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有座寺廟香火最旺,就是五爺廟,五爺廟為什麼這麼火呢?

晉見 發佈 2020-03-14T21:43:26+00:00

萬佛閣沒有山門、沒有天王殿、也沒有大雄寶殿,是一所鄉村小廟的規格,第一座建築是一座倒座戲台,兩側各有小門可進入寺廟。

文/王猙

萬佛閣,因寺內有供奉五爺的殿宇五爺廟,所以俗稱五爺廟。位於五台山中心區,與塔院寺為鄰,是五台山名氣最大的寺廟,也是現在香火最旺的寺廟。每天到這裡的香客絡繹不絕,初一、十五以及佛教節日更是摩肩接踵,每年的大年初一那更是不得了,到五爺廟的香客排到十幾公里之外。

萬佛閣是一座小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2040平方米,中軸線上一座戲台、兩座殿宇。

萬佛閣沒有山門、沒有天王殿、也沒有大雄寶殿,是一所鄉村小廟的規格,第一座建築是一座倒座戲台,兩側各有小門可進入寺廟。

寺廟為一處四合院,南面為倒座戲台,是給五爺唱戲的地方,到旅遊旺季,這裡天天唱戲不斷。院子中心有一座殿宇,是供奉五爺的大殿,後面有一座殿宇,為文殊殿。

供奉五爺的殿宇叫龍王殿,也叫五爺廟,面闊三間,四出廊,原為卷棚頂建築,1917年重建時改為單檐歇山頂,前有卷棚抱廈。殿內中間供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五爺,五爺是五龍王爺的簡稱,中國民間神靈,看來我們中國人還是更信自己人,在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的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現在香火最旺的竟然是五爺廟。

殿內中間為五龍王,俗稱五爺,原為黑臉,1998年新塑五爺像時將黑臉塗成金色,原因頗為有趣,據說黑臉的五爺脾氣不好,暴躁易怒,塗成金色以後就變得性情溫和了。還供奉有白臉大龍王、紅臉二龍王、黃臉三龍王、藍臉四龍王,符合《佛說灌頂神咒經》中五方龍王的記載。除此之外,還有龍母、雨神等神。

龍,中國自古有之,在新時期時代,中國就有了龍的形象,在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彩繪龍盤說明在龍山時期中國就把龍作為王權的象徵了。在中國,龍是神聖的動物,龍在中國意味著什麼,我們中國人都有所了解,在封建時代,龍這種形象不是民間能隨便使用的。而龍不僅僅是中國的特產,古代印度同樣有龍,但是印度的龍和中國是不同的,印度的龍實則是蛇,印度是個多蛇的國家,印度人認為佛陀可以降蛇,所以佛教徒將蛇作為了佛教的護法神進行崇拜。佛教傳到中國之後,與中國傳統的龍合二為一了。《妙法蓮華經》中有八大龍王,《華嚴經》中有十大龍王,《佛說灌頂神咒經》中有五方龍王,二十諸天中有娑竭龍王,天龍八部中有龍部。《法華經》說:無量諸大龍王「莫不勤力行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這也許就是龍可以行雲布雨的源頭了。總而言之,我們現在熟悉的龍是中外合資的,民間最熟悉的龍是司職行雲布雨的。其實,在印度,龍的地位是比較低的,在佛教體系中也處於較低的地位,龍充當過帝釋天的坐騎,還是金翅鳥的盤中餐,在六道輪迴中被劃到「阿修羅道」,地位甚至還不如處於「人道」的芸芸眾生,可以說佛教的龍是到了中國後,搖身一變,變的尊貴起來了,因為,中國的龍本來就很尊貴!

五台山的龍源於台頂,按照唐代釋慧祥撰寫的《古清涼傳》記載,五台山五個台頂中,除了東台與南台沒有水,北台、西台、中台頂上都是有水的,而到宋代釋延一撰寫的《廣清涼傳》中,就已經有「北台頂上有天井,下有龍宮,與白水池相連」的記載了!所以,北台頂是通龍宮的,所以,後來在北台頂上就供起了龍王,五爺就來自北台頂。

龍司職行雲布雨,這是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所以在農業社會,龍王對老百姓來說才是最重要的神靈,所以在以前,北台頂的龍王們是最受民間崇信的,普通老百姓是搞不清楚佛教這個複雜的體系的,包括今天。老百姓只希望地里收成好,能吃飽肚子,所以,生活在五台山的老百姓並不知道文殊是幹啥的,他們只知道北台頂有個龍王廟,他,可以幫大家下雨。所以,一到農忙時節,五台山北台頂的龍王是最忙的,特別是五爺,因為他最靈。所以在以前,五爺被方圓幾十里的老百姓抬著到處祈雨。後來,老百姓覺得到北台頂請五爺太辛苦了,於是,在台懷鎮找了一個廟將五爺供了起來,這就是萬佛閣五爺廟的來歷。

五爺,成為了民間最信賴的神,於是,他的功能就由雨神變成了萬能的神,今天,我們不管有何事,都去求他老人家,五爺,於是更忙!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旅遊業的噴薄發展,遊客逐年增加,當他們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問當地百姓,你們哪個廟最靈?老百姓告訴他五爺最靈!五爺,於是聞名全國!

其實在以前,五台縣不僅五爺靈,除了五爺之外,五台縣還有幾位聞名的神靈:大石村的觀音菩薩、西坡村的老龍王,還有台懷鎮的五爺,他們是齊名的,只是五爺命好,他在的地方最後成了風景名勝區,於是,五爺脫穎而出。

十幾年前,五爺廟長青法師認為五爺也需要個生日,於是,將民間的關公磨刀日農曆五月十三定為了五爺的聖誕日,從此以後,這個日子成為了五台山最為繁忙的一天。

佛教界覺得文殊菩薩的道場,大家紛紛拜五爺,不太好。於是,五爺變成了文殊的化生,或者文殊的徒弟,民間的相關故事,也與日俱增。

五爺,有求必應,五台山最風光的神。

龍王殿東側配殿,有一座二層樓閣,三檐四出廊,是五爺廟最有氣勢的建築,名為萬佛閣,因裡面供有上萬尊佛而得名,這本應是該廟最重要的殿宇,可惜,今天,門庭冷落。殿內佛壇上供毗盧遮那佛,密宗稱之為大日如來佛。樓上為地藏菩薩、閔公和道明二弟子,以及十殿閻羅。

在萬佛閣前有三通石碑沒人注意,實際它們是五爺廟最重要的文物,具有極高的價值,因為它們是五台山歷史的記載。一塊是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八月十五日所立,碑正面為禁止各級衙門向五台山僧人勒索天花、山蘑,提倡平等交易的行文;碑陰為當時五台山大小寺廟,計89座,這是我們了解明代五台山寺廟最重要的資料之一。二是萬曆三十三年(1605)六月十五日立,碑正面是臨濟二十七代孫玉峰和尚法嗣天竺上人塔院寺主持傳衣碑記。三是萬曆四十一年(1616)官府核實五台山寺廟交納糧數而立的一通,碑陰有當時各寺所占的土地數、應交納的糧數,是研究五台山明代寺院經濟的珍貴材料。

在龍王殿之後是文殊殿,為新建的大殿,面闊五間,硬山頂,前出廊,殿內供奉三大士:文殊、普賢、觀音。

在寺院西面,還有兩座覆缽式墓塔,從形制上推測為明代遺物,塔高5.6米,全身青石砌築,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應該是寺僧墓塔,故稱之為靈塔。

萬佛閣歷史沿革:

對於五爺廟的寺史研究頗為困難,因為寺內沒有記載寺史的碑刻,五台山各種山志中也沒有關於萬佛閣的記載,反而充斥著大量的不可考的民間傳言。從這個現象可以看到萬佛閣在五台山是一座小廟,或者以前就是一座民間廟宇。

從萬佛閣現存的石碑可知,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萬佛閣是屬於塔院寺的,關於塔院寺的碑立在了萬佛閣之前。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所立的碑也可證明此事,因為該碑背後所刻的五台山大小寺廟中並沒有萬佛閣。

萬佛閣從什麼時候開始獨立成寺已不可考,應該是清代。但在清代,萬佛閣也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廟,在五台山最後的輝煌清朝早中期,帝王們西巡五台山不斷,萬佛閣並沒有吸引帝王們的目光,雖然與台懷行宮近在咫尺。清代,在王公貴族們崇信文殊、尊崇喇嘛的同時,民間老百姓也在為自己的生計奔波,為了方便祈雨,將北台頂的五爺請到萬佛閣建殿供奉,於是修建了龍王殿,因龍王殿內主要供奉五爺,所以老百姓便把它稱之為五爺廟。

民國年間,又有擴建,基本形成現在格局。

當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神州大地之時,本已寂寥的佛教聖地五台山迎來了自己的新生,隨著旅遊大潮的興起,遠來的遊客來到了五台山,如此多的寺廟,並不知道該去哪裡朝拜,詢問當地百姓,曰:「去五爺廟,五爺最靈」。於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成了五爺的天下,就像今日的我們並不知道當年文殊在上層人士中的地位,普通老百姓心中,那高高在上、被稱之為七佛之師的文殊怎能比的了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而五台山的老百姓覺得五爺能下雨比文殊那叫起來不太順口的什麼「般若」智慧更實在!

五爺最靈!這是初到五台山的第一批遊客最先得知的消息!於是,口口相傳,直到今天。佛教的世俗化,便是如此罷!當佛祖釋迦牟尼看到匍匐在蒲團之上的芸芸眾生向他求取功名富貴之時,本以去除世俗「執念」為己任的佛祖心中不知道有何感想!

晉見之遇見五台:五台山諸寺之白雲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