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醬產子全網祝福:好的教育,是與孩子一起成長

爸媽精讀 發佈 2020-03-07T21:48:35+00:00

作者:徐瀟謹最近,「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papi醬當媽媽了,發微博告訴粉絲「我卸貨了,母子平安」,並自我調侃「啊我可真是了不起」看來狀態不錯。


作者:徐瀟謹(爸媽進化論主筆)

最近,「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papi醬當媽媽了,發微博告訴粉絲「我卸貨了,母子平安」,並自我調侃「啊我可真是了不起」看來狀態不錯。

這個剛出生的孩子很快霸占了熱搜,以後papi醬終於可以講關於親子教育的段子了,期待她和她的小寶貝為我們帶來更多歡樂和思考。

大家對papi醬的兒子送出了花式祝福,並自告奮勇的擔當起了取名大任,取的名字卻讓人捧腹大笑。

也有網友說恭喜小朋友喜提優質父母一對,的確,papi醬和丈夫老胡從校園戀愛一直走到結婚,papi醬平時對老公的吐槽也十分有愛,絕對是貨真價實的「優質父母」了。

但愛情事業雙豐收的papi醬,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聊過關於人生排序的問題,毫不猶豫的把自己放到了第一位。

papi醬解釋道:「首先,你自己陪伴自己的時間是最長的。之後的這一生,我是和我的伴侶一起過的。孩子和父母都是你只陪伴他們走一段路,剩下的路還是他們自己去走的。」

人生的排序,確實很重要。把其他人排在自己的前面,不但對自己是一種委屈,對於那個人也是難以承受的壓力。

01

「犧牲感」是人生的毒瘤

《奇葩說》中有一期,黃執中講到,他非常討厭「魚頭媽媽」的故事。

這個故事很多人都聽過,乍一看很感人。是說有位媽媽為了把魚肉讓給孩子吃,總說自己喜歡吃魚頭。臨終時告訴孩子,其實自己從來沒有喜歡過吃魚頭。

這是個苦哈哈的故事,以前我們總會為偉大的母愛而感動,但對於這個孩子來講,是不是愧疚更多一些?

甚至以後對吃魚會有陰影,每次吃魚都會後悔,為什麼沒有早點發現媽媽不愛吃魚頭。

黃執中說:犧牲感是親密關係中最危險的事,親子間更是如此。父母為孩子付出太多,一旦有了犧牲感,就會要求回報,而這個回報通常會以對方的內疚結束。

這樣的父母並非少數,口頭禪是「為了你,我……」

「我天天拼死拼活的掙錢,還不是為了你!」

「為了你的學習,我少看了多少電視!」

「要不是為了你,媽媽早和爸爸離婚了!」

這個時候,孩子的世界就會發生微妙的錯位,他努力學習,不再是為了追求知識,甚至不是為了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而變成了「為了爸爸」、「為了媽媽」。

「為了父母,我必須考上一流的大學。」

「要不是為了媽媽,我早就不讀書了。」

父母比孩子對成績更著急,很多孩子的焦慮並不來源於應試教育,而是來自於父母。

他們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失望,把對自己無能的憤怒轉嫁給了孩子,讓孩子承擔了實現兩代人夢想的壓力。

這是一種扭曲化的相處模式,良性的情況是,父母首先要過好自己的人生,去為自己的事業拼搏,完成自己的夢想。並且清楚的知道這不是為了孩子,是為了自己。

榜樣效應下,孩子也會努力的完成好自己的事情。兩代人互相助力,互相成就,而不是互相犧牲,互為壓力。

02

比「犧牲」更糟糕的是「偽犧牲」

其實為別人而活的人生,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負責任。

潛移默化的把自己人生失敗的責任,轉嫁到另外一個人的身上。

很多時候,打著「為別人好」的幌子,不過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怯懦無能而已。

比「犧牲式教育」更糟糕的,是「偽犧牲式教育」。

自己沒有勇氣離婚,卻說是為了孩子不想離;自己沒有重返職場的勇氣,卻說為了照顧孩子做全職媽媽;自己沒有讀書、充實自己,卻說為了孩子荒廢了青春……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中講過這樣一個現象。

一些媽媽把自己的全部時間都用來陪孩子上各種「培優班」,被稱為「全陪媽媽」,用自己的全部時間來增強孩子的競爭力。

一個孩子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被媽媽逼著「培優」,從沒見過周末,早上6點開始,晚上11點休息。經常學著學著就睡著了,手裡的書還打開著。

他從五年級的時候開始長出白髮,初中後白髮越來越多,父母帶他看了西醫又看中醫,醫生的結論是孩子精神壓力太大,吃了很多藥,卻一直沒有好轉。

即使上廁所、吃早餐時,媽媽也要讓他多背幾個單詞,下午5點30分放學,媽媽直接接走,趕6點的「培優班」,公共汽車上,媽媽一手拿水,一手端飯,讓孩子解決完晚餐。晚上9點回到家,還要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

對於這個現象,知名心理學家徐浩淵分析:「很多媽媽,自己完全停止生長了,能不焦慮嗎?

但她們不努力讓自己生長,而是將壓力全放到孩子身上。她們說,這是愛。但不客氣的說,她們是在轉移自己的焦慮。」

真正的學霸,都是有內驅力,會自己學習的孩子,這種高壓教育,效果反而不會太好。

03

好的教育,是與孩子一起成長

有些人,沒有把自己排在第一位,是為了用「付出」的幌子,來掩蓋自己乾癟的靈魂。

把壓力轉嫁給孩子,是很多家長無意中會做的事情,這種行為導致雙方都不舒服,造成「雙輸」的局面。

怎樣才能打破這個局面,變「雙輸」為「雙贏」呢?在《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中,知名心理學家徐浩淵給了這麼三個建議:

1、給孩子空間

很多家長會以自己有個「孝順的孩子」感到自豪,但過分孝順的孩子並不一定好。

最近孫儷主演的電視劇《安家》正在熱播,其中房似錦的母親潘貴雨為兒子買房子、向女兒「逼債」,甚至到了「敲骨榨髓」的地步。

並且,潘貴雨還曾鬧到房似錦的單位門口耍賴,以至房似錦領導被通告:暫且停職。結果,同事婁山關卻來了一句:「師傅,『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她畢竟是你親媽呀。」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真的是正確的嗎?如果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大於一切,孩子很難學會自我思考。

給孩子留足充裕的空間,孩子才能發展出完整且獨立的人格。

2、自我成長

如果父母也在成長,就不容易對適應社會產生焦慮感,更關注自己的成長,就不會幹涉孩子的成長。

知名作家張德芬說過:「我必須和孩子們一起成長。了解周圍的環境、結交新的朋友,修煉自己的心靈,都必須從學習開始。我發現,在我心情很不好的時候,也是兒子情緒焦躁的時候,我在影響他。」

所以,張德芬從未放鬆自己的學習,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做一個好人,很開心的人,內在的智慧也會出來,才有能力教育孩子。

家庭是一個系統,孩子出問題了,要從家長身上找原因。要想孩子發生改變,整個家庭的系統都應該發生改變。

3、進化愛的方式

以前物質匱乏,父母之愛的集中表現方式就是犧牲自己的物質,保障孩子的物質生存條件,但現在物質豐富了,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也應該進化,更多的考慮孩子的人格成長和心理需求。

在每次著急的時候反省一下:「我考慮的到底是誰的心理需求?到底是在為誰焦慮?」

真正有著充實而豐富生活的家長,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生活自己才是主角,自己的王國里需要自己做強大的國王。

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是為了強行把自己與孩子捆綁在一起,把自己孤獨的人格寄生到孩子身上。

孩子需要的是可以作為自己榜樣的父母;而不是一味為自己付出的父母。

優秀的父母是孩子堅強的後盾,自己的智慧和資源也會成為孩子美好未來的敲門磚。

每個人都過好自己的人生,不過分打擾,不過分解讀,就是親密關係最正確的相處方式。

作者簡介:徐瀟瑾,富書專欄作者,親子寫作營第5期學員,用作品為讀者帶來快樂和喜悅;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