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小丑》:致郁系的人性摧毀,是對人情冷漠的「饋贈」

閒娛快播 發佈 2020-03-07T18:07:52+00:00

整部影片讓人看下來,給人最深的莫過於來自於內心深處的拷問,亞瑟在劇中的表演愈是精彩,笑得愈是坦然,愈是給人在觀影之後,在心底形成了兩種極致的現實反差,與傳統的正面形象相比,《小丑》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就在於它不是從正面去告訴你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正如納·霍桑所說:人


要問2019年最火爆的電影是哪一部?毫無疑問莫過於由美國DC漫畫旗下的「小丑」這一超級反派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小丑》了。

「小丑」一直是美國媒體上票選的TOP100的漫畫反派角色之中呼聲是最高的,而且在IGN評選史上,他也是最偉大漫畫反派角色中常年穩居寶座的第一人。

而這部由DC漫畫衍生,由托德·菲利普斯執導,傑昆·菲尼克斯、莎姬·貝茲、羅伯特·德尼羅、弗蘭西絲·康羅伊、布萊特·卡倫等聯袂出演的同名犯罪劇情片《小丑》從上映之初,就從美國一路火遍全球,並斬獲了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很多人對於這部影片褒貶不一,不喜歡的人更多的是斥責其太「致郁」了,然而對於這部影片而言,「致郁」才是這部影片最大的魅力所在。

人性的扭曲:一場社會喧囂之後與死亡來臨前的狂歡

相信很多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都知道,《小丑》這部電影不同於平常我們所看過的電影,這是一部比較灰色的致郁系的影片,主角由反派擔當,整部影片圍繞著主角亞瑟·弗萊克(小丑的真名)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展開,一步步揭露了他如何從一個社會底層的弱者走向報復社會的犯罪成長曆程。

影片中亞瑟·弗萊克(後面簡稱「亞瑟」)跟我們現實里很多人一樣都極其的普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著簡單的生活和熱愛的工作,也有著一個很單純的理想:希望能夠把他的笑傳遞給每一個人。

然而,現實卻給這樣一個原本有理想、有信仰、有努力、有樂觀的「四有青年」開了一個一點都不好笑的「玩笑」。

因為先天具有顛笑症,因而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中,亞瑟都只是一個可以被人隨意侮辱、嘲諷、打罵的對象,然而最初的亞瑟還沒有被身邊的種種惡意所吞噬,他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去融入這個一直待他不友好的社會,努力用微笑去迎接每一個人的嘲諷。

儘管為此,他作了很多努力,然而一切都只是徒勞無果的掙扎,正如他的職業一樣,無論如何地努力,都永遠無法得到別人的善意,永遠只能作為一個小丑,帶著面具接受所有人嘲諷的目光,甚至只是一些乳臭未乾的小青年,都可以憑藉著一時興起,對他進行恣意打罵。

對於一個社會最底層的弱者而言,只要你能夠給予他一絲關心,哪怕只是因為同情而施捨的一點善意,他也不至於最後成為社會的公敵,或許他可能也不需要最廉價的同情與施捨,只需要你不主動地挑釁,對他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善意。

然而,善意對他來說,卻是奢侈的,而他的最初所保有的善良,都一點一點地被這個冷漠的社會蠶食。

人性的泯滅,有時候不需要任何的言語,一個眼神就足以將他本有的善性毫不留情地一一摧毀

在一開始,亞瑟確實是善良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去逗孩子開心;在工作上,也像其他人一樣,甚至說比任何人都要努力;在對待養母上,更是用盡所有的真情去對待;而對於未來,他也一直滿懷憧憬,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微笑傳遞給全世界,對於偶像說過的話,他的目光一直如同虔誠的教徒一般深信不疑。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極其普通的「四有青年」卻因為純粹的善良,一直被冷漠的社會欺壓,直到壓垮了他心中最後一絲人性的稻草,從此墮入了黑暗的深淵。

他曾經在筆記本中寫道:

患精神病最糟的是,大家都期待你裝沒病。

他一直小心翼翼地假裝著,然而對於冷漠的人情社會而言,他無非只是作為取悅他們精神匱乏的玩具而存在,人與人之間,最可怕的相處不是你無時無刻展露出敵意,而是源於無緣無故的惡意,正如東野圭吾《惡意》中說的一樣: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那麼善良。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我當初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的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

對於亞瑟·弗萊克而言,最大不幸就是他的善良從來不露鋒芒。

沒有鋒芒的善意,往往都是在為虎作倀

而當他開始醒悟時,他的鋒芒早已被沾染血跡的手槍吞噬,人性中殘存的最後一點光亮,也隨著一聲槍響重重地關上了窗,那些傷害過他的人,終究在喧囂之後,享受了死亡來臨前最後的一場狂歡,人性的扭曲,從此再也無法得到寬恕,也永遠無法得到救贖,如他,也如他們。

人性最後的摧毀:源自於自我的放逐

《小丑》給人所帶來的震撼,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饕餮盛宴,更重要的是來自靈魂深處,人性的拷問與道德的思考。如果說亞瑟的墮落是人情社會的冷漠所致,那麼最終摧毀他人性之中最後一點良知的,卻是源自於他自身的放逐,在影片中,他本來是有很多次可以救贖自己的機會。

雖然他的同事同情他的遭遇,「好心」地送了他一把用來自衛的手槍,然而如果不是他自己攜槍在護童院表演,也不會在後面上演自食其果的劇情;

在壓倒他人性最後一絲稻草的晚班地鐵上,在武力完全不對等的情況下,他是有足夠的能力去逃離現場,也不會有人因為他的逃避而嘲笑他的無能,相反,以一敵三的劇情,大概也就只有《葉問》中才會出現吧,而他最後卻選擇了坐以待斃,一動不動地任由他們毆打,直到最後的情緒失控,用隨身攜帶的手槍,捍衛了自己最後一點薄如蟬翼的尊嚴,然而卻也無可避免地將自己推入了無法回頭的罪惡深淵。

如果說前面都是因為生活和工作帶給他的無盡嘲諷,那麼將他人性中最後一點良知完全擊碎的,卻是來源於信仰的崩塌,而他本來可以懸崖勒馬,但是最後還是選擇了用他的死去證明比他的人生更有價值。

他崇拜脫口秀主持人默里,甚至把他視作神明的存在,儘管生活對他並不友好,但是因為默里,他還是選擇了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然而當他滿懷欣喜地看見自己的脫口秀表演,竟然被自己的偶像拿來當做節目的笑點,他的笑容開始逐漸凝固,人性僅存的一點希望,再也無法抑制早已在心底奔騰的仇恨之火。

對於亞瑟而言,最痛苦的不是來自於肉體上的折磨,而是來自精神上對信仰的摧毀,但是作為默里的忠實信徒,難道他不知道這只是默里在脫口秀節目上的一種無關痛癢的「玩樂」嗎?

不,他是知道的,也是非常清楚的。

他之所以這麼做,無非就是在為自己的弱小,尋求一絲復仇的宣洩藉口,正如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說道的一樣:

魔鬼要幹壞事總可以引證《聖經》

明明上帝給予了他很多救贖的機會,可是他最後卻把魔鬼當成了自己的救世主

社會的冷酷無情,是致使亞瑟人性扭曲的催化劑,然而自我的放逐,卻是他自己親手捻滅了人性之中最後的一點希望之火。

整部影片讓人看下來,給人最深的莫過於來自於內心深處的拷問,亞瑟在劇中的表演愈是精彩,笑得愈是坦然,愈是給人在觀影之後,在心底形成了兩種極致的現實反差,與傳統的正面形象相比,《小丑》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就在於它不是從正面去告訴你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正如納·霍桑所說:

人的本性中決無行善或作惡的所謂堅定不移的決心,除非在斷頭台上

《小丑》中所展現出的正是這樣一種關於人性善惡的思考,與其直接告訴你:

生而為人,勸你為善

倒不如從致郁的層面,引發你內心深處關於善惡的真實思考與判斷,而這或許也就是《小丑》這部致郁系的電影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文字由閒娛快播在今日頭條原創首發,圖片來源於網絡;影視熱評,品讀人性,盡在閒娛快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