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原來是這麼來的,但為何不受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喜歡?

早安京劇 發佈 2020-03-14T09:44:45+00:00

幾十年前,大家聚在一起是討論京劇的,劇情啊、唱腔啊、明星啊什麼的,各種花邊新聞,各種追星,圈內各種爛七八糟事兒。

今天的大多數人喜歡看電視劇,每天上班,大家可能會討論一下劇情啊、明星啊、八卦啊什麼的。幾十年前,大家聚在一起是討論京劇的,劇情啊、唱腔啊、明星啊什麼的,各種花邊新聞,各種追星,圈內各種爛七八糟事兒。跟今天是一樣一樣的。

1790年,四大徽班進北京,意味著京劇從民間一躍登上這個中國最高的舞台,京劇成了整個中國最好的國粹。京劇名角進了宮,甚至給了騎馬進宮、帶刀上殿的崇高榮譽,大臣都不敢,所以導致了京劇的輝煌。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輝煌到現在。

當然,比起別的曲藝來,京劇可能是最不幸的那一個。同樣是時代都過去了,相聲還存活在小劇場裡,還存活在網絡視頻里,還能接地氣,還有好角兒、好作品。京劇呢?倒了血霉了。倒霉就倒霉在它被政治看上了。一門藝術形式,有著自己的生命力和魅力,渾然天成,妙手偶得。藝術的天敵,是行政性的、強制性的、口號式的、樣板式的東西。只可惜,那個神奇的年代,沒有電視,電影也很貴,相聲、快板、大鼓什麼的都不夠全面,作為當時覆蓋面最廣的大眾媒體,京劇遭遇飛來橫禍,變成了承載意識形態宣傳任務的最佳載體。


何謂「徽班」顧名思義,當是徽人之戲班!四大徽班:三慶、四喜、和春、春台的合稱。徽班,是以安徽籍(特別是安慶地區)藝人為主,兼唱二簧、崑曲、梆子、囉囉等腔的戲曲班社。開始多活動於皖、贛、江、浙諸省,尤其在揚州地區,更以「安慶色藝最優」。清乾隆五十五年,為給皇帝祝壽,徵調了「三慶」徽班入京,此後又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繼進京。在演出過程中,六班逐步合併成為著名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造就了一個偉大的劇種——京劇,成為「京劇之父」。

從前的京劇,可不全是陳腐的才子佳人,各種類型片都有,就像是今天的電影電視,武打、刑偵、言情、戰爭、歷史、官場、驚悚......京劇也不都是墨守成規的,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都排過現代裝束的戲,一樣受歡迎,甚至還有取材自印度民間故事的舶來品京劇。曲調音樂也是與時俱進的,楊寶忠除了京胡一絕,當年在現代裝束的戲裡還能穿西裝在台上用小提琴伴奏,曲調也都是新創的。


當時京劇大角,比現在影星掙的還多。那時候幾百塊大洋,能買一輛車,京劇大角唱一場戲,就能買輛車。那大角在家裡開流水席,大家進來可能都不認識,隨便唱一嗓子,進來就吃,經常開幾十桌的流水席。

當年好多有文化的,都不愛這個,就像今天很多人討厭俗套的電視劇一樣。魯迅就賊討厭京劇。俞振飛,自己崑曲京劇兩門抱,但是不愛上台唱京劇,「寒磣」,太低俗。余叔岩,多牛逼,但是也不愛登台,很多戲根本就不演,丟不起那人。但不高雅,不代表著就不嚴肅。高雅不高雅,是藝術題材,嚴肅不嚴肅,是藝術態度。

從那個時候開始,京劇一直輝煌到樣板戲,那之後不知道是因為京劇吸引不了人才,還是流行音樂空前發展,而慢慢變成了小眾藝術。現代京劇已經把大規模的管弦樂交響樂與傳統京劇唱腔結合,舞台美術也做了很多探索,也非常好。

藝術本身,就是藝術家的寫照。京劇就像今天的電視劇,魚龍混雜,出了很多垃圾作品,甚至大多數是垃圾,最多是平庸之作。但是京劇也出了程硯秋這樣的藝術家、《鎖麟囊》這樣的藝術作品。我喜歡的,是這些人、這些戲。

保護京劇,傳承我們的國粹,首先是了解它,然後才能喜歡上它,才能把這門藝術更好的繼承下去!讓我們這些喜歡京劇的人,多多宣揚,讓更多的人知道它,讓孩子們知道它,把這美好的東西傳承下去。

程硯秋說,京劇絕不是有錢人消遣的玩意兒,而是一門嚴肅的藝術。他正值當打之年卻遠赴歐洲考察西洋戲劇,奮筆疾呼京劇唯有改革才是出路。他拋棄了傳統的京劇科班,創辦了新式的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不光教唱戲,還教文化課。在一堆吃喝嫖賭抽的京劇角兒里,他不抽大煙,不三妻四妾,不收女弟子,不讓自己孩子唱戲。

古徽州的戲曲活動比較早,明代中期已呈勢頭。歙人,嘉靖年間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傑出的劇作家。他雖身任武職,也作文,也寫詩,尤擅長雜劇,著有《高唐夢》、《五湖游》、《洛水悲》等歷史劇,在徽州一帶上演盛行。進入清代,徽州的戲曲活動更是方興未艾,其主要是與徽州的「處者以學,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和商業資本和豪紳巨族於一身的思想有關,在發展徽商經濟的同時,促進了戲曲文化的大發展,寓教於樂之中。

假以時日,我們可能會看到中國戲劇界的莎士比亞。沿著這條路子走下來,也許我們今天能欣賞到《天龍八部》、《哈利波特》、《指環王》等等的京劇,這都是多好的本子啊。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後面的事兒,我們大家都知道。程硯秋一生,都想再登台演一次《鎖麟囊》,到死都沒實現,連段錄像都沒能留下。如果你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去看電影《霸王別姬》。如果你知道,那就不用細說了。也不能細說,說多了不好。

徽劇的形成,是在徽腔與青陽腔結合的基礎上,同亂彈、吹腔交流融合,並受崑腔的一定影響,才有了徽班與徽幫。當時著名的有慶升、彩慶、同慶、陽春等四個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相繼進京演出,轟動京師。後又於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演變為京劇。

就像王澍老師說的,他不是現代建築師,而是一個古代工匠,一個古代文人。我雖然很沒文化,但起碼是個中國人,讀過一點點書,多多少少能體會一點。現在的京劇,不說了。幸好還有老唱片,我們還能聽到真正的京劇。

如果你懂得,你能聽得出「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能聽得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能聽得出「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能聽得出「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