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完結篇》父子矛盾背後,折射出關於教育與自信的深遠探尋

檸洱 發佈 2020-03-06T09:33:50+00:00

01、葉問和兒子因為對未來規劃不同,又缺乏溝通,導致父子之間矛盾加深首先,葉問因兒子在學校打架被退學後,打算送兒子出國留學,在兒子出言反抗時,一巴掌落在兒子臉上拉開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常說母愛最細膩,葉問因為妻子去世後,一個人拉扯孩子長大,身為一名功夫巨星,他的溝通方式比較直,不會

父愛是一部震撼心靈的巨著,讀懂了它,你也就讀懂了整個人生!

高爾基

《葉問4.完結篇》是由香港導演葉偉信執導並監製,甄子丹、吳樾領銜主演,袁和平武術指導的動作電影,於2019年12月20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導演葉偉信也憑藉這部電影獲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這部完結篇歷經10年做了告別,爭議挺大的,有人說覺得這部電影沒有之前的系列好看,也有人說故事俗套情節單一,但是在我看來,這部電影中正因為情節單一才讓我們看到了身為父親的葉問,對兒子深沉的愛,正因為父愛的深謀遠慮為了後代才會不斷努力頑強抗爭,片中父子情節依然是牽扯觀眾心弦的一大亮點。

《論孩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紀伯倫

這部電影講述了,葉問在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後,為了兒子今後有更好的發展,只是前往美國舊金山物色學校,卻不被兒子領情,兩人之間的父子矛盾隨著葉問在舊金山經歷的事情得到緩解。

葉問到了舊金山拜見了中華總會會長萬師傅後並不順利,過程中葉問發現在美國的華人日子並不好過,總被莫名欺負,一次因為救了被校園暴力欺負的萬師傅女兒若男,若男向葉問吐槽:「在父親眼裡我做什麼都是錯,我被欺負也是錯,還手也是錯只能忍著,我不相信別人的爸爸也是這樣,至少,葉叔叔你不是。」

葉問瞬間啞然,想起自己和兒子緊張的父子關係,等若男走後葉問沉思了很久,他為了若男以及華人不受欺負憤然接受挑戰,拒絕莫須有的欺凌,並且樹立大家自信的心態,在接受洋人的挑戰後致電兒子道歉,父子倆終於獲得彼此的體諒。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葉問對兒子之間這種複雜隱忍且深沉的愛,還有兒子對父愛的不理解,以及後來父子隔著遠洋電話冰釋前嫌,在我看來,正是葉問知道習武的艱辛和面臨的風險,才捨不得走上和自己一樣的道路,即使在學校受了欺負葉問也只是打罵自己的孩子,當他出國後以旁觀者的身份看到若男在學校時的委屈,才明白了,忍不下去就不要忍了,他看到萬會長會女兒的要求仿佛看到自己和兒子阿正的關係緊張的問題所在,經歷生死後還是選擇將決定權交給孩子,作為父親只能培養兒子自信 ,剩下的路還是需要他自己走。

01、葉問和兒子因為對未來規劃不同,又缺乏溝通,導致父子之間矛盾加深

首先,葉問因兒子在學校打架被退學後,打算送兒子出國留學,在兒子出言反抗時,一巴掌落在兒子臉上拉開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常說母愛最細膩,葉問因為妻子去世後,一個人拉扯孩子長大,身為一名功夫巨星,他的溝通方式比較直,不會像女人那樣溫婉,沒有妻子在中間當和事佬,兩個男人之間在矛盾中互相不理解,尤其身為父親的葉問,在明知自己得了癌症的情況下依然只是前往美國,這無疑是一種冒險的行為,但是他想想校長的建議,以及在醫院偶遇留學回國後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葉問眼神中掩飾不住的羨慕,相較於自己靠拳頭吃飯,當醫生則是更好的選擇。

在我看來,父母為兒子規劃都有種不言而喻的統一,就是我不告訴你,我就按照我的想法來,葉問求校長再給葉正一次機會,校長說:「打架也不是第一次了。」葉問低下頭只得認錯,他知道學校不能收留兒子,又不想傷害兒子的自尊心,剛好得知出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於是就下決心讓兒子出國。

其次,當葉問要去美國時,叫來鄰居肥波幫忙囑咐一些照顧兒子的事情,卻唯獨不站在兒子的角度去思考他想要的是什麼

回到家葉問就整理行李,並讓肥波過來幫忙照顧兒子,可見葉問的細心都是默默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去為兒子規劃路線,卻不聽兒子憤怒的沖他喊:「我根本不愛學習,我喜歡打拳,你為什麼不教我。如果打拳沒用你為什麼要開拳。」並且提到:「如果我媽在……」葉問一方面怕自己的教育會讓亡妻失望,一方面又生氣兒子不懂自己的用心良苦,只好用一巴掌結束兒子的憤怒。

葉正非常生氣,他說:

「你老認為我是錯的,別人搶我漫畫,我錯,他搶不過我,也是我錯,我想向你學拳還是我錯。你永遠都是對的,我永遠都是錯的,你從來都沒有支持過我」

葉問不斷打斷兒子:

「夠了,夠了好嗎……」

總之,在片中我們看到了父子之間的問題所在,從兒子的口中我們也能揣測出,葉問也許一直都是比較沉默的關愛著兒子,他以為很多事情不用說兒子都能懂,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兒子只是越來越叛逆,父子之間缺乏溝通就是問題所在。

就像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所說:

「你無須,實際上也無法教會一粒橡樹果如何長成一棵橡樹,但只要給橡樹果以機會,它內在的潛能就會發展。」

身為父母無法左右孩子的內心世界,只能給孩子一個內心的支持和暗示,會比強求更有用,就像葉正的心思一直都是在打拳上,如果葉問能和兒子好好交談,或者支持兒子倆人之間的誤會也不會這麼大。但是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超越自己呢。

02、到美國後葉問幫助若男教訓學校那幫欺負人的學生,若男發自內心的讚揚喚醒了葉問對兒子態度的轉變

首先葉問因「正義」解救了遭遇校園暴力的若男,才開始明白自己對兒子的誤解

葉問護送若男回到家,見到萬會長後,萬會長一臉嚴肅問女兒:「又打架了是嗎?」若男害怕的說沒有,萬會長說:「你知道爸爸最痛恨撒謊的人。」若男立刻替自己辯解,說因為同學嫉妒自己當啦啦隊隊長,沒成想萬會長一巴掌打在女兒臉上。

葉問趕忙去阻止,並且說:「萬師傅,她是你女兒,她保護自己沒有錯。」當勸解萬會長無用後,對若男說:「你也可以改變。」

葉問從這對父女身上仿佛看到自己和兒子問題所在的根本,當若男帶著自己模仿父親的推薦信來時,葉問勸導若男要理解父親,若男說出了和當時兒子阿正一樣的話,都認為自己的父親不會向著自己。

其次,葉問在和萬會長的交手中感受到華人在美國的艱辛,一直隱忍卻換來的是對方變本加厲的傷害,於是他開始代表中華接受來自洋人的挑戰,如果要保護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先強大起來。

影片中因為若男沒有被欺負成,反而葉問出手將對方打的一瘸一拐的溜了,想用剪刀傷害若男的洋學生不小心剪刀劃傷了自己的臉,跑回家向爸媽告狀。

這個女孩的父親在移民局上班,一場學生之間的鬥爭成為家長之間權力的鎮壓和民族之間的角斗,葉問在這過程中看到因此被牽連的同胞,只好出生相救將前來踢館的空手道洋人打趴下。

在我看來,葉問從這件事開始改變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曾經他也不許兒子反抗,讓兒子忍,無論什麼原因都不許動手,但是通過若男的事情,葉問看到了有些時候,人必須自信強大去面對,一味隱忍只會換來對方變本加厲的傷害,只要是為了正義為何不能反抗,而且也是為了後代們以後能有個更好的生存環境。

03、《葉問》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作為父親沉默遠慮的愛,也看到了身為孩子心中無奈又掙扎的理想,反思彼此體諒才是親子關係最好的狀態

《葉問》這部電影是一部以愛國題材為主的武打片,但是我們愛過的情懷也源自對孩子的珍愛,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生長在一個非常和平、積極、團結的國家,影片中兩位父親都是單身爸爸,一個帶著女兒,一個帶著兒子,但是他們遇到的親子矛盾都是一樣的,不夠理解孩子,在此我也提出了三個建議以宏觀的角度來分析親子之間的關係,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親子關係緩和不僅對家庭好,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葉問在最後接受洋人發起的挑戰後,擔心自己的安危,於是主動給兒子打電話說了自己的病情,並向兒子承認自己一時衝動打了兒子是不對的,在得到兒子諒解後,葉問也仿佛有了動力,他懷揣著一定要回家見兒子理想,奮起反抗,在打鬥的過程中倒下又站起,受了傷運口氣繼續拼搏,只有爭取到現在的進步,才能推動華人的地位,為未來造福。

有人說甄子丹的葉問非常有代入感,從微笑的表情變化和眼神中就能看出戲中更多的情節,在這部電影中不止看到的是民族精神,也看到了葉問做父親,因為男人的耿直、沉默、果斷而發生的改變,一場男人和男孩之間的對話更是體現深刻。

對此我也有三個建議,希望大家在處理親子關係時,能以孩子的角度,發展的眼光來處理關係,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不要因為固執的想法讓親子關係變得疏遠:

01、孩子借父母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上,這並不能成為家長阻止孩子發展的理由

最近看《安家》時,看到片中有個情節,因為逼迫孩子學習,母親和初中的兒子像仇人一樣,作為母親天天揪住孩子學習不放,扼殺孩子別的樂趣。孫儷扮演的售房員房似錦說,自己之前輔導過一個小孩,這個孩子同樣和母親因為學習吵得不可開交,後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發現這個孩子園藝做得非常好,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學習,不愛學習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閃光點。

影片最後,葉正如願以償學習了父親的詠春,並且將這個功夫傳承下去,他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好了很多,唯一遺憾的是葉問因為癌症不能陪伴兒子更久。

葉問讓兒子錄下自己打拳的過程,他在回憶中出現了老婆溫柔的笑臉,也許也是在天的老婆欣慰父子和好的微笑。

在我看來,葉問身為聲名顯赫的功夫巨星,更多的是男人粗枝大葉的陽剛之氣,對待孩子的教育和溝通方面不像妻子那樣溫柔細膩,才導致在兒子心中加深對母親的懷念,這點也正是他所擔心的,他希望自己能贏一場比賽,更希望能贏得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位置。當發現兒子無法體會他的良苦用心時,只能用嚴厲來呵斥兒子的思想和行為,直到後來才明白支持兒子,培養他的自信才能獲得兒子的感恩。

02、無論在哪裡,自信都非常重要

葉問在出國前,曾幻想自己兒子非常調皮,也許出國後就能和那些有成就的留學生一樣,凱旋而歸,到了美國後,看到萬師傅也叫自己的女兒要「忍」並且明顯在被欺負的危及正常身心健康的情況下依然要忍,萬師傅開始帶領大家反抗。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自信,在哪裡都一樣。」可以說這場美國尋學校的經歷,讓他明白了自己對兒子的打壓,和不自信,他一直認為兒子不應該動手,出了問題都是自己的教育有問題,兒子有問題,卻不知道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定要自信。

因為自信,我們才有勇於改變的信心,只有不斷突破相信自己才能獲得更好的明天和未來,所以一定要發現自內心的自信,當曲解、污衊、羞辱來臨時就勇於迎難而上。

正如愛因斯坦所言:

自信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很多時候,我們在生活中學著隱忍屈服漸漸地為了迎合他人,變得越來越膽小,生怕自己發出異樣的反抗會帶來更多的麻煩,但是卻忘記了,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雖然看不見摸不到,卻能給我們無形的力量。

03、和孩子經常溝通,以交換的方式站在彼此的體恤對方的付出

無論是葉問打斷兒子阿正的話並給了一巴掌,還是萬師傅不顧青紅皂白就要女兒「忍」的一巴掌,身為父親,這麼粗暴的方式都是不對的,隨著孩子的成長,自尊也非常重要,很多親子矛盾就是因為不溝通,出現問題用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心裡擠壓久了一旦到了反抗的時候,就會釀出很多悲劇。

現在新聞中層次不窮的親子矛盾都揭示了這幾點,父母暴力就會導致孩子暴力,當力量相當時孩子開始反抗,則會出現超出預期對彼此的傷害。

積少成多,溝通和不溝通都是一樣需要積累與沉澱,一個及時了解孩子想法並以溫和的態度試圖讓孩子學會大人的思考方式,這樣換位溝通,都能體會彼此的付出,也更會珍惜對方。

正如烏申斯基所說:

如果教育學想從一切方面教育人,那麼它必須首先從一切方面了解人——烏申斯基

孩子從小看著父母教育自己每當他們長大後一旦出現和父母不一樣的觀點,就想學著父母的樣子反過來也教育對方,所以教育學不止是家長對於孩子,也是孩子對於家長的反向操作。

寫在最後:人與人相處無論是什麼關係都應該互相理解,彼此珍惜,更何況是親子關係,世界上血脈相連的親密之情,正因為是親人也需要彼此體貼,因為孩子也是跟著家長學習如何關愛、體貼對方,若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思想不斷改造孩子,只會加深孩子和自己的矛盾,造成嚴重的逆反心理,讓親子關係成為最容易受傷的裂痕。而正確的引導教育,培養孩子自信心,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進而推動社會進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