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接手大清朝後,是如何解決財政危機的?

腦洞外星人 發佈 2020-03-03T09:59:05+00:00

而在經歷漫長的康熙時期後,清朝所要面對的,則是嚴重的財政危機。這種虧空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國庫稅收不足。

對於雍正而言,繼承皇位代表要擔負起整個國家的重擔。而在經歷漫長的康熙時期後,清朝所要面對的,則是嚴重的財政危機。

康熙在歷史雖然多受讚譽,但在後期卻面臨嚴重的國庫虧空問題。這種虧空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國庫稅收不足。清朝建國後,基本沿襲明朝制度,稅收制度也是如此。因為官員地主不納稅,國家稅收反而集中在普通百姓身上。

這種做法,不僅讓那些原本沒有多少土地的貧民需要承擔極大負擔,積成民怨,國庫也時常空虛不足。康熙年間,為了開戰,常有賣官補充國庫的事情發生。李衛就是在康熙後期,依靠買官獲得官職。另一面,官吏嚴重腐敗的情況,也讓國庫收入日漸萎縮。

所以,雍正繼位後,需要對康熙年間所做的政策,乃至整個制度,進行更大程度的調整。

從政策而言,雍正皇帝仍然將農業放在國家根本政策當中。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數千年農耕文明的傳統,註定了重農政策的延續。

雍正年間的政策,除了鼓勵農民精耕細作,興修水利外,對康熙年間鼓勵大規模開荒種田的政策有所調整,轉而引導百姓在保證糧食生產的情況下,又兼顧林牧業的發展。

而且,雍正跟歷代重農政策的不同在於,他並非採用重農抑商的政策,而是在照顧農業的同時,兼顧商業。

尤其對外貿易上,雍正重新開放閩粵海禁,這一政策對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經濟政策的推行,有助於社會恢復。只有社會經濟恢復,財政收入才有基本保障。

當然,雍正年間推行的諸多政策,並非一蹴而就。 雍正初期,曾經推行過非常嚴厲的禁止採礦政策,但是這些政策推行後,發現社會上私自鑄造貨幣的情況愈加猖獗,於是開始緩和禁令的推行,轉而放鬆礦禁,對後來清朝礦業發展和貨幣危機,起到很大幫助。

但政策調整僅是一面,雍正皇帝繼位後所要面臨的財政危局,已經積弊極重,僅靠政策調整,已經難以解決根本問題。所以,雍正必須對清朝原有的制度,進行變革。

相比政策推行,制度變革更需要組合拳。扭轉官場風氣腐敗,這是雍正推行變革的開始,也是這場變革是否能夠成功的的基礎。

雍正一面整治貪官,一面從制度上堵住貪腐的漏洞。從地方財政審查,到完善監察制度,再到養廉銀的設立,都是以此為目的。

尤其是養廉銀,其實康熙年間,朝廷就有意整治腐敗,但效果不明顯。而雍正則是在治理腐敗以外,又將過去地方官員徵收稅糧的「火耗」歸入國庫,再從其中拿出一部分,分作官員的「養廉銀」,充作額外收入。

火耗本就是過去官員潛規則收入,雍正的做法,則是讓過去的潛規則收入,變成公開合法的收入。

同時,雍正又在地方上推行「官紳一體化當差納糧」。這個政策,就是讓官員和地主,也必須繳納賦稅 。同時推行的還有「攤丁入畝」政策。這個政策是從過去按人口繳納賦稅,轉向從土地收繳賦稅。

正如前文所言,雍正以前,國庫稅收主要集中在貧民百姓身上。他們的收入最少,繳納的稅收卻是最多。而那些擁有大量土地的官員和地主,卻無需繳納賦稅。

在推行「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化當差納糧」後,不僅官員地主需要繳納賦稅,更重要的是,賦稅也會根據他們的土地多寡來分攤。這樣一來,不僅簡化了地方收稅流程,減少腐敗的漏洞,也能真正意義上充實國庫,減少貧民壓力。

甚至,這些措施還帶來一些其他影響。比如,老百姓可以減少賦稅的束縛,更容易外出務工賺錢,不用死守著一畝三分地。

當然,這些政策和制度的推行,必然涉及到許多人的利益,遭到反對也是必然。雍正二年,朝廷推行「官紳一體化當差納糧」時,就曾遭到河南考生以罷考作為抗拒。最後,雍正則以嚴厲手段壓下。

種種手段,才將諸多制度和政策推行下去,讓清朝得以走出康熙後期的財政危機,迎來乾隆年間國庫充實的局面。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