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常時期的「新高考」,如何應對新挑戰?

中國吉林網 發佈 2020-03-03T13:05:26+00:00

這場「不見面的考試」,以及不足百天即將到來的「新高考」,對於5萬餘名北京市考生及其背後的學校、家庭,無疑是新挑戰。

原定於今年2月25日開考的北京市「新高考」適應性測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延遲到3月3日開考,且考試從「線下考」變為「雲答卷」。

這場「不見面的考試」,以及不足百天即將到來的「新高考」,對於5萬餘名北京市考生及其背後的學校、家庭,無疑是新挑戰。

2020年,北京市作為中國第二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份之一,正式進入高考綜合改革的實施階段。

北京市取消了長久以來實行的文理分科考試,考試變為「3+3」模式,考試時間由2天變成4天。前兩天所有考生參加語文、數學和英語三科考試;後兩天是「6選3」選考科目,即考生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科目中選擇3門科目進行考試。

面對較大的變化,北京市原定於2月25日至2月28日舉行適應性測試,讓考生熟悉「新高考」的試題結構和考試流程。疫情影響下,只得推遲到3月3日至3月6日讓考生居家自我管理或在家長監督下完成測試。

如何在家考試?如何調適心態?如何居家學習?……無論是學校、學生還是家長,都是一場大考的「答題人」。

「孩子,今天我接到通知3月3日到6日高考適應性考試,你估計自己能考多少分呀?」「你現在連書本都不摸,你拿什麼盡力呢?」……家長們的發問,往往得到「我哪兒知道。」「哦,知道了。」等簡單的回答。

對此,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朱紅指出,每個學生都能感知到高考臨近的壓力,家長無需無端增加壓力,反而可以說一些諸如「學習上有什麼難處咱們一起想辦法」。「只要努力就好,即使沒有成功也不會後悔」,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關心,而這種理解是孩子自主努力的動力。

動力也來源於老師。北京市特級校長、北京市大峪中學校長曹彥彥認為,疫情來襲,更要尋求「萬變不離其宗」的定力。老師們不僅為學生們錄製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解決學生在家學習期間的個性化問題,也要點燃學生的「自我期望」,而自我期望是自主學習的起因。

「要安於當下,與壓力同行,用行動對抗焦慮。」這是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大興區興華中學教師劉秀華對大考「主角」——考生們的建議。

她認為,要接納焦慮,並使內心的焦慮外化——行動是對抗焦慮最有效的辦法。比如,學生可以心中的擔憂逐一列出,分成「必然發生」「可能發生」「基本不會發生」「肯定不會發生」幾類,理性分析這些擔憂,從而在積極的心理暗示下,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把擔憂轉化為對當前行動的關注和把控。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校長任志瑜看來,要「穩」字當頭,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抑或是考生。

「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個人只有越自律,才會越自由。」北京市特級校長、北京中學校長夏青峰指出,要做到既不荒蕪又不忙亂至關重要,考生最好制訂一個適當的目標任務,通過適宜的時間節奏來實現,這是比較靠譜的事。

「風聲雨聲讀書聲,家事國事天下事。」他認為,疫情下,大家被許多的「逆行者」「追光者」保護著,學生們不能把心靈封閉在狹小的空間裡,要去關注、去感受、去思考,要想一想:如果有一天,我有這個能力嗎?

「對學生來說,這是更嚴格的育人檢驗。」北京一零一中學校長陸雲泉說,面對巧合、獨特的人生經歷,學生們不要緊張,也不必抱怨。

今年的高考能否如期舉行,教育部表示將穩妥審慎研究,相關工作安排將及時向社會公布。

經歷過此次特殊的適應性測試後,考生或還會迎來不可預期的考試。陸雲泉指出,這是共克時艱的協作,是教育創新的嘗試,也是個人和家庭的特殊記憶。每個人都應該在屬於自己的位置上,答好考卷,走進書寫歷史的個人敘事之中。

關鍵字: