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的趙國生存狀態調查,雪上加霜和雪中送炭

三匠畫片 發佈 2020-03-14T06:05:54+00:00

就算這樣,趙軍依然能夠在白天跟隨廉頗站城樓上守城,晚上一批接著一批的衝鋒隊偷襲城外秦軍大營,這些偷襲者幾乎沒有能活著回來的,但依然前赴後繼的出發,不僅給秦軍造成重創,關鍵讓秦軍沒有可以休息的時間,秦兵白天要面對堅固的城池和拚命防禦的趙軍,晚上還要疲於應付趙國敢死隊,一個月下來雙方

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失敗後,趙國40萬青壯被白起坑殺,可以說一個國家至此基本上算是完了。可是從長平戰敗的公元前260年到邯鄲破城的前228年,趙國還有32年的國祚都在幹什麼?在歷史的長河中32年不算什麼,但如果你30歲左右,回想一下在你出生那年發生的事,現在看來也挺「久遠」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三十年能幹很多事,期間趙國不可能在家老老實實等著秦滅六國。



長平之戰後之所以秦國沒有繼續深入,是因為自己本身損失也不小,加上打的時間太長補給匱乏,需要撤回國內緩一緩。於是兩國就進入了談判階段,趙國同意割點兒地給秦國,可是秦國獅子大開口,硬氣的趙國堅決不接受。於是恢復了兩年後的秦國,又湊齊五十萬人馬,一路長驅直入來到邯鄲城下。趙國能打仗的青壯絕大多數都在長平被坑,別說兩年,二十年也不一定能恢復如初,接下來的邯鄲之戰對於趙國來說正可謂雪上加霜。

趙國這時候所剩的兵力包括:未參加長平之戰的十萬正規軍、趙王的王宮禁衛騎兵兩萬、四十歲以上和十八歲以下組成的民兵三十餘萬、主帥平原君一枚、老將廉頗一枚。



本來看這雙方陣勢是沒什麼可比性的,但那三十多萬民兵由於白起的所作所為,幾乎家家都有父兄子弟被坑,那抗秦的鬥志不是一般的昂揚,真的是完全發自內心的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保衛邯鄲,那時候是沒有人體炸彈,要不然估計會全數報名敢死隊。就算這樣,趙軍依然能夠在白天跟隨廉頗站城樓上守城,晚上一批接著一批的衝鋒隊偷襲城外秦軍大營,這些偷襲者幾乎沒有能活著回來的,但依然前赴後繼的出發,不僅給秦軍造成重創,關鍵讓秦軍沒有可以休息的時間,秦兵白天要面對堅固的城池和拚命防禦的趙軍,晚上還要疲於應付趙國敢死隊,一個月下來雙方損失都很慘重,一個是城內糧草殆盡、一個是補給線太長疲憊不堪。



秦昭襄王讓白起帥兵增援,白起不去,於是秦王改派其他將領帥兵五萬增援前線,後來也因此殺了白起。增援部隊一到,趙國就承受不住了,因為本來能堅持到現在已經實屬不易,不光民兵傷亡巨大,就連那十萬正規軍也早已在突襲過程中送的差不多了。眼看著邯鄲告急,當初不信任趙國的魏、楚終於看不下去了,魏國派出信陵君及援軍8萬、楚國派出春生君及援軍10萬,當然楚國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10萬也就相當於魏國的七萬左右,兩路大軍匯合後由信陵君統一指揮,面前是平原君率領的趙國民兵死守,身後是信陵君率領的聯軍猛攻,秦軍全線崩潰一退再退,聯軍追出600多里,收復了趙國絕大多數國土。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聯軍不乘勝進攻秦國本土?有戰略眼光的讀者可能還會想到,聯軍為什麼不用「圍魏救趙」的計策「攻秦救趙」呢?在秦國不斷把國內兵力輸送到邯鄲城下之際,聯軍直取秦國國都不行麼?不行,因為有函谷關。戰國的所有合縱連橫都因地理原因而掣肘,並不是說秦國一個商鞅變法就強大到如何如何了,而是其他六國除了燕國外,國力都不弱,但唯獨秦國地形是個「喇叭口」,「小口」朝著六國,要想進去勢必登天。東方的首強齊國地形也是「喇叭口」,但「大口」朝外,哪個方向的兵都能來。你聯軍有18萬,秦軍只需3萬就能在關口守住,別說這次的小規模聯軍了,就連後來六國聯軍一起出發,也僅有一次齊國打頭陣攻下了函谷關一關而已,何況後面還有關口呢。



這一仗贏了之後趙國進入了中興時期。這裡要補充一句,歷史是要符合邏輯的,史料中雖然記載中興了,但咱得看明白為什麼,不能說中興就中興了,哪那麼容易?剛經歷長平和邯鄲兩次大決戰,都是對趙國滅族性質的暴擊,就連人口復甦都是個問題,哪來的中興?答案是燕國雪中送炭來了。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沒有存在感、又最喜歡刷存在的國家。樂毅雖著名,但那是燕王先誆騙齊王滅宋,後以此為藉口躥蹬五國伐齊,如果單是樂毅帶著燕國軍隊,恐怕連齊國大門都進不了。如果用今天遊戲里的職業劃分,燕國就是個盜賊,身子骨弱的很,還四處使陰招,要是個攻擊力強的盜賊也就罷了,自身功夫又不行,於是在「招災惹禍」的道路上越滑越遠。

就在秦國大舉入侵趙國的過程中,燕國在趙的背後出兵「使絆子」,在趙國兵力匱乏到極點的關鍵時期,燕國還是沒能占到什麼便宜。而且在邯鄲保衛戰結束後,氣憤的趙王派老將廉頗率領編制不全的民兵前去教訓燕國,輕輕鬆鬆就把燕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給圍了,燕王開始舔著臉割地求和。趙國此時急需恢復體力,也怕秦國再次派兵來襲,於是答應了燕的求和,警告以後別再後面捅刀子了。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廉頗下台後,燕國再次出兵趙國,結果又是大敗,損失兩萬兵力和大片土地。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是很講「名聲」的,聽說對面主帥是樂毅、廉頗、白起,本身的「心氣兒」就已經下降了三分之一。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戰國往往是聽說哪個國家新敗,就會有其他國家落井下石,聽說哪個國家新勝,其他國家就會暫時繞著它走。趙國本來將要亡國的名聲,在燕國連續兩次「送吃」的精彩演繹下,找回了面子。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從此趙國在其他諸侯眼裡依然還是強國,只不過這時候的強只是對燕而言。

直到強秦緩過勁兒來,在滅掉韓國後開始一波一波的派兵「砸」向趙國,開始還能頂一頂,但綜合國力擺在那兒了。經歷幾個回合後終於撐不住,於公元前228年,邯鄲破、趙國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