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被尊為天下共主,為何秦武王滅周,各諸侯國選擇袖手旁觀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3-07T04:25:42+00:00

導語:春秋戰國周室被尊為天下共​主,為何秦武王滅周,大家選擇袖手旁觀周王朝涵蓋了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這是我國歷史上影響非常深遠的一個朝代,它將奴隸制度的發展推向了頂峰;同時,周朝也是華夏文明傳承的推動者,東周時出現的春秋戰國時代,不僅是我國古代歷史社會性質的過渡階段,也是華夏文明非

導語:春秋戰國周室被尊為天下共​主,為何秦武王滅周,大家選擇袖手旁觀

周王朝涵蓋了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這是我國歷史上影響非常深遠的一個朝代,它將奴隸制度的發展推向了頂峰;同時,周朝也是華夏文明傳承的推動者,東周時出現的春秋戰國時代,不僅是我國古代歷史社會性質的過渡階段,也是華夏文明非常重要的思想啟蒙階段。

周王朝統治制度是分封制

提起周王朝應該很多人都能夠想到,它所實行的分封制度;確實在整個周朝執政體制中,與其他朝代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分封制度;而分封制度的最大特色是權力歸三級所有,層層分權、各自為政,將國家的權力分封給不同的諸侯國進行掌控。諸侯國在自身的封地內部,又有著極強的自治權,同時它們也肩負著保護周王朝統治的責任,這種制度可以說給了周朝生存下去的機會,也是周王朝用來鞏固自己權力的根本,不過分封制這種政治制度也具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端。

  • 周室衰微,但仍然被各諸侯國所尊重

對於整個周王朝來講是成也分封、敗也分封,因為諸侯國的權力在不斷的增長,它們勢必就會對周王朝產生一種逆反的心理,權力是一種毒藥,當它在人們內心深處紮根的時候,人們就會覬覦更高的位置,覬覦周天子的統治。

所以到了東周階段,周天子的勢力就已經開始迅速的衰弱了,不過即使如此,各大諸侯國還都是賣它一個面子的,無論是要征討某一個國家也好,還是要實行什麼制度也罷,雖然表面上為詢問實際上給脅迫。

  • 周室在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價值不同

但它們都熱衷於表示出對於周王朝的尊重,都樂熱衷到周天子那裡去走個過場,這同時也說明周王朝的存在,並非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可是為什麼到秦武王消滅周王朝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國願意伸出援手呢?難道是因為那個時候的周朝,再也沒有任何作用了嗎?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現象,看一看為什麼熱衷於從周天子那裡尋求利益的諸侯王會完全放任它的滅亡呢?

  • 春秋時期,齊桓公尊王攘夷,打著周天子旗號

有的人說是因為戰國時期,周朝其實已經沒有了任何價值,但事實上這種認知是不對的,在春秋時期,齊桓公曾經打出過一種旗號「尊王攘夷」,意思就是說諸侯王所做的事情要符合周王朝的利益,諸侯國的發展要以提升周王朝的實力為最基礎的要求。

雖然我們都知道齊桓公葫蘆里賣的什麼藥,但當齊桓公打出這種旗號的時候,也就將它的利益與周王朝的利益掛鈎了,如果有諸侯國要反對齊國的利益,那麼也就是在跟周朝對著幹,畢竟在春秋時期,周王朝就已經沒有了多少實際權力,齊國對於周朝的控制大概就相當於三國時期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所以,齊桓公可以以西周的名義向那些阻礙其尋求利益的人發動戰爭,從而在戰爭當中收穫實際利益;其實在整個東周時期,周王朝之所以會存在極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具有使用價值)。

  • 戰國時期周室衰微,但仍為名義上天下共主

到了戰國時期也是一樣,周王朝雖然不能夠在為諸侯王,提供權力上的支持或者土地上的支持,但其依舊是中原地區的天下共主,依舊在名義上屬於各大諸侯王侍奉的對象,戰國時期的戰爭講究師出有名,如此才能夠獲得更多國家的支持,也才能夠提高軍隊的士氣。

而那個時候,各個國家所打出來的旗號,基本上都與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沒有什麼實際的區別;所以說,如果想要在戰國時期討伐一個國家的話,尤其是在戰國前期的時候,它們都需要周王朝的助益;並非是因為周朝真的沒有了實際價值。

秦武王滅周朝,其他諸侯國為何袖手旁觀,無動於衷?

即使我們不提這方面的作用,單純周朝所占據的土地面積也不小,它的都城周圍也是肥沃的土壤,又有哪一個諸侯國不眼紅呢?可為什麼各大諸侯國,都對它沒有什麼實際行動呢?周朝對於各大諸侯國來講到底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它能夠提供利益?甚至消滅了它也能夠提供土地資源,但卻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國,願意在秦國動手時出手阻攔或者分一杯羹呢?

時代發展,周朝失去存在的價值

其中第一個原因,我們要從時代的發展趨勢上面來進行分析;我們上面說到戰國時期的戰爭是講究師出有名的,但這個師出有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戰國發展前期的時候,它們往往會打出為周天子服務的口號,或者表面上當作是獲得過周天子的支持而進行的討伐。

  • 戰國初期,各諸侯國打著周天子旗號為自己謀利益

如果長此以往下去,周朝就不可能根本滅亡,整個中原地區依舊是周王朝所統治的,各大諸侯國雖都已經紛紛以王位自居,也已經脫離了周王朝的控制,可是它們畢竟是由周朝所分裂而出的國家,在名義上或者說在爭鬥方面,並不能夠完全的跨越周朝。

所以,這種實際情況是需要得到改變的,它們必須把所謂的師出有名,從為周天子服務的方面轉移出去,而最好的落腳點就是為自己的國家謀取實際利益,而這個謀取利益的方式又要顯得比較正當,就是說它們需要有一個跨越周王朝而進行發揮的平台。

畢竟周王朝如果繼續存在的話,所謂的利益紛爭是不能夠直接擺上檯面上講的,而一旦周王朝滅亡,那麼各大諸侯國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就可以為其他國家直接侵犯了本國的利益為由而發動戰爭;因此,周王朝的存在也是有它的弊端的。

  • 周朝存在的價值遠小於它的弊端

再者,如果周朝不滅亡的話,那麼各大諸侯國只能是相對獨立而不是絕對的獨立;在那樣一個統一中原還不是共同目標的時代里,它們自然想要劃分出一部分的土地,供單獨的國家進行發展。

也就是說,一旦周朝滅亡,它們就不再是為誰的存在而存在,就是一個單獨的國家和王朝,可以自主的進行發揮,所爭取到的利益也是切實屬於自身的;因此,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它們自然不會對周朝的滅亡提出異議;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周朝存在的價值已經遠遠小於它的弊端了,

周朝被滅,給六國聯合抗秦提供藉口和理由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周王朝的滅亡能夠給山東六國的聯合抗秦,提供一個非常好的理由;其實自從秦孝公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的綜合國力就在迅速提升的,尤其是由商鞅帶兵打敗魏國之後,山東六國從這個國家的身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可是鑒於它們自身的實力原因,並不能夠單獨地去抗擊秦國。

  • 六國卑秦又懼秦,秦滅周朝,造成民眾不滿

因此,山東六國需要一個合理的理由去說服自己,也去說服其他的諸侯王,然後才能夠聯合在一起共同討伐秦國;其實這是一種順應民心的行為,因為各大諸侯國在根本上來講是同宗同源的,它們都屬於周王朝所劃分的勢力,在此基礎上,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的臣民其實都是周朝的子民,可如果一旦周王朝滅亡,那麼對於平民百姓們來講是一種根源上的毀滅,極其容易造成民眾的不滿。

而對於秦國人本身來講,它們在開始就是由周天子所分封的諸侯,如果不是因為對周平王東遷有功,那麼他們將一直都是西方半農半牧的農業民族;所以秦國滅亡周朝的行為是很容易造成內部混亂;在各大諸侯國都敵視秦朝的階段,對於這樣的結果自然是樂意看到的,也就會發生我們上面所說的那種袖手旁觀了。

  • 戰國時代,各大諸侯國熱衷於示好周朝

再者,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到了戰國時代,各大諸侯國還熱衷於表示出對周朝的好感;這個問題,我們從客觀原因來進行分析;當時整個中原地區的形勢比較混亂,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整個戰國時代從戰國初期的魏國一家獨大的階段,步入到了戰國中期群雄逐鹿的階段,各大諸侯國之間的實力差距相對來講不是很大。

  • 各大諸侯國實力均衡,需要藉助周朝來穩定外部環境

而且沒有了像戰國初期那種具有超級大國的情況出現,因此各個國家都在迫切地尋求自身的發展,並且在這種發展的進程當中,極其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所以任何一個國家在擁有絕對的把握消滅周朝之前,都不會貿然的對周王朝錦逆行戰爭。

因為自諸侯國成立以來維護周王朝的利益,就是各個國家相互征討的藉口,在實力發展比較均衡的階段,各個國家努力的方向有兩個,其一是提升自身的實力,其二就是拉低對手的實力,如果哪一個國家真的貿然發動了對周朝的戰爭,那麼難保其他國家不會聯合在一起對它進行反擊。

  • 周朝的繼續存在,是各大諸侯國之間博弈制衡的結果

如此一來,這個國家很有可能會面臨著背水一戰,可能就會在這樣的聯合攻打之下而潰敗;所以它們並非不是想對周朝動手,也並不是熱衷於表示出對周朝的尊重,而是想通過這種示好的行為,來達到在自身動手之前防止對手動手的目的。

就是說表現出一種對於周王朝的擁護,讓其他的各個國家都不敢貿然的興起滅亡周朝的念頭,如此一來,周王朝這塊肥肉雖然單個國家吃不到,但也絕對不會被自己的競爭對手吞入肚中;所以,這其實是一種各大諸侯國之間的掣肘和制衡。

秦國崛起打破實力均衡狀態

我們再來看一下,為什麼到了秦武王的時候,秦國就敢於直接面對周朝了?最大的原因自然,是因為秦國自身實力的發展,我們上面說到過,之所以沒有國家敢對西周有別樣的想法,是因為各個國家之間的實力發展比較均衡,它們只能夠保證自己吃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吃到。

但到了秦武王的時候,秦國經過了秦孝公和秦惠文王兩代的發展,商鞅變法其實已經變得比較成熟了,取得豐碩成果,整個國內的發展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治理國家的方面也形成了一種完整的體系,所以,秦國在那個時候有實力能夠與其他國家一較高下。

在這樣的環境因素作用之下,其它的國家不敢貿然的與它進行爭鬥,尤其是它在變法之初,就能夠打贏當時實力還非常強橫的魏國這件事更加給其他國家蒙上了一層陰影;所以在謀求自身發展與阻止秦國發展這兩條路面前,各大諸侯國還都是選擇了前者。

討論

  • 秦武王尚武,眼界短淺,悍然滅周

此外,發動這場戰爭的秦武王,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崇尚於武力的君主,對於戰爭有著很深的執念;一個國家的行為與領導這個國家的國君有著很大的關係,就比如說戰國時期發生的完璧歸趙的事件;其實我們綜合整個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來看,秦昭襄王其實並沒有過線的行為。

當時秦昭襄王表示可以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我們也並沒有看到他的毀約行為,而至於這一切都是秦昭襄王的一個藉口之類的也都是藺相如的猜測,在秦昭襄王並沒有任何表示的時候他就斷定秦昭襄王在騙人,並且私自將和氏璧送回來趙國,還當眾威脅秦昭襄王,但對於這一點秦昭襄王一笑而過,在秦國的大臣給予他台階下的時候,他也就欣然接受了,所以秦趙之間就沒有爆發戰爭。

可是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齊湣王執政的齊國或者發生在宋襄公執政的宋國,那必然不會有這麼完美的結局;對於齊湣王和宋襄公這兩個暴戾的君主來講,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他不會考慮非常長遠,更加執著於他想要得到的利益,而秦武王也是一個類似的人。

雖然秦武王與齊湣王的那種暴戾有著很大的不同,也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人,但他對於武功的重視是秦國歷代君主當中最重的,我們從他最後舉鼎而死這件事情當中。也能夠看出一些。

秦武王非常鄙視張儀這一類崇尚於文治的縱橫家,對於攻城略地有著極高的嚮往,所以他不會顧及一些其他君主可能考慮到的事情而放棄對於周朝的征討,這是秦國除了綜合國力的提升之外另一個敢於對周朝發動戰爭的原因。

小結

從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出,周王朝的存在和滅亡其實受很多因素影響的,既有它本身實力的因素,也存在著一些對於各大諸侯國利益紛爭影響的因素,這是七大諸侯國之間,實力和利益相博弈的結果。

事實上,在整個戰國時代,各個國家之間的較量,其實已經成為了相對獨立的利益體,攻城略地也不再需要非常具體的理由,不像春秋時代那樣受文化因素的影響比較重,也不同於春秋早期沒有完全瓦解的禮樂制度,還講究在周天子名義下的統治,戰國時代完全就是一個拼實力的階段。

所以,在戰國初期的那種制度,到了戰國中後期其影響力就顯得非常薄弱了,因為那些比較薄弱的因素而存在下來的周王朝,在戰國中期自然也就得不到任何保障了;同時,它的存在又是弊大於利的,所以其他各大諸侯國在周室面臨著生死危機的時候,自然也就不願意伸手相助;這其實也是歷史殘酷的地方,很多時候歷史也就是在利益大小當中的一種選擇而已。

參考文獻:《呂氏春秋》、《左傳》、《資治通鑑》、《戰國策》、《史記》、《漢書》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