只能聯盟燕國,儀仗燕國

可是在那個時候,齊國本身的發展比較強勢,楚國與中原地區的諸侯國本來關係就不好,趙國和韓國在與魏國一起三家分晉之前,就有著很深的矛盾,這兩個國家的發展也是比較迅速,所以魏國所能夠選擇的也就只有燕國。

魏國與燕國是處在聯合的狀態之下的,而且魏國對燕國的倚仗還是非常強的;所以在戰國初期的那個時代里,魏國是不可能將燕國當作它首要進攻的對象的。

經濟發展的需要一個農業區域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經濟發展方面的問題;在戰國時期的時候,各國之間的主要經濟來源都是農業經濟,農業民族所創造的財富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古代中國在進行國家建設的時候主要的發展對象,所以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對農業經濟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視的。

可是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戰國時期,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非常深遠,無論是在土壤質量上面,還是在天氣問題上面,都是影響農業收入的重要因素,而魏國要提升自身的實力,就必須要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改善,它必須要為農業的增產做出努力。

魏國看中了秦國天然的農業優勢

而那個時候的秦國擁有著八百里的渭水平川,對發展農業經濟有著天然的優勢,這樣肥沃的土地,無論是哪個國家都是眼紅的,對於急於提高自己綜合國力的魏國來講,更是一塊肥肉。

所以說,魏國首先將目標對準秦國,也是看中了它國內對於經濟發展的天然條件。畢竟如果農業的生產可以到達一個新的高度的話,那對於它國內的李悝變法也是一個很大的支持,同時,農業經濟收入的提高也可以提升國民的生活水平,為軍隊提供更好的後勤保障,所以秦國才會受到魏國的蠶食。

魏國想奪取巴蜀地區,秦國是最好的目標

另外,魏國對於巴蜀地區的覬覦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秦國除了渭水平川之外,在整個戰國時代,最為適合農業經濟發展的地區就是巴蜀地區;巴蜀地區有著非常適合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在農業生產上面比著中原地區是要高上很多檔次的。

而且那個時候,很多國家對於巴蜀地區也有著別樣的心思,可是在這些國家當中,魏國的客觀條件是最差的,因為無論是楚國也好,還是秦國和趙國也好,它們都可以直接由本國發兵攻打巴蜀地區,可是魏國卻沒有與巴蜀地區直接相通的地方,它如果想要吞併巴蜀地區的話,那麼必須要繞到其它的國家。

但巴蜀地區因為嚴苛的交通條件與中原地區並沒有很深的交流,哪怕有著很好的後援支撐也不一定就能夠打得下來,更何況是要通過繞道其它國家進行的長途奔襲作戰了;魏國如果想要拿下巴蜀地區的話,就必須先打通一條通往巴蜀地區的道路。

魏國要拿下巴蜀地區,它有三個選擇,一是南部的楚國,二是西部的秦國,三是西北部的趙國,在戰國前期這三個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是非常明顯的,秦國無異於是這三個國家當中實力最為弱小的。

因此,魏國只能夠通過首先吞併秦國的方式,來為它後面吞併巴蜀地區打下基礎,因此,魏國對於巴蜀地區的覬覦也是它首要選擇進攻秦國的原因。

討論

秦國是所有國家當中獲得支援的可能性最小的諸侯國;在戰國初期的人們看來,戰國七雄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由正統的中原文明所組成的中原國家,包括魏、韓、趙、齊、燕;這些國家與周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們都屬於周朝正統分封的諸侯國,同時,這些國家之間彼此的聯繫非常的密切,如果一旦魏國對其中的一方發動戰爭,那麼這個國家獲得支援的可能性會很大。

另一部分則是被中原人歧視的蠻夷所組成的國家,包括秦國和楚國兩個;在中原人看來,秦國和楚國的文化並非是中原的正統,而它們在所謂的出身上面也不如中原人高貴,所以這兩個國家與中原各大國之間的聯繫是非常稀少的,與中原各國的關係也並不融洽;因此,一旦戰爭爆發,這兩個國家獲得支援的可能性會很小。所以如果魏國對秦國發動戰爭的話也是提高它勝利率的一個方面。

綜述

從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出,秦國和魏國之間由來已久的戰爭歷史,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所導致的,既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的因素;從主觀方面來講,秦國較為薄弱的歷史文化和綜合國力以及與中原各國並不融洽的關係,在強盛的魏國人眼中,它只是一個孤立無援的弱者;落後就要挨打,秦國自然逃不出被蠶食的命運。

從客觀方面來講,秦國有著發展農業經濟的天然條件,也是通往巴蜀地區的必經道路,又與中原國家沒有太多的文化共同點,而魏國本身就與它處在一種對立面,戰爭的爆發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即使秦國有這些被魏國覬覦的條件,當在戰國中後期強盛起來之後,魏國卻再不敢打它的主意,就是山東六國聯合起來都不是它的對手,反而對於它的欺壓,六國人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所以,當一個國家有著強盛的綜合實力作為支撐的時候,一切的客觀因素的影響都會變得越來越薄弱;這也告訴我們,在國家的發展過程當中,雖然有些客觀因素是沒有辦法改變;雖然關於歷史和文化的傳承,並不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但國家的發展道路和生活水平確實可以改善的。

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提升實力,由此來彌補客觀條件所帶來的影響;這也是秦國最終強盛起來的一個原因,本來它與楚國都是中原地區人們歧視的對象,秦國更被歧視,甚至發生「六國卑秦」等現象,可是秦國卻通過自身的改革,將這種歧視變成了它國的恐懼,楚國則不斷地沒落了下去,這其中也有很多發人深省的道理。

參考文獻:《呂氏春秋》、《史記》、《資治通鑑》、《春秋史》、《戰國策》、《左傳》、《漢書》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