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斬獲金棕櫚和奧斯卡,為什麼部分中國觀眾會有懸浮感?

影星娛記 發佈 2020-03-06T11:48:47+00:00

2019年電影《寄生蟲》堪稱最大的贏家,不僅斬獲了坎城金棕櫚獎,還獲得了奧斯卡4項重要大獎,成為了奧斯卡第1部非英語最佳影片獎。

2019年電影《寄生蟲》堪稱最大的贏家,不僅斬獲了坎城金棕櫚獎,還獲得了奧斯卡4項重要大獎,成為了奧斯卡第1部非英語最佳影片獎。雖然它在國內目前沒有上映,但是有不少國內觀眾早已通過各種渠道看過這部電影了,在豆瓣上有86萬人評分,其中大部分都是給出了4星或者5星的評價。

《寄生蟲》不僅口碑爆炸,票房也很好,就算是這樣好評如潮的電影,依然還是有著不同的聲音。

窮人一家四口有手有腳、身體健康,甚至四人都有一技之長,為何會混到如此窮困潦倒的地步?

富人一家四口幾乎都沒有做什麼壞事,在騷亂中男主人只顧自己的兒子,執意讓窮人爸爸開車帶兒子去醫院,不顧受傷的窮人女兒,雖然自私但是罪不至死,女主人更不用說了,電影當中蓋章單純、善良,雖然心裡有點小九九,但確實是一位好人,結果富人一家被搞得家破人亡,他們又做錯了什麼呢?

今天我們不談《寄生蟲》有多麼優秀,而是說說為什麼部分中國觀眾看《寄生蟲》會有懸浮感?



主角人設和劇情脫離中國現實,與中國現狀有差異

《寄生蟲》是韓國人拍的反映韓國現實的電影,值得注意的是,韓國現實不等於中國現實。
雖然韓國和中國同樣是亞洲國家,但是兩國的國情不同,韓國人就算是生活的再窮困潦倒,也要體面精緻的走出去,其實就是所謂的面子功夫,這樣的觀念其實早已經深入到韓國人的骨子裡。

首先從窮人一家四口的人設來說,爸爸會開車,媽媽有力氣,兒子雖然屢試不中但是聰明會演戲,女兒ps技術一流還會治理熊孩子,結果這樣的一家四口混到住半地下室,只能打零工維持生活。

電影當中明確說了,一個保安的職位也許就有500個大學生去應聘,就業形勢非常的嚴峻。但是在我國的現實里,身體健康、有手有腳的一家四口成年人不可能混到這麼慘,外出打工、去工地搬磚、送外賣也能維持溫飽,只要努力肯干,最起碼吃飽飯還是可以的。

很多講解《寄生蟲》的視頻中,都會有觀眾質疑這一點,表示無法理解。那麼窮人一家的人設真的有問題嗎?

根據2019年2月份的報導,韓國2019年1月份失業人數為122.4萬人,創下了19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失業率也達到了4.5%。最難的過的是失業率高,就業人數也是9年來的最低增幅,所以很多韓國的年輕人,就面臨著這樣的一個就業市場:失業者最多,失業率最高,就業增長最少

由於韓國的就業形勢嚴峻,很多大學生選擇延緩畢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休學或者是考研,這是因為在校生能享受各種待遇,但是一旦畢業就很難找到工作,生活水平肯定會直線下降。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都會有一個「就業準備期」,2016年韓國企業的正式新入職員工平均年齡為29歲,在畢業和就業的這段時間也不敢閒著,準備各種證書考試,因為面試官在面試的時候都會問一個問題: 畢業後的這段時間,你做了什麼?

曾經韓國學生只要考入了韓國的SKY,也就是韓國最有名的三所綜合性大學,就意味著半隻腳跨進了大集團,但是隨著就業市場的萎縮,這種情況也漸漸改變了。

在這樣的韓國現實中,大學生就業都如此艱難,更不要提屢試不中的窮人兒子和女兒了,兩人就算再有能力,學歷上就已經輸給很多人了。

結合韓國的現實,再來看《寄生蟲》窮人一家窮困潦倒,是不是就覺得合理了呢?


中韓價值觀有差異,貧富並不能決定善惡

電影基本都是根據主角的視角展開,行為舉止都是反映了主角的價值觀,一旦觀眾不認同主角的價值觀,就會有一種懸浮感。

其實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主角都是正面的,光明的。殊不知,人類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生物,他會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別人,也會自私自利只顧自己,還會在同胞遭遇困難的時候伸出慷慨之手。有的人在社會打拚也許不擇手段,但是在家裡也許既孝順又喜愛,對家庭很負責;有的人也許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也許會家暴、出軌。

《寄生蟲》里有錢人外出野營,窮人一家鳩占鵲巢、肆意享樂,窮人媽媽說了這樣一段話:

不是「有錢卻很善良」,是「有錢所以善良」,懂嗎?如果我有錢,我也會很善良,超級善良。

有的觀眾認同這句話,有的觀眾則表示反感:財富能和善惡掛鈎嗎?有錢的人也有窮凶極惡的,貧窮的人也有品德高尚的。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生存永遠是人的第一需求,當生存難以得到保障的時候,追求自我、追求尊重似乎也就成了奢求。窮人一家為了生存不擇手段,逼走了原來的司機和原來的管家,這一過程雖然用了種種荒誕的手法來展現,但是仍然讓不少觀眾感到不適,司機和管家又做錯了什麼呢?

在看電影的時候,窮人一家傳達了這樣一種理念:因為窮所以可以不擇手段,可以不善良,甚至是掠奪他人的生存空間。
這樣的價值觀其實和我國主流的價值觀是不相符的,也和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文化不相符。窮就可以肆意妄為、坑蒙拐騙嗎?

我的觀點是富人更有機會做善舉,窮人更有動機做惡行。富人已經滿足了生存這一要求,接下來所追求的其實就是社會需求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而窮人為了生存,更容易突破底線,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窮山惡水出刁民的說法。人的善惡並不是完全不變的,好人有錢了就不會變壞嗎?壞人破產了就會變好嗎?

中韓畢竟是兩個國家,文化雖然相近但是不相同,所以價值觀也會有差距。就算是國內,不同省份因為歷史和地理位置的不同,思想也會有很大不同,這都是環境決定的。

就是因為價值觀的差異,很多觀眾不贊同窮人一家的做法,導致看電影的時候整個人都是擰巴的,窮人一家雖然讓人同情,但是看他們的一些做法,有時真的讓人同情不起來。

中韓製度不同,根本矛盾也不一樣

中韓現狀不同、價值觀不同,其實歸根結底是國家制度不同,因為韓國是資本主義國家,而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制度。
資本主義是資本屬於個人所擁有的經濟制度,是以私有制為基礎,可以說私有制是資本主義最主要的內容,目前世界上的絕大多數的國家都屬於資本主義國家。
寄生蟲在全球很多國家上映都獲得了很高的評價,這是因為影片主要展示的其實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貧富差距過大是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都面臨的一個難題,而這個問題在《寄生蟲》中完整地表現了出來,讓窮人和富人對立,觀眾都能看懂,尤其是西方觀眾看懂。
這也是《寄生蟲》為什麼能獲得奧斯卡的原因。奧斯卡歸根結底是美國的電影獎,自然是會選擇美國人能看懂的電影,《寄生蟲》就是這樣。雖然韓國和美國是東方和西方國家,是他們有著一樣的制度,有著一樣的基本矛盾。

明白了西方觀眾能看懂你就明白了,為什麼部分中國觀眾不理解,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


韓國的大部分財富都掌握在那些大財閥的手裡,很多小公司都生存艱難,更不要說那些普通人了,階級之間的通道幾乎被封死。
國內的不同,因為封建時期一直是重農抑商,商人的地位非常低,就算是現在這個物質的社會,有錢的商人也不代表能成功,因為還有一句話叫民不與官斗。國內有一批80後富豪,其中拼多多的老闆資產1499億排在全國第7,字節跳動的老闆資產1145億排在全國第10。
很多觀眾對於窮人爸爸捅死男主人的情節表示完全不理解,認為窮人爸爸反應過激,其實窮人爸爸痛恨的不是男主人,痛恨的是資產階級,因為階級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人無法痛恨摸不見的東西,只能將仇恨轉嫁到人身上,男主人就成了具象的痛恨對象,儘管他並犯什麼大錯。



總結

《寄生蟲》毫無疑問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結合了喜劇、現實、荒誕、懸疑等因素,電影前半部分搞笑和後半部分反轉也非常精彩,既有藝術價值,也是一部值得多刷的商業電影,它的口碑和票房都印證了這一點。
但是一部電影不可能做到完完全全的好評,這是因為人是有自己獨特個性的,一部電影能夠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鳴已經很難得了,不可能感動所有觀眾,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文化不同帶來的隔閡。
不喜歡寄生蟲的人真的都只是無腦噴子嗎?不一定。

《寄生蟲》反映的是韓國現實,但是韓國現實並不等於中國現實,每個觀眾的經歷不同,看電影的代入感也會有不同,甚至對同一個情節也會有不同的看法,電影和觀眾認知中的現實不同,就會產生懸浮感。就像《流浪地球》一樣,國內觀眾有喜歡的也有討厭的,國外跟我們價值觀不同,觀念自然也不同了。

很多人希望國產電影能拿到奧斯卡,其實沒必要強求。目前國內的電影市場服務的還是中國觀眾,如果想要拿奧斯卡必定要符合奧斯卡評委的口味,但是那樣的電影還有中國特色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